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第四版试题和答案(土地经济学复习归纳)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要
1、何谓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基本特征:
(1)土地的自然特性
土地的原始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功能的永久性、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多用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利用的适度规模性与集约性、粗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的增值性、农业用地与城乡建设用地有一定合理利用的集约度。
3、土地有哪些功能:
1.土地的承载功能,(土地是一切自然物和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地与场所)
2.土地的生产功能,(土地作为基本生态环境要素,为人类社会和生命系统提供产品所具有的生育和生产能力,包括为人类和一切生物提供各种必需的生物产品、矿产品、原材料和动力资源等)
3.土地的资源(非生物)功能,(又称仓储功能,土地是矿产资源如铜铁石油等的仓储场所)
4.可耕功能,(又称可耕力,指土地利用于广义农业和种植业的特殊功能)5.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土地作为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使用价值,而且作为资产能产生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增值经济资产(生产性资本))
6.生态功能,(土地是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包括土壤、水、大气等是生命系统有机体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能量。)
7.景观功能,(土地可创造出多样的景观效应)
4、名词解释:土地经济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5、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性质: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将土地视为一个经济要素,研究其综合利用和分配及其法制经济问题的综合性经济学科。【性质:是由土地利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需要否?
6、 简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所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形成的价格、以土地资产作为担保标的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三者有机统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这是研究土地经济问题的终极目的。土地资源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投入生产过程,必然是在一定的财产制度下进行的,因此建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土地财产制度,是合理利用土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基本保证;在利用土地过程中,必然发生土地资产流转、价值实现及土地收益分配等问题,因此调节好利益关系,是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
简略版、[a.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各经济部门中分配与使用,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属于土地生产力范畴。
b.土地财产制度:土地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内容,研究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c.土地资产流转:研究土地权属转移和土地收益分配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7、简述土地市场的组成要素及特点:
主体:土地供给者、购买者、其他参与者
客体:土地市场交易的客体并非土地本身,而是土地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等一系列的权能。
特点:地域性、垄断性(竞争不充分性)、供给滞后性、层次性、双重性(投资、消费)、衍生性(时间、空间尺度上)、供给弹性较小、低效率性、政府管制较严。
8、土地市场有哪些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沟通土地的需求和供给、选择土地资源的使用主体和经营主体、安排土地资源与劳动、资本、科技等要素的配额比例。)(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4)促进不动产业的健康发展,使其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9、建立土地市场的基本条件:(1).市场经济环境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基本的市场环境。 (2).土地产权明晰,土地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客体,因此必须是界定清楚的。(3).金融市场的外部支持(为什么?提示:土地本身的价值量大小) (4). 完善的土地法规:是土地市场运行的根本保证(5).良好的市场中介机构运作
*10、土地市场的运行模式;【选择?(1)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市场模式,如美国、日本等;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模式,如英国、英联邦国家或地区;中国:垄断竞争市场模式,内容包括:
a.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租赁、抵押等;b.征地市场;c.集体之间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横向与纵向);d.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的横向转移。 模式优点: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相结合。】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
土地供给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上,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数量,这是一种有效供给。一般而言,无论市场上土地价格如何变动,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不变的;而某一用途的土地在某一特定市场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其经济供给会发生变化。决定土地经济供给量的因素主要有土地价格、税收等政府政策、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土地开发成本及机会成本、建筑技术水平等。 土地需求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在某一土地市场,某一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被购买或租出的数量。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土地需求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土地价格、消费者或投资者的货币收入和融资能力、土地投机、人口因素和家庭因素、消费者或投资者偏好、对未来的预期等。 土地价格和地租是由土地的供给和需求两者共同决定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下,会使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在某一价格上相等,这时土地市场上既没剩余也没短缺,出现了市场均衡。
11、我国城市土地一、二、三级市场的特点是什么,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
