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那些地主去哪了(铁血男儿郎沙场征战兵)

头题摘要“我们的老9团”,这是平西人民对冀热察挺进军9团的爱称9团于1938年春季进入平西,和平西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在极端艰苦的战斗生活中和平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抗战时期那些地主去哪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抗战时期那些地主去哪了(铁血男儿郎沙场征战兵)

抗战时期那些地主去哪了

头题摘要

“我们的老9团”,这是平西人民对冀热察挺进军9团的爱称。9团于1938年春季进入平西,和平西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在极端艰苦的战斗生活中和平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如今,在十三师红星二场,仍有一位平西老9团的战士健在。他曾浴血沙场,又为兵团屯垦戍边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了一生。这位沉默了半个世纪的抗战老兵--刘伦,将他深藏心底的往事娓娓道来,带领读者重回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

威震华北的平西老9团仍有英雄在世。悲哉,壮哉!

刘伦出生于1917年4月,河北涿鹿县谢家堡岔河村人。1923年,全县瘟疫蔓延,夺走了县城近半数人口的性命,刘伦的父母也未能幸免,在好心村民的帮助下掩埋了父母,自此,兄妹7人相依为命。时局动荡,一个成年人养活一家人都举步艰难,对于7个还未成年的孩子,艰难不言而喻。

目睹暴行刘伦8岁时,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放羊。忍饥挨饿现象是家常便饭,欺辱打骂也屡见不鲜。晚饭常常是发霉粮食煮的粗粮粥,加了剁碎的白菜叶子、萝卜缨子。刘伦将仅有的菜粥拿回家与年幼的妹妹们分享。

12岁那年,刘伦参加了“抗日救国团”,成为一名儿童团员,给地方组织的自卫军站岗放哨。当时,生活物资被严格控制,特别是食盐。刘伦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将地主老财家给牲口吃的粗盐一点一点地悄悄偷出来,用小碎布包裹起来,藏在羊身上,又利用放羊的机会,将盐巴送上山。由于有放羊娃的身份掩护,检查时,刘伦总能蒙混过关。让刘伦为难的是山上的同志让他购买药品,多为治疗枪伤的药品或消炎药,总让他提心吊胆。小妹年龄小检查时无人注意,在小妹的帮助下,刘伦总能顺利完成任务。

1937年冬末,鬼子进了谢家堡岔河村。村民听见鬼子进村的枪声,就掩护青壮年逃到山里躲避。待鬼子进村就剩无法逃脱的老人和孩子。未逃脱的刘伦带着小妹妹隐藏在柴草垛中。

鬼子挨家挨户地搜,抢走刘伦家中仅存的麦种,仅有的一条破棉被也被尾随日军的伪军掠走。直到家家户户再无可拿的物资,鬼子就到处放火,躲避的老百姓被逼无奈只得出来,狐假虎威的伪军用枪逼着老百姓到村口集合,走得稍慢一点的村民就被鬼子用枪托砸打。日寇发现人群中青壮年很少,一个鬼子走到孕妇跟前,让她交出男人来。鬼子连问3遍,孕妇说:“不知道。”恼羞成怒的鬼子兽性发作,举起腰刀劈向孕妇,孕妇肚皮被划破。随着凄惨的叫声,孕妇应声倒地,成型的胎儿滚落在一旁。刘伦目睹了鬼子的暴行,暗暗想:“一定要为村民报仇。”这一简单的动机,促使刘伦走上革命的道路。

专横跋扈的鬼子将村中搜集的所有男丁带去修工事。刘伦和工友们在敌人的皮鞭下,从事繁重的劳动。刘伦每天都会仔细观察敌人的日常活动,寻找机会,伺机逃跑。

一天,鬼子吃过晚饭,在岗楼喝酒,酒后寻欢作乐。趁着日寇放松警戒,在夜色掩护下,刘伦组织被抓来做苦役的村民逃跑,他们不敢沿着公路走,顺着山间的羊肠小道上穿行,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捕。

