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初的相遇和最后的别离(送别人生最后的旅程)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结局,也是人生旅程的终点站。当一切化为灰烬,生前的种种都随之消散,留下的只有亲人无尽的思念。斯蒂芬·威廉·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这样写道:“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像是身边的暗物质,我愿能再见到你,我知我见不到你。”那么,在亲友的悲痛与不舍中,如何让逝者体面地“离开”,就考验着每一位在殡仪馆工作的人们。
从逝者被送至殡仪馆。首先,入殓师要为逝者做清洁、化妆等,有时还需要为逝者做面容修复或肢体修复;之后,逝者的遗体将被摆放在鲜花环绕的棺椁内,接受亲人最后的瞻仰,这期间丧礼司仪会引导亲友瞻仰、送别逝者;之后,逝者的遗体被送往火化车间……直到火化师把骨灰交到逝者亲人手中,逝者的一生至此才算画上句号。
在最后的送别中,人们往往因为悲伤和对死亡的恐惧而忽略了入殓师、丧礼司仪、火化师所做的工作,那他们是不是就不重要?不,他们的工作不但重要,还值得尊敬!因为他们帮助逝者“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在曲靖市麒麟区殡仪馆就有这样一群人,为让市民更加了解并尊重他们,本报三名记者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等日常。
李京儒。
“90后”入殓师李京儒 温柔而庄重地对待逝者
《兰亭集序》中有这样一句: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死亡”往往是被人们忽视,甚至刻意回避的话题。近日,怀着好奇的心情,记者来到麒麟区殡仪馆殡殓部,走进“90后”入殓师李京儒的工作和生活。
听李京儒聊起工作日常,虽然不足以让记者坦然面对死亡,却淡化了对死亡的恐惧。正视死亡,对于记者来说,这是第一次,正视入殓师这个职业,亦是第一次。
李京儒,性格活泼开朗,长相乖巧可爱,说起话来语速很快,单从她的外表看,你很难相信她是一名有着5年工作经验的入殓师。2017年,她从长沙回到云南,有着一年在外地当入殓师经验的她应聘到曲靖市麒麟区殡仪馆工作,至今已近4年时间。近4年中李京儒平均每年要处理遗体4500具。“我同事都说我话多,但我休假的时候他们又不习惯。”李京儒笑得俏皮,一双有神的眼睛在黑框眼镜后弯成一对弯勾似的月牙。
1994年,李京儒出生在安宁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2007年,李京儒的外婆去世,这是她第一次直面死亡。“在昆明西郊殡仪馆里,我没意识到外婆离开了,看着外婆躺在那里,我心里五味杂陈,就是不知道怎么释放,过了好久我才哭出来。”后来,一位入殓师要给外婆整理遗容,她要求旁观,也是从那时起,成为一名入殓师的梦想便在她心里悄悄萌芽。
2014年,李京儒高中毕业,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她无意中了解到当时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殡仪学院是殡葬专业的专科院校,于是,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报考了该学院。
“这里就是我工作的地方。”顺着李京儒手指的方向,一条狭长的走廊呈现在记者面前,走廊尽头传来了流水的声音。李京儒告诉记者,有一具遗体刚刚被送到,她的同事正在为遗体沐浴。
电影《入殓师》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要唤醒冰冷的往生者,赋予永远的美丽,必须很冷静,很准确,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充满温柔的感情。和众人一起,在告别仪式中为往生者送行,非常安详,一切步骤看起来如此美丽。当然,电影里的桥段都是唯美的,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尽然。在从事殡葬工作的5年里,李京儒遭到过家属的白眼,也遭受过冷漠对待,但她也得到过感谢和尊敬,而她能记住的也只是这样的温情。
李京儒记得,2015年时,她接到了一位70多岁奶奶的遗体,在接收遗体时,奶奶的老伴儿因为接受不了其妻子去世的事实,在殡仪馆里对谁都大发雷霆,李京儒也被爷爷好骂了一顿,她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按照步骤对奶奶的遗体进行了处理。在奶奶的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爷爷主动找到李京儒,对她说了对不起。爷爷告诉她,他们特别相爱,奶奶瘫痪十余年,一直都是爷爷一个人照顾,他一时间接受不了老伴去世的事实,才会情绪激动。这件事给了李京儒不少感动,也因如此,更加坚定她干好入殓师的决心。
李京儒告诉记者,像她这样就读殡葬专业的同学,没有一半从事殡葬服务业,而且每隔1至2年还会有不少人转行,薪水没有传闻中那么高。因为殡殓部人手紧张,她和同事的工作压力都很大,他们不仅要做遗体处理,还有很多其他工作也要兼顾,比如为逝者注射防腐针。“注射防腐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延缓遗体腐坏,至少能延缓两个星期。”李京儒告诉记者,因为对体力要求很高、常接触防腐针等原因,入殓师从某种意义而言吃的是“青春饭”。
“我不做,总要有人做,何况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我只想趁现在多做点一线的工作,即使有一天我不能上一线了,我想我也不会离开殡葬业。因为能在逝者的最后一程里温柔而庄重地对待他们,能听到家属的一句感谢我就满足了。”李京儒坚定地说。
曲靖日报记者 陈雪 文/图
韦琼。
“95后”白事管家韦琼 优质服务慰藉心灵
工作时,他们神情肃穆、不苟言笑,陪伴一个个逝者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生活中,他们热情开朗、谈笑风生,在平凡岁月里体味别样乐趣。
