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荣有才(一代大家王集荣)

王集荣,生于1919年农历五月十五,长安东大乡北大村人。原名王有才,又名王承义,在西安集义社学艺期间,改名王集荣。

王集荣小时家境贫寒,无力上学,十三岁时,给舅父家放牛打短工,十四岁报考咸阳民义社。收徒那天,他以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牛倌胆怯地来到剧社,慌乱中左脚穿了一只男鞋,右脚却穿了一只拣来的女鞋,惹得收徒师傅和在场的人们捧腹大笑。王集荣幼小的心灵受到刺激,他暗下决心,立志学艺,创出门路。民义社是汉调二黄班子,他在这里苦学了三年,打下了唱功基础。十七岁时转入西安集义社学唱秦腔,被师傅陆顺子(高步云)8

王集荣有才(一代大家王集荣)(1)

看中,教他学唱须生。陆顺子是“戏圣”润润子的外甥,在艺术上造诣很深,以演衰派老生而著名西安,在《祭灵》中被誉为“活刘备”。在师傅的精心培养下,王集荣经过五年艰苦努力,念、唱、做、打各门功底长进很快。师傅教他学唱《祭灵》、启箭》《逃国》等折子戏和《烙碗计》《大报仇》等本戏,他一字一板地老老实实学,一招一式跟着师傅练。当他的启门戏《祭灵》第一次上演时,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评论他有“乃师之风”。上演的第二天,师傅高兴地留他在自己家里吃饭,并鼓励说:“我娃有出息,好好学吧!”以后,王集荣出科正式登台演戏。由他主演的《大报仇》,先后在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演出后,颇得社会各界赞赏,王集荣随之成为崭露头角的“红火”演员。但他不骄不躁,继续努力,决心承袭师傅的技艺,在秦腔舞台上创出业绩。旧社会,科班出身的艺人,只要能“跳班”(出外搭班演戏),不但在技艺上能锻炼提高,而且还会得到较好的待遇。

为了开扩眼界,切磋技艺,1942年,21岁的王集荣走出集义社,到麟游、凤翔搭班演戏两年,后来又到甘肃灵台白天章剧社和泾川县搭班。在搭班演戏中,他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演技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一名颇有名声的演员。在泾川演出中,台下观众不止一次地给他“披红”鼓励。此后,他又辗转到兰州等地演出,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王集荣才回到陕西。在八年搭班演戏中,使他接触过很多名演员、名老艺人,学到了不少技艺。为了学演武戏,他扮演过“杂角”;为了改进唱腔,他和蒲剧、豫剧演员同台演出,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使他的艺术造诣日见加深,演出经验更加丰富。

紫燕归春 凌空翱翔

新中国成立后,王集荣于1951年参加了眉县人民剧团,1952年又在咸阳人民剧团搭班,1953年底又回到眉县,此后一直在眉县剧团演戏。

在旧社会饱受辛酸苦辣的王集荣,一踏进人民剧团,就感到无比温暖和亲切。人民剧团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排导、教练、技艺交流等规章制度,给王集荣施展本领提供了良好条件,他决心把全部技艺献给人民艺术事业。在剧团,他以一个普通演员的身份,积极工作,认真演出,受到观众的好评,赢得同行的称赞。1956年随团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古典爱国剧《烈火扬州》,在这出戏里,他扮演红脸须生李庭芝,唱腔刚毅,道白清晰,表情激昂,武打利落,充分表现了一个爱国将领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王集荣获得演员二等奖。1963年眉县剧团赴省参加戏剧汇报演出,演出移植历史剧《澶渊之盟》,王集荣饰演寇准,他把一个饱学多才,足智多谋的寇准刻划得淋漓尽致。“踩雪”是《澶》剧的重场戏,当剧情发展到外有北国萧太后、耶律隆绪大兵压境,内有佞臣要挟宋真宗屈辱求和,眼看议和期限将到,在这唇枪舌剑、刀光剑影、局势瞬息万变的紧要关头,寇准却神色不露,悠闲自得地带领歌伎“踩雪”游戏。他运用走寸步、磋步、跷步、推步等表演“踩雪”,用耍“相翅”、耍“蟒水袖”抒发人物内心感情变化,把寇准刚直不阿,胸有成竹,郁而不躁,稳操胜券的宏伟气魄,刻划得活灵活现,紧扣观众心弦,给人们以“正能驱邪”的快感。《澶渊之盟》汇报结束后,还为省、市文艺界作了展览演出,同行们交口称赞王集荣为秦腔表演艺术做出了新的贡献。在演现代戏中,他又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英雄模范形象。在《红灯记》中饰演李玉和,音容俱佳,声情并茂;在《激浪滩》中饰演老药农,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1969年至1979年十年间,他多次参加宝鸡市戏剧会演、调演,每次都以演员一等奖载誉而归。1978年在参加宝鸡市文艺调演中,获得甲等奖,应大会邀请,示范演出他的看家戏《祭灵》。在这出戏里,他继承和发展了师傅陆顺子衰派须生的技艺,运用前走后退,大回转边动边舞,走碎步、磋步、摆髯口等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内在感情。台下观众但见“刘备”头上的白菱花和面排、胡须哗哗颤动,宛如江水随波荡漾,恰似大雪纷飞飘扬。把个触景伤情,痛悼关、张,心寓深仇,隐而待发的刘备刻划得惟妙惟肖。

