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传统文化故事(重庆梁平非遗进景区)

重庆梁平传统文化故事(重庆梁平非遗进景区)(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癞子锣鼓在双桂田园·滑石古寨景区表演。王耘农 摄

孤峰山顶,悬崖四壁,一座古寨在平坝上拔地而起。在重庆梁平区“双桂田园·滑石古寨”景区,位于寨顶的戏台上,载歌载舞;戏台下,掌声连连。

听说寨子里把非遗展演“搬”上了舞台,一大早,家住城区的市民龙关志也赶着来凑热闹。

8个抬工迈着整齐的步伐,领头人起唱,其他抬工和腔,一群人用木棍抬着笨重的石头,吆喝着前进。

眼瞧着抬工的背影渐行渐远,舞台上,又忽而响起清新明快的村坊小调,一男一女,唱唱跳跳。

“来,看破竹取丝啰,比头发丝还细。”那边,曲终人散,这边,75岁的梁平竹帘非遗传承人方顺康又开始忙活起来。

接连的表演让龙关志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身为梁平人,平日里总能听到周边人谈起抬儿调、梁山灯戏、梁平竹帘。可同时目睹这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起表演,他还是头一回。

重庆梁平传统文化故事(重庆梁平非遗进景区)(2)

梁平区新盛老街展演礼让草把龙。蒋胜斌 摄

2017年6月,双桂田园·滑石古寨成功创建为国家4A景区。纷至沓来的游客,为景区带来了不少人气,但如何留住游客,让脚步“慢”下来,一直困扰着古寨营销负责人肖涵的心。

梁平是重庆第一非遗大区,有梁平竹帘、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抬儿调等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礼让草把龙、梁平张鸭子、高台狮舞等15项市级非遗,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好的市场,能不能将两者深度融合?”梁平区文化旅游委主任刘原称,提升景区文化魅力,推动梁平全域旅游经济发展,就要用“活”非遗资源,趟出一条文旅结合的发展路子。

在此背景下,双桂田园·滑石古寨引入梁山灯戏、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木版年画等“非遗”传承人,并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重庆梁平传统文化故事(重庆梁平非遗进景区)(3)

梁平抬儿调等非遗展演让游客在景区慢游。刘娅莎 摄

每天,古寨的戏台,轮番上演,精彩不断。“风景是固定的,但文化可以传播出去。”肖涵说,以前,游客沿着步道逛逛碉楼,看看风景,很快就走了。现在,非遗进景区,不仅让文化留住了游客,也让游客带走了文化。

“没想到,这么火。”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喝彩声,让贺志灿都难以置信。贺志灿是土生土长的梁平礼让镇人,同时也是癞子锣鼓和草把龙两项非遗的传承人。在百里竹海旅游度假区,贺志灿带领着20多人走龙步、跑龙圈、穿八字,把“草把龙”表演得活灵活现,成为了全场的焦点,许多游客争先恐后,跟着学习和表演。

既要打好这张牌,还要让“非遗”节目表演成为常态。近年来,梁平开设传统戏曲小舞台,建立16处非遗展演基地,把梁山灯戏、评书、竹琴等具有表演特征的项目植入旅游点,将木版年画、土陶、土法造纸等非遗技艺放入景区展示,吸引游客体验,感受民俗魅力。

重庆梁平传统文化故事(重庆梁平非遗进景区)(4)

小游客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制作。蒋胜斌 摄

2018年,梁平在景区的非遗展演达300余场,直接参演的非遗传承人及当地农民达500人,融入非遗元素的旅游产品销售收入达7000余万元。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72%,89.39%。

“非遗文化更需要传承。”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贤毅说,将非遗与景区完美结合,有助于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可以让梁平“非遗”文化代代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