文山富宁姑娘韦琼是曲靖市麒麟区殡仪馆的一名白事管家,今年刚满25岁的她在这里工作了近4个年头,从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到殡葬行业从业者,韦琼人生中的第一份职业就饱受旁人“质疑”,好在这一路走来,她始终是那个脸上不失笑容的姑娘。
“那时候恰逢回乡就业无果,便带着好奇心去试试,没想到误打误撞还真被选中了。”2017年10月中旬,从大学班主任口中得知招聘信息的韦琼来到麒麟区殡仪馆应聘,虽然对殡葬行业一无所知,但韦琼最终还是顺利走上了白事管家的岗位。边学边干,边干边问,肯学习、能吃苦的她业务能力一天天提高,如今,她在自己的岗位上游刃有余,家人们也早已打消疑虑,支持着她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付诸努力。
引导丧属办理业务、深入了解逝者生平、精心准备仪式串词……每一场告别仪式上,韦琼总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让丧属的心灵得到慰藉,帮助他们从亲人离世的悲痛情绪中走出来,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有一次,逝者进炉后丧属突然找到韦琼,质问其“为何没打进炉礼炮”,韦琼连忙上前解释,由于礼炮响时丧属情绪太过激动,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提醒,以至没能听到礼炮声。可即便韦琼再三解释,丧属仍然一口咬定“就是你们没打礼炮”,甚至还动手将其一把推至墙角,并要求重打。面对丧属的无理要求,韦琼只得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安抚,待其冷静后再做进一步沟通,直至其不再追究。
“我非常理解丧属送别至亲时的悲痛心情,但理解是相互的,不论是出于职业素养还是道德修养,只要身处这个岗位,我们就必然对每一位逝者负责。” 虽然有委屈、有不甘,但韦琼始终相信,与人相处就是“以真心换真情,以耐心平怨气”,一路走来,她的服务也感动了不少丧属,让他们放下“心结”,忘记“忌讳”,把这个“95后”白事管家当成了自己的好友,甚至亲人。“丧属离开前的一句谢谢、一颗糖,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与肯定,更是我坚持走下去的动力。”
今年3月,韦琼嫁为人妻,而她的丈夫正是同一办公室的同事。“说起来不怕你笑话,干我们这行如不‘内部消化’,找对象真就成了难题。”说这话时,韦琼显得尤其释然,踏入殡葬行业这些年,微信遭拉黑、电话被挂断的事不在少数,她早已习惯了没有朋友的生活,每天上班下班都与同事为伍,大家互相倾诉,互相鼓励,既是工作上的伙伴,更是生活中的挚友。
因为常常面对分别与死亡,他们更加珍惜彼此,珍惜每一段缘分;因为懂得人生短暂,他们选择活在当下,享受工作中一点一滴的成就感;因为明白生命脆弱,他们勇敢地活出自我,散发着青春的光芒……于每一个如韦琼一般年轻的殡葬人而言,这份工作是有温度的,而他们也将用专业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不断充实自我,以优质的服务和温情付出,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慰藉,让殡葬文明新风吹进每个人的心里。
曲靖日报记者 钱妍杏 文/图
陈子卓。
23岁火化师陈子卓 帮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
1998年出生于天津的陈子卓今年23岁,已经从事殡葬行业2年。刚开始,他并未适应实习时的工作环境,觉得那并不是他的理想职业,经老乡介绍,陈子卓接触到了殡葬行业,并且将其作为人生中第一份工作一直努力做了下来。
作为一名遗体火化师,陈子卓从不忌讳谈论自己的职业,在这份职业中,陈子卓对生与死有了更多的感悟。
“殡葬行业,你害怕吗?”陈子卓仍记得老乡当初问他的话。“我不怕,帮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是善事。”就这样,陈子卓背井离乡来到云南开始了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
刚开始,陈子卓的岗位是礼仪主持人,一段时间后,转岗进入羽化间成为一名火化师,从始至终,陈子卓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过一点抵触或恐惧。“现在的年轻人思想已经转变了,不会像老一辈一样传统、封建,殡葬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与众不同,我觉得,有机会送无数亲人同胞最后一程没什么不好。”
阴暗的房间,冷寂的氛围,不近人情的工作人员,是世人对羽化间的固有印象,可事实却远不是这样。每天早上八点半,陈子卓来到单位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屋子的卫生,基本打扫好卫生九点左右,就有逝者被送来火化。在火化前,仔细确认逝者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等信息后,将单子交给家属确认、签字,之后才会把逝者请到炉内火化。火化结束后,陈子卓和他的同事会捡骨灰、装骨灰,通知家属领走。最忙的时候五台机器同时运作,一天要火化50多名逝者,平均每天要火化20名左右。“我们车间里的师傅对于人体的每一块骨骼的位置都了如指掌。”陈子卓说。
在全年无休的殡仪馆内,每天都会经历一场场的生离死别。在陈子卓看来,无论寿终正寝,还是死于非命,或漫长或短暂,至少他们都在这美妙的人世间驻足过,努力活过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我们尊重每一位逝者,在工作的同时心中为其祈祷。失去至亲之痛,一时间难以接受,殡葬行业从业者会尽力安抚家属情绪,并为其设立单独休息室,给他们自己的空间。”陈子卓说。
“每天接触逝者家属,和他们进行沟通提升了我的待人接物能力,也让我更加明白了生命的可贵,我变得更加热爱和珍惜生活了。任何行业都需要从业者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脚踏实地的态度,只要用心,每个行业都可以做出一番成就。”陈子卓总结。
曲靖日报记者 陈泓洁 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