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人家(从前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中国路桥新闻网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人家(从前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人家(从前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人家(从前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3)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人家(从前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人家(从前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5)

□全媒体记者 庄向娟

最近,一条区图书馆发出的公众号推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条推文里,区图书馆对建馆以来的工作进行了盘点,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几组关于阅读的数字。

推文显示,区图书馆自2013年4月开馆以来,累积借书量近311万6800册次,平均每个路桥人借书近8本。更重要的是,这个数字还呈逐年上升趋势。刚刚过去的2019年,区图书馆到馆人次达31.6万,较去年同期增长9.2%,几乎是全区近3/4人到过图书馆。2019年新办借书卡6765张,是去年办证量的1.4倍。

回想几年前,“要不要建一座图书馆”的讨论声还在我区上空回响,“路桥人大部分都是生意人,有多少人会看书?”这样的质疑犹在耳畔。而如今只过去了短短6年,区图书馆就用事实证明:路桥人对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有巨大需求。

路桥是一个“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真真切切成为历史,而这一切,就从一座图书馆开始。

1

2019年路桥全民阅读“新趋势”

蔡先生是2019年区图书馆借阅排行榜的“冠军”。过去一年,他借阅的各类书籍达到575本,相当于每天借阅1.57本图书。把这些图书都摆放在书架上,可以摆满好几户人家的客厅。

蔡先生说,自己借阅这些书籍,主要是为了建立更为宏大的思维格局和更加开阔的视野。因为只有这样,面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应对起来才能更加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家住峰江街道的王斌喜欢阅读艺术和设计类的书籍。在朋友的推荐下,往常不怎么看书的他,勤勤恳恳读完一本非常经典的设计书籍——《设计中的设计》。书中以翔实的案例和先锋的设计理念,激发了王斌对家装设计的灵感,也为他的事业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其实,只要仔细看一下区图书馆被借书籍前10的书目,就能发现路桥人的阅读倾向。排名第一是《与中国旧家庭》,这显示出,传统文化与中国元素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受追捧的大众文化热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活着》则分别排名第三、四、五位,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关注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命运和自己的生存状态,希望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人生的答案与情感的慰藉。排名第二的《水瓶座:星光偶像少年蓝》与排名第七的《斗罗大陆》则显示出青少年的阅读喜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实务》与《针法灸法图解》则显示出我区行业和就业发展趋势。而《文言文解霸》《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则毫无疑问地把风向标指向了当前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

更多的细节显示着我区社会变化的种种趋势。

譬如,在今年新办证的读者中,女性读者有4358人,是男性读者的1.8倍。事实上,就全国而言,无论是高考录取率、考研比例,还是公务员录取率等,最近几年的数据都显示:女性在这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女性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一大热门。而我区的数据也与此严丝合缝,说明我区的女性也没有落在时代的后面,而是迎着时代潮流迎头赶上,更加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的精彩人生。

再譬如,从年龄阶段划分来看,80后的读者占到了总阅读人数的近半成,90后也当仁不让,占了总人数的16.2%。越来越显著的阅读年轻化趋势足以说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潜力,整个社会则呈现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健康态势。

2

让阅读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

“区图书馆对我来说最大的作用,就是寒暑假,我家孩子有了一个绝佳去处。”家住路桥街道古街社区的蔡女士说道。

相关数据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从全年的数据来看,区图书馆到馆人数在七月、八月攀升至顶峰,而这正吻合了中小学生放暑假的时间。

但区图书馆为了推广全民阅读,所做的努力远不止锚定学生群体。

就在今年,我区又新增了螺洋街道、金清镇和路桥街道24小时和合书吧三家,总馆以外的借阅点达到了11个,进一步扩展了图书馆的覆盖面。

区图书馆采取各种办法不断优化群众的借书体验。所有的图书都纳入区图书库统一管理,定期由图书运载车载着书籍在各个借书点进行轮换。

有的借书点因为有较好的场地条件和管理水平,受到了图书馆的“青睐”,在他们的帮助下,借阅点升格为区图书馆分馆。有的借书点因为地段便利,则被改造成24小时便利书吧,爱读书的人能通过这个无人书吧,随时随地进行图书借还。