参军入伍逃脱后,村民不敢回村,只得在山上躲避。刘伦趁着夜色掩护回村一趟,得知两个哥哥已加入革命队伍。

1940年2月中旬,日寇对平西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冀热察挺进军9团主力军赶到张家庄、齐家庄一线伏击。激战2个小时,歼敌260余人,敌一路指挥官缘川中佐和一名中佐参谋被9团战士击毙。丧心病狂的日寇向我军阵地施放毒气弹,9团战士多有中毒现象,战斗力明显减弱,日寇趁机逃跑。16日,9团政委王季龙率部追击溃逃之敌,路遇134名日军押运200余头牲口的辎重队伍。战斗打响后,敌人丢弃物资逃跑,王季龙命一、三营主力将其团团围住,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英勇的战士面对凶残的敌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经过拼死厮杀,130余名鬼子被全部歼灭,缴获轻重机枪9挺、枪械64支和一批军事物资等。当地群众听说9团打了大胜仗,纷纷送子弟参军抗日。1940年8月,刘伦在家乡如愿以偿加入八路军,编在9团3营7连。

参军后,连里给刘伦发了一把大刀当武器,他想不通,找连长理论,想换一支步枪。连长没有理睬他,只是让班长把他领回去。战友给他说了一个顺口溜:“一人一支枪是根本不可能的,两人一支枪还是不可能的,三人一支枪勉强一下有可能,但是,是木头的。要想拥有一支枪,就得与鬼子拼。”当时,步枪多是土造的“单打一”,只能打一发装一发子弹,不能连发,费时耗力,据说威力“打只土鸡、兔子什么的还能凑合”,连手榴弹都是土造的“麻花手榴弹”,杀伤力有限。

刘伦软磨硬泡也没有得到一支自制的步枪,便暗下决心,到战场与鬼子拼了,缴获一支属于自己的枪。

奋勇杀敌日军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为了打破日寇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决定发动百团大战,对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拔掉敌人靠近根据地的碉堡、据点,炸毁铁路、桥梁、公路,使日军的交通线瘫痪。

1940年8月中旬,9团接到命令,在北线涿鹿、蔚县之间参加百团大战。

团部决定端掉修建在涿鹿县城的碉堡。由于刘伦被捉去做过苦役,熟悉地形,任务交给他所在的连队。刘伦和他的战友白天装扮成老百姓伺机侦察敌情,并暗中标记日军火力配备和人员分布,晚上乘着夜色掩护,发动了突然袭击。敌人龟缩在碉堡里,用重机枪封锁碉堡四周,气焰非常嚣张。许多战士在匍匐前进的道路上受伤牺牲了。

眼看快要天亮了,战机稍纵即逝。坐等战机,不如主动出击。刘伦将棉被打湿披在身上,趴在地上,一寸一寸地向前爬,敌人的子弹不停地从他耳边穿过。刘伦冒着枪林弹雨终于爬到一个小壕沟内,稍微喘了口气,冷静思考:再往前爬可能随时被子弹击中,丧失炸掉碉堡的机会,便将捆扎好的手榴弹扔向碉堡。随着一声巨响,日军的炮楼被炸开了一个缺口。趁日军混乱之际,司号员吹起了冲锋号,八路军战士犹如猛虎下山,冲向敌阵将日军团团围住,展开肉搏战。经过拼死厮杀,天亮前拔掉了这个据点。

上缴战利品时,刘伦将一支枪紧紧攥在手里。指导员说:“现在大家都是八路军战士,要有组织纪律。”刘伦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枪。指导员拍着他的肩膀说:“终有一天会有一支属于你的枪。”

9团完成任务,奉命撤出战斗,在上下河村休整。上下河位于河北石家庄桃花堡附近,距离日寇道拉嘴据点仅3.5公里。

1940年8月21日,9团一鼓作气向敌人7个据点发起攻击。经过一夜激战,攻克敌伪6个据点。敌人遭到沉重打击后,于第二天早晨,集中各个据点日寇200余人、伪军400余人,扑向上下河村对9团进行报复。负责警戒的7连得知敌情后,立即报告团部。

