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北渡(天南地北双飞客)

摸鱼儿 · 雁丘词

【金】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北渡(天南地北双飞客)(1)

紫色的碗里盛满风沙,云涌起,大漠孤烟下,马蹄声踏破人世繁华。江湖里走着一匹老马,枯藤下,老枝发新芽。扉页里一山一水一卷诗书画,侠士儿女共剑走天涯。每当读到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时,眼前总是会呈现出金庸笔下的一方江湖景象。

元好问的这首《摸鱼儿·雁丘词》曾经是《神雕侠侣》里,为情所困的李莫愁的经典台词,随着这部电视连续剧的热播,人们更是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千古绝句铭记于心,成为情侣离别、被情所困的人间痴男怨女们的解愁悲歌。把人间痴情,写到让人的灵魂舞动:“我想问尘世间,爱情到底是什么,直教这两只飞雁生死相随。无论是天南还是地北它们都比翼双飞,成双成对不知道飞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这世间有相聚时的快乐,自然也有离别时的痛苦,才知道,这世间总是有那么多的痴情儿女。你曾经说过:此去万里,走遍千山、历尽晨风暮雪,孤单的身影要奔谁而去?走在汾水一带的路上,这里当年曾经是汉武帝巡幸游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行,总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热闹,而今却是冷烟衰草,一派萧条景象。即便招来武帝的魂魄,也再难恢复往日繁华。女山神独自悲啼,而死者却不会再归来。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会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化为一抔尘土。他的名字将会千古流传,与世长存。有那么多文人墨客至此一游,狂歌纵酒,寻访雁丘坟地,留下墨宝诗词,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这首诗词作于元好问十六岁那年去京城赶考的路上,在路上他遇到一个捕雁人对他说:“一只大雁被人捕获,另一只大雁从空中俯瞰直下,撞到崖石上让自己粉身碎骨。”生活在两个朝代更替夹缝中的元好问,看惯了世情的凉薄,人心的不蛊,内心生出了许多感慨,他当即买下这对大雁,把他们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为这座坟墓取名叫“雁丘”,并执笔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来祭奠它们。

一代文坛盟主、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元好问就是这样一个心怀大爱与慈悲之心的人,万物生灵在他的眼睛里都是有生命与灵魂的,都是值得尊重与同情的。那么是什么经历成就元好问这样的性格呢?让我们从一首首诗词里开启他的诗意人生吧。

元好问北渡(天南地北双飞客)(2)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饮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元好问的这首《水调歌头·赋三门津》,作于他游览三门津的时候,望着黄河之水翻转奔波时气势宏伟的景观有感而发,本词以景入情,上半阕主要描写黄河水波澜壮阔的气势、三门津地势的险要,人鬼难过。下半阕笔锋力挽狂澜,以古典旧事入笔,表达了词人心怀大志、努力进取、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思想。本词的写作手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衔接得当、气势恢宏。

从小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元好问,他的真正身份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家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时,改姓元。元好问的父亲元德明有兄弟三人,可除了元德明有三个儿子外,他的两个叔叔都没有儿子,元好问在家是老三,所以他刚刚出生三个月,便被过继给了叔叔元格。元格视元好问为己出,在培养元好问上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给元好问请了多名当时在文学上有造诣的人做他的老师。再加上元好问天资聪颖、本性善良,只有七岁的元好问被世人称为神童,美名远扬。

元好问十一岁的时候,嗣父元格在冀州任职。当时担任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的路铎非常赏识元好问,并收元好问为弟子,对元好问悉心教导。在郝经写的《元遗山先生墓碣》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年十一,从父官于冀州。学士路宣叔赏其俊爽,教之为文。”路铎,字宣叔。

元好问十四岁时,拜陵川大儒郝天挺为师。拜师第二年,元好问跟着恩师参加陵川西溪一个文学宴会,即席赋五言诗,立刻引起轰动,有人描述说“当时膝上王文度,五字诗成众口传”,将他与东晋名士王坦之相比。他的哥哥元好古对弟弟在五言诗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曾写诗赞扬元好问:“莺藏深树只闻声,不著诗家画不成。惭愧阿兄无好语,五言城下把降旌。”

元好问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他的仕途依然历经坎坷。他在战争的夹缝中一边努力参加科举,一边在游历中望着民间疾苦。

元好问北渡(天南地北双飞客)(3)

箕山

【金】元好问

幽林转阴崖,鸟道人迹绝。

许君栖隐地,唯有太古雪。

人间黄屋贵,物外只自洁。

尚厌一瓢喧,重负宁所屑。

降衷均义禀,汩利忘智决。

得陇又望蜀,有齐安用薛?