土地市场是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场所。城市土地市场中交易的是国有土地使用权而非土地所有权。土地一级市场即政府出让市场,是政府有偿、有期限地出让、出租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土地二级市场是土地使用者经过开发建设,将开发后的土地进行转让和出租的市场,一般指土地首次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场。土地三级市场是购买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再次将土地转卖或转租的市场,即土地再次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场。
特点:
(1)垄断 (2) 土地流动周期(3) 交易对象 (4)期限 (5)流转方式(6) 用途区分 (7)供给弹性(8) 政府干预
一级市场:(1)政府垄断,(2)土地流动周期最慢,(3)国有土地使用权,(4)有期限限制从40年到70年不等,(5)出让、直接出租(6)有用途管制,实行用途价格区分。
二级市场:(1)基本无垄断,为不完全竞争市场,(2)土地流动周期较快
(3)国有土地使用权(4)有期限限制且小于出让土地使用年限(5)转让、出租(6)有用途管制,实行用途价格区分(7)略大于一级市场(8)干预力度相对较小
三级市场:(1)基本无垄断,为不完全竞争市场(2)土地流动周期最快
(3)国有土地使用权或在其上设立的其他权利(4)有期限限制且小于出让土地使用年限(5)转让、出租、抵押等(6)有用途管制,实行用途价格区分
(7)较大(8)干预力度相对较小
关系:三个级别的土地市场的基本关系是:二、三级市场是在一级市场出现的前提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三级市场是在二级市场初步发展和繁荣的基础上出现的;从一级市场到三级市场,土地的流动能力不断增强,二级和三级市场的出现提高了整个土地市场的活力和交易水平,促进了土地一级市场的发展及土地利用效率和程度的提高;三个级别的市场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形成完整的、更具活力和发展能力的土地市场体系。
12、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有何区别与联系?
a.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
b.可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c.二者均为有效供给。
区别:
a.自然供给相对固定、无弹性,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
b.自然供给只有转变为经济供给后才能为人类利用;
c.自然供给是针对人与动、植物生长条件而言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的不同用途而言的。
13、何谓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土地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通过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形成的可供人类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有效供给。
影响因素:a.土地自然供给、b.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术水、c.交通运输条件
d.土地利用计划、e.需求及消费结构的变化、f.相关产品价格的变化、g.土地供给者的行为(荒山的承包;我国城市政府)
14、影响耕地供求的因素?
(从耕地需求、供给能力、供给效率、市场状况和政策等几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构建影响耕地有效供给水平的指标体系。)
耕地需求:
对耕地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耕地有效供给的目的就是满足这些引致需求,其需求水平反过来又影响有效供给水平。决定耕地需求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人口、人均粮食需求量、粮食自给率、人均耕地生态需求量等。
供给能力:
决定一个地区耕地有效供给水平的基本因素是地区现有和潜在的耕地资源禀赋,影响耕地有效供给能力的因素有: 人均耕地量、人均耕地补充量、人均耕地减少量 、人均未利用地量。同时,分别考察人均建设占用耕地量、人均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量、人均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量,有利于进一步对比各种耕地减少途径与有效供给水平的相关性。
供给效率: 耕地质量和利用程度直接反映了耕地的供给效率,可用粮食单产
、复种指数、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表示。同时为确保耕地供给的有效性,国家或地区会对耕地质量进行必要的技术投入,通过土地整治、农业技术革新等提高耕地的供给效率。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投入三方面出发,影响供给效率的因素包括人均农业投资额(用国家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用支出以及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四项补贴作为农业投资额) 、人均化肥使用量 、单位耕地农业机械动力 、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单位耕地劳动力。
市场状况和政策: 农民是耕地的直接使用者,也是实现耕地有效供给的主体之一。在开放的市场条件和政策作用下,农民的种植意愿、对耕地的保护与投资意愿都将影响地区的耕地有效供给水平。粮食价格、每公顷农产品净利润,以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农产品的平均成本、收益计算、农民每公顷补贴收入等指标侧面反映并作用于耕地的有效供给。
15、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理解?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含义:需修正补充
耕地总量是耕地面积的总数、耕地质量水平和耕地产量水平的总和;而动态平衡则是指耕地总量的总体平衡、区域平衡、时间平衡和质量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仅是数量和质量的静态的平衡,而且还应达到数量和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不断增加与提高。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依据地区内现有耕地资源的数量,综合考虑耕地需求状况与后备土地资源的供应能力,分析耕地资源的余缺状况,合理协调耕地数量满足人口对作物需求的平衡状况。
(1998年8月29日,我国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由此看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仅是数量的平衡,其涵义表现为两个方面:数量平衡和质量平衡。)
16、何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国家推出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保护与保障“两难”困境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
(挂钩试点工作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规划统筹试点工作,引导城乡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以挂钩周转指标安排项目区建新拆旧规模,调控实施进度,考核计划目标;
(三)以项目区实施为核心,实行行政辖区和项目区建新拆旧双层审批、考核和管理,确保项目区实施后,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原有规模;
(四)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零拆整建,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五)尊重群众意愿,维护集体和农户土地合法权益;
(六)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通过挂钩试点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17、何谓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18、地租与地价、土地税收的关系?