克尽厥职 砥砺升华

王集荣不仅在艺术表演上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而且在唱腔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演戏角色面广,既演黑三绺须生,又演白髯口老生;既演官衣道袍戏,又演蟒披扎靠戏。文武戏不挡,黑白须不拘。饰文人潇洒俊逸,刚正不阿;扮武将威武雄壮,叱咤风云。他凭着一口好嗓子,在唱腔上注重锤炼。王集荣涉足梨园,先学二黄,后唱秦腔,以后在搭班演出中,又吸收了蒲剧、豫剧的韵味,从而自成一家,在秦腔中创造出独特的须生唱腔。关中派二黄注重唱功,与汉中派相比,显得高昂豪放,激越古朴,而且吐字归音多以秦声为主。王集荣在演出过程中,把二黄昆腔巧妙地运用到秦腔中去,从而发展了秦腔须生的唱功。例如在《帝王珠》里“登殿”一场戏中,他把汉调二黄尾声拖腔“慢板”加以融合,使唱腔优柔融洽,悦耳动听。在发音上,王集荣注重“用气”、“运气”和“换气”。他的发音,用气于丹田,运气于腹肌,换气大多在鼻腔,鼻口结合,给人以刚柔并蓄,强弱融洽的感觉。他的唱腔字正腔圆,音质浑厚,吐字清晰,收韵紧凑。在《祭灵》唱腔中,他继承和发展了师傅陆顺子的技艺,从“慢营中三军们齐挂孝”到“是何人解去了王心上的愁焦”一大段唱,行腔婉转,拖腔流畅,托音含字,字中带音,苍劲沉郁,韵味醇厚。在唱到“二弟亡魂听根苗……”时,却用了一般人不多用的“磕梆子”板来抒发刘备对关羽、张飞的痛悼情怀。宛如高山飞流,一泻千里;恰似战马奔腾,铿锵有力。

《祭灯》一剧中诸葛亮唱“阴司板”(俗称伤寒调),一般须生演员最感头疼,因为既要唱得低沉,而且要不失原板,很难收到好的艺术效果。王集荣则运用行腔上的抑、扬、顿、挫,高低间并,强弱配合等技巧,准确地表达了诸葛亮呻吟病榻、力不从心、壮志未酬、思绪万端的外部神态和内心世界,使观众观其形而知其情。《澶渊之盟》是京剧移植本,寇准唱词字数多少不等,他大胆尝试,锐意创新,突破了秦腔原有唱词字数的规定,打破了慢板固有的板式结构,创造了迂回婉转,极富抒情性的三字、五字、乃至三十一字的新唱法,获得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在《法门寺》赵廉“悔路”一大段唱中,王集荣托腔长而有力,韵味醇厚,行腔寓意深长,恰到好处,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列入《陕西省百名秦腔演员唱集》而永久保存,并多次播放。一些市、县剧团录音仿学,广为流传。

王集荣的表演艺术,灵活融洽,不拘一格。他的身段、功架均得师傅陆顺子的真传,而且有所发展创新,表演动作中的提袍、摔袖、弹须、抬足等干净利落,矫健优美。他还善于根据角色的感情和剧情发展,刻划人物性格。耍“蟒水袖”在秦腔戏中是很少见的。他在《徐策跑城》一场戏中饰演徐策时,挥动两臂,左右反手,内反外正,外反内正,使双水袖上下左右翻动,让白髯口飘舞其上,白袖与银须交相舞动,宛如风卷江水波涛汹涌,恰似万缕银丝迎风飘扬。加上穿蟒走磋步、跷步、推步等动作,把一个爱憎分明,匡扶正义,胜利在望,急于向夫人报喜的老相徐策描绘得神韵蹁跹,宛然如生,难怪每演一场都赢得观众喝彩。“帽翅功”为秦腔所固有,但是王集荣耍帽翅却与众不同。按常规,演员耍帽翅用力的要点在于拼气,基本功在脖颈部位,而他的发力点和基本功却在脚的揽筋和二拇指上。一般演员摇帽翅大都是背朝观众,以便拼气用功,而他却面向观众,使人很难看出他用劲与变换的动作。王集荣耍帽翅,拈之即来,运用自如,既能单摇,也能双摇,左动右即静,右摇左即停,配合剧情发展,使人感到自然和谐,不觉做作。耍“相翅”难度比较大,在秦腔戏中很少见到,王集荣勇于创新,经过苦练,在《澶渊之盟》中寇准的动作上巧妙运用,与蟒水袖配合,抒发了角色内在感情,为秦腔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王集荣还擅长靠把武戏,他惯于在武戏中穿高底靴,如他演《临潼山》《金沙滩》《三劈关》等戏,提刀亮相,造型优美;上马舞刀,横刀劈叉,铿锵有力,快如闪电,变化莫测。从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金戈铁马,驰聘疆场的民族英雄形象。

