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宜臼(废嫡立庶和二王并立)

​《左传》中记载王子朝诰于诸侯:“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则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

这其中提到了携王。《史记》中完全没有携王的记录,但是《左传》中记录的是王子朝官方而正式的诰言。《左传》相对严谨,不至于凭空捏造携王的存在。

《竹书纪年》中记载了:“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这就说明了携王的身份——周幽王之子余臣。

周平王宜臼(废嫡立庶和二王并立)(1)

《东周列国·春秋篇》周幽王剧照

然而,棘手的是我们几乎无法确定“携王”是什么意思,学者们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携”是地名。但“携”所指何地,无法完全确认。

对于“携”是地名的说法,一种解释是晋国所有的“王城”、“灵台”都是携王城——即清朝河邑县东的故城,如果以此推论,晋国既然以携王城作“王城”,那么可以看出晋国曾经是以携王为正统的;另一种解释是“携”其实就是周幽王和伯服死地“戏”的谐音,然而这种推论因为无法提供明确的证据,所以只能作为猜测而已。

另一派认为“携”是谥号。那么“携”谥号的意思就是“怠政外交曰携”。

携王如果是谥为“携”,那么就表示当时的人们曾认可其继位的事实;如果“携”是地名,就表示当时的人们只是将他视为僭越者,并不承认他曾为周天子一事。

我们假想,如果“携王”真的是谥号的话,那么西周到东周这段时期,周王室的确出现过分裂,但最后胜利者——周平王取得了历史的解释权,他大笔一挥,将携王的存在抹得一干二净,只在《左传》和《竹书纪年》中留下了些许线索。而其中透露出的信息就是——当时携王确实从父亲手中取得过权力。也就是说,其实以“父死子继”方式继位的人,并不是自立为王的周平王宜臼,而是携王余臣。

正因如此,身为“周礼”维护者的鲁国,并不承认周平王天子的身份。周平王立,鲁国不行“报聘之礼”;周平王死,鲁国不奔丧。

周平王宜臼(废嫡立庶和二王并立)(2)

《东周列国·春秋篇》周平王剧照

如果事情是这样,那就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周平王继位的想象。要知道,历来学者论及周平王时,多抱着宽容的态度,认为周平王篡位弑父种种大逆不道之事,皆因为他身为“嫡长子”,所以本应该被立为王,而周幽王多行不义、废嫡立庶、嬖爱褒姒、任用奸佞,所以才落得被戎狄杀害的下场。

携王的存在,令人怀疑周平王宜臼的正统性。按理说,“嫡长子”这个理由,足以让周平王宜臼联络诸侯们杀入宗周。“嫡长子”的设立,本就是为了能以客观的、先天的方式来决定继承人,以减少为了嗣位而引起的杀伐。但是,周平王打着“嫡长子”的旗号,杀掉了自己的父亲,这可就不是制度了。

周平王宜臼(废嫡立庶和二王并立)(3)

《东周列国·春秋篇》褒姒剧照

我们从头看看周王室废嫡立庶的过程: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而改立伯服。有关褒姒是“红颜祸水”一事,有许多令人疑惑的地方:

一、褒姒是周厉王时期宫女所生,那么经历共和十四年、宣王四十六年,来到周幽王时,褒姒最少有五十岁了。试问,这个年纪要得到周幽王的宠幸可能吗?就算周幽王比较喜欢年长的女子,那年过半百的褒姒要生下伯服也是相当困难的,这算是“超高龄产妇”了。

二、烽火戏诸侯一事,当代史家早已有了结论——这件事的可能性不高。而且太史公还加入了“褒姒不笑”的桥段,可见褒姒的形象有被逐渐“妖魔化”的倾向。

三、伯服名字中有“伯”字。依据周人的习惯,命名规则中的“伯仲叔季”与排行有关,而伯服既然名为“伯”,那么他极有可能是周幽王的长子。那么伯服的年纪可能并非像《竹书纪年》中记载的那般幼小。如此一来,伯服是周平王宜臼的兄长,也不是不可能的。

如果宜臼不是长子,那么他被立为太子,原因当然是——他是嫡子。我们都知道,这段时期申国的势力十分强大,周王室也正因为要制衡西方的戎狄,才立了申国女子为申后。

周平王宜臼(废嫡立庶和二王并立)(4)

《东周列国·春秋篇》申后剧照

由最后的结果来看,申国联合戎狄覆灭周王室,申国对于周王室的态度是相当强势的,这种态度必定会排挤原来周王室中的贵族,也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虢石父。

史家在细数周幽王之罪的时候,都会提到——周幽王用虢石父,并且废申后。由此可见,虢石父是支持褒姒和伯服的,他的行为就是在“押宝”。之后,虢国拥立了王子余臣,即携王,他们一同站在了反对周平王宜臼的立场之上。

如此看来,宜臼与伯服、余臣的继承人之争,起因不只是周幽王宠爱褒姒而已,它同时包含了当时周王室内部的政治斗争。周平王如果仅仅凭借嫡子的身份来继承王位,那其中的变数也太多了。虽然许多学者都已经注意到“选贤”或“立”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人还被蒙于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的迷雾之中。

以宜臼来说,传统皆说他是“嫡长子”,拥有正统的继承权,所以认为他是“名正言顺”地继位,但是这是只看结果,而不论过程的行为。宜臼是不是嫡长子,在政治混乱、国势衰弱的西周末年,恐怕不是唯一立嗣的考量要素。

总而言之,从周平王宜臼与伯服、携王之争来看,我们绝对不能轻易以《史记》中周幽王的“废嫡立庶”,来作为考量西周灭亡的唯一原因,因为其中既包含政治的斗争,也包含外部势力的角力,当然更包含了周王室对于自身力量的错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