(1)地租与地价:地租是地价的基础、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地价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对于永久租期土地,地价是每年的地租折现值的加和。
(2)地租与税收:土地税收与地租有着本质的区别。 1.二者产生的前提不同土地税收的前提是国家地租的前提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 2.二者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土地税收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权利地租的存在是所有权的垄断 3.二者的分配层次不同土地税收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地租属于初次分配地租和地税分离的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分离的结果。
19、了解地租理论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西方古典地租理论:(1)威廉.配第:a.地租是产品价值除去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后的余额,即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b.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
(2)杜尔阁:地租是“自然恩赐”的纯产品(土地生产扣除劳动力再生产所需),它由农业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向土地取得的财富,但却为土地所有者占有(∵人为法律对土地私有权的保护)。他所理解的地租,与剩余价值等同,是错误的。他初步揭示了地租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3)亚当斯密:a.二元地租理论,地租是租地人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地租来源:①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即来源于工人的无偿劳动,只是被地主不劳而获;②地租是商品价值的“基本源泉”之一,是使用地主土地的自然报酬(×)。b.地租是农产品的垄断价格高于其价值的结果。
①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单纯结果,是一种垄断价格;(即绝对地租,只是尚未明确其概念)
②地租是农产品的“垄断价格”的结果,由于经常供不应求,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经常高于价值而成为一种“垄断价格”,它超过价值的部分便为地主提供地租(×)
(4)詹姆斯.安特生:a.同一市场价格是形成地租的前提;b.级差地租存在前提是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而与农业的绝对生产率无关,引起土地肥力差别的原因有:原始土地本身的肥力和租地农场主的投资;因此,肥沃土地的产品获得超额利润而形成级差地租,贫瘠土地则不存在地租 。c.土地产品的价格决定地租,且地租与土地所有权无关,即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他最早研究了级差地租理论的基本特征,被马克思称为现代地租理论的真正创始人。
(5)李嘉图:a.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产品,是由劳动创造的;b.级差地租理论:地租产生的两个条件: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的肥沃程度及位置的差异;农产品的价格是由劣质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中优土地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形成级差地租(级差Ⅰ);对农产品的需求及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新投入的劣等地的产品决定市场价格,原有耕种土地就出现级差地租(级差Ⅱ)。
c.没有绝对地租
(6)杜能: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 。
由于同样的产品,不管它产自哪里,其在消费中心市场上的价格都是相同的,某种产品产地价格通常等于中心市场价格与产地至中心市场间运费的差额,将某一种产品的产地价格与产地至消费中心市场的距离密切联系起来,即产地离中心市场越远,运费越高,产地价格就越低,土地所有者的所得也就越低。这个运费实际上是区位地租。
马克思地租理论:(一)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1.产生的条件与原因
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产生的条件:优越的自然条件;
产生的原因: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2.级差地租因形成条件的差异而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条件:土地丰度与地理位置的差异;
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条件:连续追加投资而使生产率提高。
注意:级差地租Ⅱ的归属问题
(二)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1.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绝对地租是指无论种什么地都必须要交纳的地租。其来源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农业不参与社会利润平均化(生产价格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资本转移的障碍)。可见,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是农业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的条件,而土地私有权垄断,是超额利润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三)资本主义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由农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拥有特殊自然条件的土地)。
注意:这里的垄断价格不同于由土地所有权垄断的存在使农产品按照超过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而形成的垄断价格。其只由购买者的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决定,而与一般生产的价格和产品价值所决定的价格无关。