9团团长黄光明正在病中,危难之时政委王季龙勇挑重担,组织召开动员会:“我们要咬着牙挺住,消灭当前这股敌人,叫他们尝尝八路军的厉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9团面对地形、火器不利的局面,充分利用村中一个破地堡,两道矮土墙,构成三道防线。副团长赵文进指挥2营正面拦击敌人,政委王季龙带领1营侧面迂回形成包围圈断敌军退路。3营多为刚刚参加革命的新兵,为避免新兵心里不稳,影响战局,3营作为预备队。刘伦听说自己所在的3营作为预备队员,主动请缨要到第一道防线作战。当敌人接近第一道土墙时,2营突然猛烈开火将敌人纵队打乱,并向地堡南侧猛插下去,伪军吓得掉头就跑,纷纷向地堡南面逃窜,被1营截住歼灭了100多人。7连以土墙为依托,顽强地顶住日军疯狂地进攻。营特派员张凤飞组织火力,战士猛投掷手榴弹,刘伦力气足准头好,能够将手榴弹投掷在日寇人群中间开花,每次都能炸伤好几个鬼子。战士们利用敌人暂时被打蔫的战机,冲向敌人阵地缴获一挺重机枪,有效支援了正面防御。

双方进入对峙阶段,9团希望将战斗拖到天黑,利用敌人不善夜战的弊端发动夜袭。当夜,战士们带上手榴弹,上好刺刀,匍匐前进至敌阵地前沿。战士们相互提醒:节约子弹,瞄准了再打。一声令下,枪声四起,手榴弹不间断地向敌人阵地投掷。敌人闻声惊慌失措被打得措手不及。

片刻,敌人利用火力优势,控制了局面。一个个战友牺牲在刘伦身边。狭路相逢勇者胜,刘伦端起步枪冲出土墙,飞起一脚踢倒前面的一个鬼子,当场将这名鬼子刺死。夺过大刀与鬼子厮杀在一起。激战数小时,刘伦因气力不支倒在一个日本兵的尸体上,一把砍断了半截的大刀仍然握在手中。刘伦浑身上下有数不清的刀伤,血肉模糊的身体与被砍得丝丝缕缕的衣服粘在一起。

许多战友倒下再也没有起来。月光下,突入敌人阵地的战士和日寇展开了殊死的肉搏战。面对面的白刃战让敌人无法发挥火力优势,大炮、重机枪都失去作用。

一天两夜连续作战两次,时间长达30多个小时。上下河战斗中9团伤亡达200多名战士,但全歼了日军的一个加强中队,消灭敌人182人,缴获重机枪8挺,轻机枪5挺,掷弹筒5枚,步枪百余支和一部分军用物资,彻底粉碎了日军增援涞灵之敌的企图,保证涞灵整个战役顺利进行。上下河村战斗成为百团大战北线最为激烈的战斗。

随后,9团对冀家庄、石门桃花堡、道拉嘴、洪桥等敌据点同时发起攻击,先后拔掉5个据点,歼敌300余人,缴获各种枪械153支。

从此,“平西老9团”名声大振,日伪军闻风丧胆。

战斗结束,刘伦被战友抬下战场,所幸他只伤及皮肉,未伤及筋骨,简单包扎后回到部队。战友见到归队的刘伦向他竖起大拇指:“你真厉害,每次投掷手榴弹都是在人群中开花。”纷纷询问原因。

刘伦讲起自己的悲惨经历,从小给地主放羊,有馋嘴的羊会偷偷离开羊群,啃食庄稼,刘伦就用小石头驱赶馋羊,越练准头越好,每次都能击中羊头。刘伦通过驱赶羊群,熟能生巧,练就了一项绝活,在抗敌战场上小试身手,却派上大用场。

刘伦的家乡至今流传多首颂扬9团的歌谣:

