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17项重点工作(让更多千里马在三秦大地竞相奔腾)
在这里,济济多士各显其才;在这里,创新创业梦想成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陕西省17项重点工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省17项重点工作
在这里,济济多士各显其才;在这里,创新创业梦想成真。
近年来,陕西以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用心用情营造良好人才生态,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显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人才资源数量质量大幅提升: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00多万人,拥有“两院”院士72人,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凸显。
——干事创业平台更加广阔:大力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强劲释放人才“西引力”。
——创新成绩单愈发亮眼:“十三五”期间,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6.5%和11.1%。
随着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三秦大地正成为人才创新创业、大有可为的热土。
凝心聚力谋篇布局
绘就人才引领发展蓝图
“抢滩布阵”,赢得主动。全省上下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举全省之力吸引汇聚八方英才。
从人才投入看——
2012年起,每年设立2亿元的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程专项资金,2019年开始将专项资金提高到4亿元。各市(区)分别设立1000万元至6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从政策优化看——
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从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到加强人才工作推进秦创原建设,人才政策因时而变、不断优化,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激励各方面,极大地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从考核权重看——
将人才工作作为各市(区)、省级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将人才工作纳入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激励党员干部在人才工作中担当作为。
从人才计划看——
集中实施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省“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计划、“三秦工匠计划”四大省级人才计划。“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7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2名;引进支持1600多名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
政策的“阳光雨露”,让更多人才“走进来”“留下来”,在陕西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陕西的项目和环境吸引了我们。”在海外积累了30多年经验的西安眼得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彭群及团队来到西安高新区,潜心创业,埋头苦干,研发出新一代“交联聚烯烃”人工晶状体,造福更多白内障患者。
彭群及团队正积极探索新型专利材料在其他植入型医疗器械领域的广泛应用。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陕西是一个实现梦想、施展抱负的好地方。”
聚合资源筑巢引凤
打造秦创原人才聚集高地
同高校进行专利转移转化合作,两链融合秦创原总窗口产业集群项目完成答辩,秦创原专项“揭榜挂帅”项目预审通过……最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赵鲁豫领衔的科技型企业在秦创原支持下,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秦创原的受益者,赵鲁豫表示:“我们获得政策和资金支持,有了更大的展示平台,同投融资机构、相关客户的联系更顺畅了。”
许多像赵鲁豫这样的人才加速聚集,为推动秦创原建设由“势”转“能”注入了新活力。
截至今年6月底,秦创原总窗口注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20家;秦创原科创系列基金已形成由17支基金组成的庞大资本矩阵,总规模达101亿元以上……
如今的秦创原,正着力打造一流的全要素人才发展生态——
成立秦创原人才大市场,布局人才交流、创业、服务、展示中心;建设西安(秦创原)国际人才港,布局高端人才公寓、创业街区,打造具有科技感的开放社区,实现国际人才入港、重大项目落地;组建西咸新区人才集团有限公司,促进人才、服务、资本、产业等要素充分融合、高效配置,实现人才集约式服务管理。
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持续增强人才引力。我省推出诚意满满的“政策包”,给人才吃下“定心丸”——
出台实施意见,明晰加强人才工作推进秦创原建设的具体路径,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创建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加大省级重大人才计划支持力度,增设秦创原人才引进专项、产业领军人才专项;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各市高新区依托秦创原总平台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等。
人才最看重的,是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全面发力推进秦创原建设,是我省搭建高水平干事创业平台的缩影。
“我们成立了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组建航空、航天、材料等创新中心,以此培育多支以院士和专家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积极吸引和汇聚海内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努力解决空天动力领域‘国产替代’难题。”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征表示。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室、博士后创新基地等科研资源加速汇聚……各类科创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加快建设秦创原“三器”示范样板,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2021年,全省新建省级以上孵化载体60个。
先筑巢,后引凤。众多高端科创平台和不断优化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让人才引力与人才红利持续释放。
煤炭领域专家孙启文怀着对事业的向往,带着先进技术扎根陕西榆林,主导建设了我国首个百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让科技成果变成了生产力。
随着转化平台的全方位打通,一项项科技成果加速落地。2021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再创新高,达到2343.44亿元。
勇立潮头改革创新
释放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红利
“公司不仅有自己的研发中心,还能站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大平台上,得到更多技术合作的机会。”西安凯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永康说。
该公司是由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孵化控股的产业公司,去年在科创板上市。
曾永康说:“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以及公司运行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在技术方面,科研团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研发领域和方向。”
转制20多年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敢闯敢试,坚持科研、中试、产业化同步发展,从院属研究所孵化培育产业公司41家,其中上市7家,不仅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也让众多“科学家”同时成为“企业家”。
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我省坚决破除阻碍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之“墙”,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调剂6000个编制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建立“候鸟工作室”“假期工作站”等,柔性吸引120余名院士和1500余名海内外顶尖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探索实施秦创原“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为秦创原吸引集聚人才。
改进人才评价机制——
出台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办法,开展人才工作中“唯帽子”问题治理,把创新能力、成果质量、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指标,实行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社会评价,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1.7万余项科技成果单列管理,1000余项科技成果正在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得益于在体制机制上的大胆“破墙”。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动技术经理人全流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鼓励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到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或离岗创业,将90%的转化收益奖励给成果完成人,5年内保留回原单位的通道。
当束缚人才的制度藩篱被打破,体制障碍的坚冰逐渐消融,创新创造力就如同春芽破土般蓬勃。
目前,全省高新区达到25个,2021年高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28.2%。创新能力的提升,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用心用情优化服务
形成尊才爱才浓厚氛围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我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以爱才的诚意、聚才的良策,营造人才发展优质生态。
以西迁精神感召人才——
60多年前,只因祖国的一声召唤,一群知识分子从黄浦江畔奔赴大西北,从此扎根西部,用激情、热血和青春,义无反顾地成为西部开发的先行者,并孕育和形成了西迁精神。
如今,全省深入开展省级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研修等活动,引导人才传承和践行西迁精神。“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成为广大人才的共同心声。
以真情实意凝聚人才——
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头,每人直接联系服务3名院士,市、县党委政府领导结合实际,积极主动联系服务院士专家,让人才需求及时得到回应,也让人才“智囊团”作用更好发挥。
以安居乐业留住人才——
制发“三秦优才卡”2000多张,持卡人才可以享受出行、子女入学、就医等优惠待遇。
设立“人才贷”为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支持;建设人才综合服务港,让人才一站办结人才认定、项目申报等业务。
出台加强引进人才住房保障的意见,推动各市(区)建立人才公寓、发放住房补贴,西安市建成礼贤嘉苑市级人才公寓468套。
……
从政策聚才到环境留才,陕西敞开怀抱,让人才干事有动力,生活无顾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将全力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强大人才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