现代地租理论:(1)克拉克,地租由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决定。
(2)马歇尔:。。(3)萨缪尔森:(4)张五常:见68页
20、(1)级差地租Ⅰ、Ⅱ的关系?(2)试说明为什么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是级差地租的基础和出发点,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
区别:形成条件不同,是由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法和耕种方式造成,为谁占有也有所不同,级差地租在租约有效期间归农业资本家所有,续约时才可能归土地所有者成为地租,级差地租直接归为土地所有者占有。
(2)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当在较好的土地上追加投资其劳动生产率降低到最坏耕地以下时,而新追加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又为社会所需要,其个别生产价格就代替了原来最坏耕地上的个别生产价格而成为社会生产价格。这样,最坏耕地上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新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会转化为级差地租。第二,由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更坏的耕地投入耕作,其个别生产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因而原来最坏耕地上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新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会转化为级差地租。第三,在最坏耕地上追加投资,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产生级差地租,又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其二是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它们都会使最坏的耕地本身产生级差地租。
21、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和原因是什么?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劳动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其产生的条件是优越的自然条件,其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肥力和土地位置的差异是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条件。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是形成级差地租Ⅱ的实体。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基础和前提。并且最坏的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22、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和原因是什么?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是指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条件: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来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而产生的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转化为绝对地租。
26、简述土地价格的形成理论?
1、马克思主义地价形成理论:劳动价值论-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自然土地、已利用土地)
2、西方经济学地价形成理论(1)效用价值论-地价是纯收益的资本化(R总=C总)、(2)供求理论(土地市场)-S=D--P土
3、其他:皮尔思,土地价格包含它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阿朗索:城市地价的竞租模型
27、土地价格的特征,影响因素?
特点:a.土地价格是土地权益价格;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不依生产成本定价;c.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d.土地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e.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f.土地价格变动呈周期性特征
影响因素:1.土地自身因素
位置、地力(生产率)、面积、地势及地质。
2.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状态、城市公共设施(生产或生活的环境)、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水平(购买力)。
3.政策因素
国家开发政策、土地利用计划与规划(影响交易)、价格政策、税收政策。
4.其他因素
心理因素、国内外的政治局势
28、土地价格变动的趋势及规律性:
1.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的趋势
2.土地价格呈周期性的特征
3.土地价格的地区差异性
4.地价在房地产价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1)呈现总体上升趋势。随着人口增加,人口比率不断增大,社会对土地的需求日益扩大,从而使地租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意味着高投资、高技术的产业日益发达,工人的劳动支出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日益缩小,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导致利息率呈下降的趋势。地租的上升和利息率的下降决定了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的趋势。 (2)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各地域土地价格很难相互影响,不能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均衡。 (3)城市土地价格形成时间较长。 (4)受到较强政府调节的影响,呈周期性特征。】
29、基准地价与标定地价的区别?
