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要做哪几样血液检查(一篇文章教你读懂体检表上的血常规)
体检表上的血常规,检查的都是什么?
本文约5000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产生过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去医院看病的时候,经常会被要求验血?体检里的血常规到底可以看出哪些内容?化验报告单上那些花样繁多的项目都是什么意思?
今天,小编未名就带着大家一起来重新认识下我们的血常规报告单,看看这份出镜率极高的报告单里到底藏着哪些我们不了解的秘密。
血常规的全称,是血液常规检查。
一般来说,血常规都是从抽血开始的。我们的血液样本被抽取到采血管中,然后送入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等待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会收到类似下面这样的一份血液检验报告单:
这份报告单上的检验项目看上去非常多,如果说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还算是生物课里眼熟的名字,那么其他一大串的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原始细胞之类的名词,就足以让大家头晕目眩了。虽然从表格里可以看到每一个检验项目的正常数值的参考区间,也可以看出某一个结果到底是偏高了还是偏低了,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些项目的每一个字都会读,但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天书……就像是这张图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值,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哪里有问题啊?这个问题有多严重呢?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咨询你的主治医生。
但如果你看完了今天的这篇文章,至少,下次再面对体检报告上的血检数据,就不会一脸懵逼了(笑)。
好的,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先简单介绍下血液的构成。
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浆的成分大部分是水,还有一部分蛋白质、电解质和有机化合物。而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这三类。血常规的检查,针对的就是这三类血细胞。
在健康的人体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浓度和比例上维持着一种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就意味着血液出现了问题。不同的指标,代表着不同的信号,我们这就来一一解读它们。
首先来看看我们血液中含量最高的血细胞——红细胞(RBC)。
红细胞的形状大概长成这样,像一个个软软糯糯的豆沙饼,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红细胞;图源:搜狐网
事实上,红细胞每天的工作就是提供给人体“想吃”的氧气。红细胞中含有一种能够携带和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蛋白质,称为血红蛋白。在血红蛋白的帮助下,红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让身体的其他细胞“吃”得饱饱的,保证人体日常的能量供给。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把红细胞和血红蛋白(Hb)这两组指标放在一起作为参考,因为有红细胞的地方就有血红蛋白,它们的增减一般都是保持一致的。
贫血程度的诊断标准;图源:《健康体检报告解读》
(1)如果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标准值,是什么意思?
如果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不足,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红细胞来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新陈代谢的效率降低,人体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就会虚弱无力。
如果检查结果和标准值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可能并不代表什么,尤其是儿童、孕妇和老人,也常常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减少的情况。3个月至15岁的儿童,因为生长发育的速度太快,造血细胞相对不足,也会导致红细胞“供不应求”;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血容量(指的是血细胞和血浆的容量总和)增长迅速,血液相对稀释,红细胞的浓度也会有所降低;老年人的造血功能逐渐减退,使得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也会相应减少。
但如果不属于以上几种情况,而你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范围下限的95%,就要考虑是不是因为各种原因的贫血导致的了。这时候,就需要让医生根据其他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来做出相应的判断了。
红细胞是营养的输送者。图源:番剧《工作细胞》剧照,豆瓣电影
(2)如果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于标准值,是好事吗?
刚才说到,如果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可能是贫血,会导致人虚弱无力,那么,这两者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事实上,并非如此。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对性的增多,比如刚刚经历了剧烈呕吐、腹泻、出汗等,人体的水分大量流失,血浆中水分也一起减少,血液的浓度就增高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也会相对增高。这种情况下,只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就可以慢慢自行恢复,无须担心。
但另一种情况就比较麻烦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绝对性增多,可能有下面几种原因:一种是由于机体缺氧而造成的,为了弥补缺失的氧气,骨髓会制造出更多的红细胞,于是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就会代偿性地增高,来努力获取更多的氧气;一种是由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后天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导致人体血液中的含氧量减少,同样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也会代偿性增多;还有一些可能是因为肾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也会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增高。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来确诊。
随后,我们来看看人体的“防御卫士”——白细胞(WBC)。
为什么会说白细胞是我们人体的“防御卫士”呢?原来,我们平时接触的环境中有很多细菌和病原微生物,他们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侵入人体,但还没有来得及造成更大的危害,就已经被尽职的白细胞给吃掉了。如果没有白细胞的守卫,脆弱的人类就很容易被各种感染性疾病所围攻。
作为“战士”,白细胞的数量往往能反馈出血液系统中“外敌入侵”时的战斗激烈程度。所以,如果血检报告单上,白细胞的指标发生了异常,我们就要格外注意了。
白细胞;图源:爱学网
(1)如果白细胞低于正常值会如何呢?