艺名不朽 桃李竞芳

王集荣在五十多年舞台生涯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优美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满腹经纶、胸藏万机的文人雅士;又有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爱民清官;既有爱憎分明、视死如归的忠臣义士;又有赤胆忠心、杀敌报国的民族英雄。扮历史人物洒脱俊逸,饰当今英雄钢骨铁筋,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演过的剧目很多,无法一一列举,影响较深的有《卧薪尝胆》《八件衣》《韩宝英》《闯宫抱斗》《三滴血》《锦城义旗》《三劈关》《帝王珠》《法门寺》《状元媒》《蝴蝶杯》《司马懿》《澶渊之盟》《回荆州》《二进宫》《大报仇》《金沙滩》《比翼鸟》《烈火扬州》《葫芦峪》《薛刚反唐》《杨八姐盗刀》《天门阵》《串龙珠》《生死牌》《黄金台》《春秋笔》《劈山救母》《红灯记》《激浪滩》等共三十余部;折子戏有《祭灵》《放饭》《走雪》《烙碗计》《卖画劈门》《拆书》《杀庙》《临潼山》《打镇台》《逃国》等。他虽然识字不多,文化较浅,但勇于接受角色任务,看不懂角单就请人一字一句教,对戏词死记硬背,从不草率含糊,那怕是一个单字,也力求发音准确,一个小小的动作,也要仔细琢磨,从不轻易放过。他最大的特点是勇于学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艺术上态度十分严谨,在演出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不仅注重自身的艺术提高,同时也孜孜不倦地培养学生。眉县剧团先后培训过十二科学生,大都在王集荣的精心培养下学有成效。在教学上他不但有问必答,而且身体力行,又体贴入微,循循善诱。他每天睡得很晚,起床最早,已成生活习惯。他常对学生讲:“要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就必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有一次,剧团给《闯宫抱斗》“带铜”, 王集荣演梅伯,青年学生黄幼民司鼓,在“闯宫”一场戏里,王集荣提袍、扬袖、推步、转身,快如闪电,变化频繁,黄幼民看得眼花缭乱,累得满头大汗,紧追快赶,还是敲不到板眼上,不得不中途停戏。大家都为黄幼民捏了一把冷汗,因为按常规无故停戏,司鼓非挨批评不可,结果,王集荣不但没批评,反而笑着安慰说,“不要紧,歇会儿重来”,感动得黄幼民爬在鼓上哭了。王集荣在教育学生上付出辛勤劳动,也为眉县剧团造就了一代新人。他培养的学生最出名的有在甘肃的著名须生薛志秀、段艺兵、黄保民、程涛及张占生、杜孝武、张永强等。这些演员大都承袭并发展了王集荣的技艺,活跃在秦腔舞台上。如薛志秀以演《辕门斩子》《葫芦峪》而赢得盛名,誉满陇西;段艺兵的《放饭》被称为活着的王集荣;杜孝武的《金沙滩》获得观众好评;张占生的《杀庙》《逃国》是王集荣亲手传授的。青年演员张永强的《祭灵》《法门寺》唱腔与身段紧步王集荣后尘,并有所发展。群众摹仿王集荣的唱腔已成为生活习惯,他们在劳动或工作之余,总爱哼几句“刘彦昌哭得泪汪汪”等唱段,以解除疲劳,活跃情趣。

王集荣精于业务,热心秦腔艺术事业,人民政府和群众给于他很高的荣誉和信任。1955年至1958年,被任命为人民剧团副团长;1960年至1962年曾先后三次出席眉县群英会,被群众尊称为舞台上的标兵;1978年,被选为眉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正在王集荣艺术热情更加焕发的时候,他得了胃癌。1979年11月19日,与世长辞了,终年六十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