基准地价是大面积评估的区域平均地价,标则是具体宗地或地块的评估价格;基以考虑客观区域因素为主,标还需考虑地价的微观区域因素,其地价更为接近市场交易价格。
30、辨析:土地价格是土地自身价值的体现。
???不会: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货币表现,是资本化的地租,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31.(1)土地集约利用、(2)土地利用集约度:(1)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2)每单位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称为集约度,其计算公式为:I=(A K Z)/F,I—经营集约度;A—工资费用;K—资本消耗;Z—经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F—用地面积
32、(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2)集聚经济:(1)在一定技术条件下,随着土地投入的增加土地的产出物呈增加趋势,当达到一定量后,再追加投入土地的产出物就会呈递减趋势。 (2) 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33、(1)土地规模利用、(2)土地利用规模:(1)实质上是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与单块土地利用调整,即以较少的土地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组合,以获得最大的综合收益。 (2) 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34、土地用途管制
以土地利用规划为核心,持续利用管理为目标,在一定区域内科学划定土地用途分区,并确定用途限制内容,实行用途变更许可制,对土地用途实行严格控制,以排除各区有妨碍主要用途的其他使用的一种地政管理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的实质就是政府为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采取各种方式对土地利用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其有以下特点:
1.其是一种土地利用约束机制,规范土地的使用,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其是一项强制性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必须经过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法定程序,确定土地的具体用途,土地用途变更实行申请许可制、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
3.其是一项纠正土地利用中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防止农用地过度非农化,保护土地资源,防治土地侵蚀与污染。
35、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并分析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征?
内涵:(1)以纯粹规模报酬变动规律为理论基础的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2)以资源报酬变化规律为理论基础的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变动,从而使要素的使用进入合理报酬阶段而产生的效益。(3)以机会成本为理论基础的内部经营与外部环境相协调。
影响因素: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农业劳动对象的不同、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特征: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我国的特殊性
36、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及内涵?
内部规模经济的来源
1.固定成本不可分割性造成分摊成本的降低;
2.大规模生产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使用;
3.规模经营有利于分工协作,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4.大规模生产为充分利用产品生产的互补性、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创造条件,从而提高效益;
5.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平均交易费用;
6.资金优势;
7.纵向一体化的好处
外部规模经济的来源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在一个地区内,某一土地利用的项目规模较大,会给该区全部企业带来规模效益。
外部规模经济是使个别企业与整个行业均受益。
整个行业的发展,可以使得个别生产企业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有了便利条件,从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减少成本支出,分享到外部经济
内涵:随着土地利用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位土地面积收益的增加,或是指在此情况下,单位土地产品收益增加或单位土地产品成本降低。
土地规模经济是在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都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实现的,这时土地及其他要素的投入比例不变。
37、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和有效性条件?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内涵:规模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配合生产某种产品时,若其中某些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而其他要素不断增加投入,起初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所增加的边际报酬大于它前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报酬;到某一点后,再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报酬总是小于它前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报酬。
有效条件:(1)生产技术在某生产阶段相对稳定或固定不变,报酬递增与报酬递减仅仅与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有关,而不是技术进步或生产方法改变所致。(2)自然条件不变,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产品产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自然条件的改变会引起产量增减变化。(3)生产规模的大小对生产量递增与递减不产生影响。
38、绘图说明在城市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选择原理?
正确理解各代表性的区位理论。何谓区位?
(1)农业区位论:杜能、布林克曼、辛克莱尔
(2)工业区位论:韦伯、帕兰德、胡佛
(3)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
(4)市场区位论:廖什
(5)阿朗索的区位理论
区位:某一空间的几何位置,是自然界的地理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39、(1)土地抵押权、土地发展权:(1)是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变卖,价款做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土地受押人称为主地抵押权人。设定土地抵押权时,作为标的物的土地并不发生转移,它仍为土地抵押人占有使用,只以其代表经济价值的某项权利作担保。当抵押人到期不能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将土地拍卖并优先受清偿。(2)是发展土地的权利,一种可与土地所有权分割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具体说,土地发展权就是变更土地使用性质之权,如农地变更为城市建设用地,或土地原有的使用集约度升高。
40、 简述土地制度的构成和特点?