“青抗先,意志坚,不怕苦,不怕难。远放哨,近站岗,打鬼子,捉汉奸。誓死保卫家乡和田园。”

“1940年,八路进南山。烧炮楼,打据点,敌人一溜烟。妇女得解放,站到人面前。做军鞋,护伤员,男女都平权。再不挨打受气,再不受可怜。”

再立新功1944年2月,由晋察冀军区抽调部队组成晋察冀支队进驻陕甘宁边区。向延安进发前,刘伦在怀来县水头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夜,刘伦彻夜难眠,励志: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一切。

1944年4月,部队到达延安,刘伦随部队参加大生产运动。刘伦利用炸弹碎片打制了一把大板锄,是正常锄头两个宽。开荒挖地,效率翻了一倍,干活时,刘伦将其他战士远远甩在身后。战士挖2亩地,刘伦就半夜起来加班,挖4亩。由于肯吃苦,爱劳动,1945年8月,抗战胜利前夕,刘伦被评为劳模,政委王季龙鼓励他:“好好干,为了最后的胜利。”战士们挥臂高呼:“抗战胜利万岁,毛主席万岁。”刘伦深受鼓舞,泪花在眼眶中直打转。刘伦成了全团战士学习的楷模。

抗战胜利后,刘伦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延安保卫战,解放西安、兰州等著名战役。经历大小战斗100多场。1949年9月,部队在酒泉休整,刘伦留在团部学习,他挥手为西行的战友送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战友们高唱凯歌向新疆挺进。

1949年年底,刘伦随十六师进疆,1950年1月到达哈密,当时主要任务是守备警戒,剿匪平叛,帮助地方建立政权。剿匪战斗结束后,部队响应毛主席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始了屯垦戍边、保卫边疆的光荣使命,主要任务是修渠引水,开荒造田,建设现代化军垦农场。1952年,刘伦和战友在火石泉开荒造田,每天都披星戴月,汗洒荒漠,一个新型农场出现,打破戈壁滩数千年的沉寂,“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

平西老9团历经多次变迁,由9团变更为教导旅2团,解放前,更名为47团,1963年,定名为红星二场沿用至今。刘伦在农业连队任连长,1979年10月离休。离休后刘伦一直在十三师红星二场居住。

现在,102岁高龄的刘伦,思维仍很清晰,提起往事,老人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平静地说:“战争是残酷的,我却活着,我从敌人的刺刀下侥幸地活了下来,已经很幸运。党和政府给了我一切,现在有吃有喝,我已经很满足了。”

岁月是一把剃头刀,带走的不仅是时间,还有一起战斗过的战友的生命。战友们一个接一个陆续离去了,9团这棵大树,只剩下几片孤零零的叶子。一场风,树叶就会吹落两三片。

2018年10月,平西老9团政委王季龙的女婿高佩璞一行,专程来到岳父王季龙曾经带领辗战南北的老部队延续下来的团场--红星二场,参观了红星军垦博物馆。他们聆听了有关百岁老人刘伦的故事。由于刘伦一生沉默寡言,极少提及战争年代的往事,子女知之甚少。退休后,他在团场过着“隐居”的生活,从来没有炫耀自己的功绩。往事如烟,沉寂了半个世纪,无人知晓。高佩璞专程来红星二场,提及往事,老人的英雄事迹才一点点浮出水面。

高佩璞返回北京,将十三师红星二场仍有平西老9团战士健在的消息,告知北京永定河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要尽快将刘伦的事迹整理出来,作为馆内的讲解内容之一。北京永定河博物馆馆长谭勇说:“刘伦作为平西老9团唯一健在的抗战老兵,浴血沙场,并默默无闻奉献了一辈子。历史应该记住他。我们要让英雄事迹在祖国首都生根发芽,传遍大江南北。”

一个民族不能忘记她的捍卫者,我们不该忘记一个沉默了半个世纪的抗战老兵--刘伦。

威震华北的平西老9团仍有英雄在世。悲哉,壮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