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脾气暴躁的真正原因 脾气不好的妈妈
长假假期已经过去4天了,你与孩子7×24小时亲密接触感觉怎么样呀?
在哄睡陪玩一条龙耗电节奏开启之前,在母性最为强大的时候,
小编给你提个醒:关键时刻,一定要放自己一马!
忍住了脾气,就等于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上周末逛商场,想给闺蜜的女儿挑一份礼物。商场一层,正好有一大块区域是积木体验区,好几个孩子光着脚(可点),玩到忘乎所以。
我正想询问工作人员哪些是新款,身后突然传来一个男孩震天的哭声,紧接着是孩子妈妈的吼叫声:
我说过几次了不许买,你不是答应我了吗?
刚刚都说了再玩十分钟,这都几个十分钟了?
你再这样,我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
男孩被吓得哭声越来越大,手里死死抱着一盒积木,两个人一个哭,一个吼,围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最后,妈妈居然薅起孩子的衣领,直接把他拖走了。
整个过程不足10分钟,看得我瞠目结舌。
以前看过一句话: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妈妈,会教育出一个同样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
深以为然。
为什么在家庭里,妈妈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经常有父母问我们:情绪一上来,总是控制不住吼孩子。事后又很后悔,怎么办?
心理学家分析,妈妈总是对孩子发脾气,间接性的原因是多数家庭都是妈妈较多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中,但家中其他成员未能在生活中家庭中给予妈妈更多的帮助,导致她们的压力过大。
但这样的情况,后果并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
曾有人做过一个小调查:让几名孩子试着写下父母在怒吼中“教育”自己的话。
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完整地写出父母纯属发泄的谩骂;但对于父母谩骂后的那些“教育”他们的话,最多只能写出其中的百分之二十。
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一个能控制住不良情绪的妈妈,比一百个老师更强大。
好好说话,是一种能力和智慧。
为什么吼破嗓子,孩子还是不听?
试着丢掉对孩子的完美期待。
朋友跟我说过他儿子的故事:
儿子最近在学校不断惹麻烦,老师为了教导他,经常惩罚他。
等孩子回到家里,我担心儿子不思进取,不肯悔改,也加入老师的阵营,对儿子一顿狂轰乱炸。结果孩子更加叛逆,甚至开始厌学,不去学校。
没办法,我去找老师了解情况,寻求解决办法。
我问老师:“我儿子平时在学校捣蛋的行为占多大比例啊?”
老师回答:“大约15%。”
这时候,朋友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对于孩子的缺点,父母往往会特别扩大,而越关注,孩子不好的那一面就越会膨胀。
畅销书《正面管教》写过:父母要为了改善孩子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因为父母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会带给孩子持续的挫折感,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情绪失控的真凶,是你的「动物脑」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脑,一个叫动物脑,一个叫理智脑。
在正面管教的体系中,我们把情绪失控叫做“大脑盖子打开了”,它就像一个情绪按钮的开关。
当情绪按钮被打开我们就会出现情绪失控的行为,这时父母可能会开始吼孩子,甚至动手。
如果孩子的情绪按钮打开了,他就会各种哭闹,不依不饶。
神经学博士丹尼﹒西格尔,曾用一个大拇指在中间的拳头来比喻大脑,俗称“掌中大脑”。
图片@自己拍的自己的手
从掌心到手腕部分可以比喻为脑干,脑干是生命的中枢神经,呼吸心跳都由它来掌控。
图片@岳编辑的手
在中间的大拇指就叫做动物脑,其他四个手指盖握住大拇指的那个部分就是理智脑。
当我们愤怒的时候,也就是原来被握住的大拇指漏了出来——理智脑不再工作,动物脑接班了。
动物脑工作的时候会调动积蓄在全身的力量,比如你可能会面红耳赤,而动物脑只能根据本能和直觉发出两种指令,就像动物一样,要么攻击,要么逃离,这也是人类在自我保护的本能。
比如,很多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会说:“你这个臭妈妈坏妈妈,我不要你了!”这就是孩子的动物脑在主导行为——他在攻击妈妈。
再比如,一个“大脑盖子”打开被动物脑主导的老婆会怎样攻击老公?“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嫁给你这个废物!”
如果妈妈知道一些掌中大脑的理论,能觉察到自己被动物脑主导,自然可以减少很多对家人不必要的语言暴力伤害。
如何收好「动物脑」?试试这样说话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了和谐的亲子沟通有4个方式:
1、观察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
比如,老师告诉父母孩子没交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又不做作业了?”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会引起他们心中的逆反情绪。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你为什么不写作业?”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或者不喜欢老师等原因,父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
2、感受
不少父母喜欢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洒了一地水,父母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这对孩子的感受是极大的伤害,也许孩子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
这时,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说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要是孩子还是不愿意,离可以适当强硬点,但不能胡乱指责。
3、了解感受产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时,会有3种反应选择。比如当孩子对妈妈说:“妈,你做的饭不好吃。”
第1种是愤怒,“辛辛苦苦给你做饭,还敢嫌弃饭难吃。”
第2种是推脱,指责对方——“那我不做了,你们自己做吧。”
第3种是用心体会和了解孩子们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虑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饪技术了。
4、提出具体要求
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快点呀,总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让人等你。”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利用孩子内疚心理的道德绑架。
孩子听到这些,一般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继续慢慢悠悠。
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快要迟到了,5分钟后出门吧。”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