为了将阅读活动延伸到更多人群,区图书馆启动了“阅读流动大巴”计划,利用周末时间将满载着书籍的大巴车开到田间地头、乡村学校,让平日里难得来到图书馆的外来民工子弟,也能舒舒服服地坐在空调车里读书。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阅读流动大巴”的图书借阅量超过12000册次。而排名第一位的馆外借阅点是新桥卫生院和合书吧,全年的借阅量超3万册次,排名第二的金清镇图书分馆借阅量则在2万册次以上,排名第三的是蓬街镇和合书吧,借阅量也在1.5万册次以上。2019年全年镇(街道)馆外借书点(和合书吧)的总借阅量超过了10万册次,成为全区公共图书服务的一个重要补充,足以说明这一便民措施的受欢迎程度。

在路桥最繁华地段的钟楼处,有一个24小时“和合书吧”。去年,这个书吧的借书册次也超过了1.5万册次,“惜败”于蓬街和合书吧,排名第四。“和合书吧的设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人气,更为我们带来了知识的交流、文化的碰撞和思想的启迪。”紧挨着图书馆的是一家精品咖啡店,这里的店主说,有了和合书吧,来这里的人就不仅仅只是为了喝一杯咖啡消磨时光,而是手捧一本书,或静静阅读,或热切讨论,让这里的空气也洋溢着智慧的气息。“这与我们‘一座城市的思想者’的公司愿景太气质吻合了。”这个文化产业园的掌门人这般说道。

这还不够。去年10月1日,区图书馆还推出了“办证免押金”政策,这使得这个月到图书馆办证的人数暴增,达到去年同期的2.6倍。

“我们就是想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图书馆,让我区优质的阅读服务普惠到更多的人群,真正让阅读的阳光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区图书馆馆长罗玲君说道。

3

打造全民学习的“基础设施”

“如今的图书馆早已不再是只能安安静静埋头读书的地方。”梁丹婵是区图书馆副馆长,分管图书馆举办的各类活动。

在梁丹婵看来,如今图书馆所承担的功能,将拓展至知识分享、技能培训、文化交流等各个知识服务领域,成为全区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和文化知识传播重要的“基础设施”。

就在去年,“南官人文大讲堂”迎来了第500场的华丽亮相。著名作家麦家先生来到我区,为这里的读者带来了一场关于阅读的人文讲座。而只要对区图书馆稍有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正是这一看似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化分享活动,是借了一个名为“老街9号”的音乐酒吧为场地,第一次刷新了人们对于“一个图书馆应该干什么”的认知,让往日看似有点“高冷”的阅读,就这样轻轻地飘落在人们的身边。

就这样,一场又一场活动举办起来,一群又一群人被吸引到“阅读”的世界里,产生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涟漪效应”。

在区图书馆举办的各类活动中,“南官人文大展坛”旨在通过艺术的熏陶,让人们体会到美的力量,从而引导人们踏入图书馆的大门,开始畅游知识殿堂;“论语一百公益读书会”则是通过国学系列大家读,让人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小小图书修补匠”则是通过招募志愿者,以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手工活动为切入口,让孩子们从小与书籍亲密接触,从而建立起“图书是有趣”的观念,激发孩子对图书的兴趣……

一个又一个充满创意的活动被设计出来,体现着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独到匠心。有坚持在每年的“全民读书日”上举办“图书馆之夜”主题朗诵会,已连续举办两届的“阅读马拉松”挑战赛,以及幼儿讲故事大赛、汉字听写比赛等,这些考验着人们智慧与耐力极限的活动,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高智商”游戏。如今,令人羡慕的“最强大脑”也不再是远在天边的奇闻异事,更像是我们熟悉的邻家男孩女孩,在茶余饭后的谈资中走入大街小巷,飞入寻常百姓家。

日前,区图书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县级图书馆,登上了全国图书馆协会举办的“领读者”阅读空间大奖的颁奖舞台,这或许就是对这家年轻图书馆的最佳褒奖吧。

“我们的梦想,是让每一个人都能长出一对阅读的翅膀,让路桥这座充满活力的商都到处散发着阅读的芬芳。”罗玲君在颁奖典礼上满怀深情地说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