既然白细胞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系统,那么当它低于正常值的时候,自然就表示人体的抵抗力减弱了。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感觉疲劳、容易生病、生了病之后不容易康复等。
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跟劳累、饮食不当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外,还有可能是因为长期接触放射线或放射性物质,服用苯妥英钠、环磷酰胺等药物,铅、汞等化学物质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如果说前者经过合理的调节饮食起居,就能够改善白细胞过低的状况的话,那么后面几种情况就需要及时就医,妥善处理了。
(2)白细胞是越多越好吗?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数量是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以内的,并不会明显高于这个范围。毕竟白细胞的作用就是吞噬细菌,想象一下如果机体内部没有那么多的细菌给白细胞吃,那么过多的白细胞无法发挥它本来的作用,那它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会引起白细胞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感染,比如肺炎、脑膜炎、丹毒等急、慢性感染。还有比如大面积烧伤等广泛的机体组织损伤坏死,比如脾破裂、消化道出血等急性大出血,比如血型不合的输血等引起的急性溶血等等原因容易继发感染后也会引起白细胞的升高。再比如尿毒症、食物中毒等急性中毒也会引起白细胞的升高。
前面这几种原因的白细胞升高,其程度往往相对较小,白细胞还能有正常的生理功能,还存在吞噬细菌的能力,在消除了病因之后,白细胞的数量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但是由于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引起的白细胞升高,往往程度较大,此时的白细胞是病态的,虽然数量巨大,但是已经没有了吞噬细菌这样的功能,而且不容易恢复正常。
所以,如果白细胞的数量偏多,要结合其他检验指标进行综合诊断,判断出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才能对症下药。
在白细胞的家族里,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这五类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都属于粒细胞。去年大热的动画片《工作细胞》里的男主白细胞,就是中性粒细胞,它们的数量最多,工作(捕杀)范围也比较广。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针对不同的细菌、寄生虫产生作用。
白细胞是对抗外敌的战斗种族啊。图源:番剧《工作细胞》剧照,豆瓣电影
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一大堆成员,它们体积最小,却是淋巴系统里的免疫主力。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小姐姐源自于单核细胞,同时又与单核细胞共同构成单核细胞吞噬系统。)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属于单核细胞家族的巨噬细胞小姐姐。图源:番剧《工作细胞》剧照,豆瓣电影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数值变化,对于分辨感染的类型有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范围;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
因为中性粒细胞的数值会在下午高于早晨,而剧烈运动、情绪高涨、高温、寒冷等亦可使该指标一过性(一过性,指的是某种临床的症状或者表现在短时间内出现一次,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升高。所以如果出现了上述的情况,并且没有发现任何不适的时候,往往不需要太过紧张。而病理性的中性粒细胞增高,其原因通常类似于白细胞增高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细菌性感染,会使得中性粒细胞增高。
2)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对的,使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大多是除了细菌性感染之外的病毒性感染和某些原虫感染,或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而诸如长期接触放射物,服用某些磺胺类药、抗肿瘤药等,铅、汞等化学物中毒等等,也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
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6~7岁以前的儿童,其中性粒细胞相对偏低,而淋巴细胞则相对偏高,7岁以后正常。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在看到我们的淋巴细胞升高后,不用考虑了,这一定不是正常情况。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仔细回忆一下最近是不是得过疱疹、流感之类的病毒感染。如果,确定没有病毒感染过,那么就要考虑排查一下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或者器官移植后出现的排斥反应;或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等,当然,最好的结果就是啥病也不是。
2)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往往见于先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艾滋病;长期接触放射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时。所以当发现自己的淋巴细胞减少时,可以翻翻自己最近服用的药物的说明书,是不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又或者回忆一下自己最近有没有接触过放射物。如果都不是,可能就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了。
帅气的B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一种。图源:番剧《工作细胞》剧照,豆瓣电影
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往往可见于免疫性疾病,比如哮喘、荨麻疹等之类的过敏性疾病;又比如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而如蛔虫、血吸虫感染等寄生虫病,如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液性疾病同样也会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可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使用的患者。所以最近在服药的各位,可以翻翻手头的药物说明书哈。
最后,再来看看与我们凝血功能息息相关的血小板(PLT)。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不小心就受伤出血的情况屡见不鲜。大伤口也好,小伤口也好,一旦出了血,我们就必须想方设法地止血。而血液自身的凝血功能即来自于血小板。所以当血小板含量减少时,则会出现各种情况下的出血症状。
负责凝血的血小板。图源:番剧《工作细胞》剧照,豆瓣电影
友情提醒,其实不只伤口的破溃出血,有时候我们在不小心磕碰到身体的某些部位,随后出现的瘀斑也算是出血的一种,就是所谓的皮下出血。有的人会发现自己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瘀斑,而且不容易恢复,这种时候就需要留意一下自己的血小板是不是偏低了。
1)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减少大概有三种情况,一是造血功能障碍,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造血功能损伤;二是血小板消耗过多,比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三是血小板分布异常比如脾肿大等。简单来说就是产得少、用得多、存在的不是地方。
2)血小板增多是什么情况?
当机体有破溃出血,或者有急性感染的时候,血小板会增多,因为只有足够的血小板才能使伤口血液快速的凝固;而在正常情况下还会出现的血小板增多,就要考虑原发性的疾病了,比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通过上面的逐个分析,相信大家对血常规这项检查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小编也要很严肃地说,因为个体的差异,有时候即使某些指标超出正常范围一点点,也不要过于紧张。这种时候请调整好心态,谨遵医嘱,定期复查,或者做更进一步的检查。血常规毕竟是最常规的检查,它的结果往往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更进一步的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才能够更有意义。
那么,看完这篇更新,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呢?你还想了解关于血常规的哪些问题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参考资料:[1]丛玉隆.实用检验医学(上册)(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吴建民.健康体检报告解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王前,王建中.临床检验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30-349[4]龙云霞,杨娉萍,杨云,王正鸾,韩淑霞,宋立梅.临床检验实践与诊疗指南【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8-43.本文题图来源:pixabay图库主稿人:未名;编辑:包包;顾问:我在你左右;质检:笑言;排版:CC本文系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