(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包括一切土地问题的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等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
①农村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因此,进行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都必须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
②农村土地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土地的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制的形式。集体土地所有权具有流转的可能性。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有可能通过征收而发生土地所有权转移。
③农村农地使用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不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承包的土地可以有条件转让。
④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实行审批制度。乡镇企业建设、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符合村庄和集镇规划;坚持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涉及农用地的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用地审批。
城市土地制度特点:城市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城市国有土地实行有偿有期限使用制度、实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体制。
41、简述土地所有制与土地使用制的关系?①土地使用制是在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重要方面。②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及其具体形式。 ③土地使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也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42、(1)简述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2)你觉得应如何认识和理解土地发展权?246页、(3)为了保护耕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试构建我国农地发展权制度?(1)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土地产权也像其他财产权一样,必须有法律的认可并得到法律的保护,即土地产权只有在法律的认可下才能产生。如某人利用欺骗或暴力等手段占有土地,并不表示他拥有某项土地产权。
(2)土地发展权是指土地所有人遵守土地开发的法律规定,将某块地或其上的建筑物用于某种特殊用途,包括开发地或其上建筑物的面积、密度、容量和高度。土地发展权是可以和土地所有权分离的一种财产权。土地发展权包括 :农地变更为非农用地的发展权或称之为农地发展权;未利用土地变更为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发展权;在农地使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投入的发展权;在建设用地上进行建设的发展权。
有了土地发展权,就可以从行政和产权两方面明确界定政府的土地管理权限,维护土地规划的法律权威性,
构建土地发展权市场运作机制,增强市场调节作用,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完善,
建立土地发展权的产权运作流程,优化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流程。
43、我国土地权属管理机构:
我国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采取垂直统一管理的方式,在中央成立国土资源部,下设国土资源部、局等等,由上至下统一管理。
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后,由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所确定实行的全国土地统一管理的体制。
根据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土资源部代表国务院负责全国土地管理工作。全国地方各级政府从1986年开始已按《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成立了具有统管职能的土地管理机构。一般各省、自治区级的土地管理机关为厅级;地、市级土地管理机构为处级单位;县级土地管理机构为科级单位。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三定”方案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土资源部各司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国土资源部设14个职能司(厅、局)。其中有6个职能司(厅、局)与土地管理直接相关,承担着相应的土地管理职责。
1.政策法规司。组织起草有关土地资源的法律法规草案;组织协调部内有关立法工作;组织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办理有关行政复议事宜;调研和起草综合性的土地资源政策。
2.规划司。组织研究全国和重点地区国土综合开发整治的政策措施,起草编制全国性及区域性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定土地供应政策;指导和审核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未利用土地开发规划等专项规划和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参与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工作。
3.耕地保护司。拟定耕地特殊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农地保护和土地整治政策、农地转用管理办法,拟定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开发耕地规定;指导农地用途管制、组织基本农田保护。
4.地籍管理司。拟定地籍管理办法,拟定土地调查、动态监测、地籍调查和统计的技术规范、标准并组织这些千作;拟定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权属纠纷调处规则和权属管理办法,承担调处重大土地权属纠纷。
5.土地利用管理司。拟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办法,指导基准地价、标定地价评测。
6.执法监察司。组织对执行和遵守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拟定土地执法监督和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的规定,组织开展对土地利用规划、农地转用、土地征用、土地资产处置、土地使用权交易行为的监督监察,依法组织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
44、我国的土地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内容主要包括:
(1)我国全部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2)土地的全民所有制采取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形式,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占有属于全民的土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3)土地的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该组织的全体农民占有属于该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并对该集体所有的土地行使经营、管理权。
(4)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5)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包括村农民集体和乡(镇)农民集体)。
(6)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45.土地税收的特点及功能;土地税的起源。
(1)特点: 1.土地税收是国家税收中最悠久的税种2.土地税收以土地制度为基础3.土地税税源稳定 4.土地税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转嫁土地税转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国家在制定和执行土地税制时,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并尽量加以避免,以便保证税收的中性原则。(2)功能:1、防止地价上涨过快,抑制土地投机 2、引导土地利用方向,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3、调节土地收益分配,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4、保障财政收入,筹集公共设施建设资金
46、了解我国现行土地税制。
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地产营业税、契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