干戈几蛮触,宇宙日流血。

鲁连蹈东海,夷齐采薇蕨。

至今阳城山,衡华两丘垤。

古人不可作,百念肝肺热。

浩歌北风前,悠悠送孤月。

元好问的这首《箕山》是他二十岁时的作品,那时的元好问从十六岁那年进京赶考,到十九时已经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两次都榜上无名。可以说这首《箕山》深刻体现了元好问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豁达开朗的品德性格。而后此诗流传民间,传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文的耳中,赵秉文对此大加赞赏,夸元好问说:“少陵(杜甫,字少陵)以来无此作。”于是元好问名震一时,被世人称为“元才子”。但不久蒙古兵围攻进了元好问的故乡,残忍杀害城内百姓十余万人,元好问的哥哥元好古也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害。为了躲避战争,元好问及幸免于难的家人不得不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下来。

可现实好像与元好问一直开着玩笑,一转眼元好问已经三十二岁,他人生的又一个十六年就这样过去了,他的文学成就如日中天,他阅读汉朝以来各大名家的著名诗词,写出了许多诗词赏析,为后人留下了可查考的证据。但元好问的仕途屡屡失败,三十二岁这年好不容易考中进士,又被诬陷为“元氏党人”,性格耿直的元好问拒绝了此次朝廷的任用,一直又等了三年,再一次参加应试,高中举人,在赵秉文的极力推荐下,元好问终于正式进入仕途,壮志得伸。

金哀宗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三十七岁的元好问被任命为河南镇平县令,一年后转任内乡县令。由于天灾兵祸田园荒芜、百姓生活困苦,元好问一到任就大刀阔斧地改革,让田园凋敝的内乡,逐渐呈现出田园葱绿、农事繁荣的景象。元好问在四十二岁的时候,又出任过南阳县令,他到任那年,南阳时值大旱,元好问望着困苦的南阳百姓,心疼不已,连连向朝廷上书,终于争得了减免三年赋税的政策,使当地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元好问被评价为“善政尤著”。

可金朝政府已经腐败到极致,被蒙古铁骑践踏得面目全非,元好问无法也无能力改变新旧两个朝代的交替。

元好问北渡(天南地北双飞客)(4)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

【金】元好问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这首《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上半阕的大致含义是:“这世间只追求功名利禄却又不近人情的人,他就是不饮酒,一生也不见得有什么成就。三杯酒喝下后,只感觉自己渐渐远离了尘世繁华,当把一斗都喝光的时候,更觉得这酒把心头的苦恼、忧伤与不平都浇没了。”下半阕词人直抒胸臆:“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却又醒。屈原说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话让人感觉他的平生真的既憔悴又可怜。他的《离骚》,读来读去也觉得索然无味了起来,还是学爱酒的诗人阮籍吧,在美酒中让自己彻底醉一次。”

元好问的这首《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是他晚期的作品,从作品里,我们看到元好问历尽人世沧桑后的无奈、辛酸与绝望情绪,词人以酒消愁,为自己远大抱负无法实现而感到悲伤。

公元1232年,蒙古大军包围汴梁,元好问也为他的人生迎接来了最为艰险的一次考验,在儒家文化里,文人最讲究气节,可金哀宗逃出京城后,次年兵变成功的元帅崔立,自封郑王,并开城迎接蒙古军队,避免了蒙古军的大屠城,崔立自以为自己有功,要求元好问抹去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在此碑上为自己立传。

为了保全气节与性命,元好问与自己的弟子刘祁费尽了心思,绞尽了脑汁,最后终于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敷衍成文,记录下了崔立这次兵变的全过程,既没有赞扬,也没有贬责,让世人知道只是有这么一个事件发生。

可生活对元好问的磨难并没有结束,公元1233年,中原基本全部沦陷,元好问被蒙古军羁管于山东聊城,虽然身体得不到自由,但却无法阻止元好问思想的自由,他开始着手记录金朝的历史,把他大半生遇到和听到的友人及著名诗人的作品都一一记到小纸条上,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得以流传后世。同时,元好问以为人撰写碑铭的方式,通过记述人物的事迹来叙述历史,写出当时社会的变化。

后来,得到自由的元好问回到家中后,又用了二十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中州集》《壬辰杂编》等数部鸿篇巨制。《中州集》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收录了诗词2116首,意在“以诗存史”,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断代诗史的新体例。

一个对文字执着、对生命执着、对信仰执着的人,自然对爱情也是执着的,在这里是时候把元好问一生唯一的妻子张娴请出来了。

三奠子离南阳後作

【金】元好问

怅韶华流转,无计留连。行乐地,一凄然。

笙歌寒食後,桃李恶风前。连环玉,回文锦,两缠绵。

芳尘未远,幽意谁传。千古恨,再生缘。

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

元好问十八岁时与妻子张娴结婚,那时张娴只有十六岁,张娴也是出生书香世家,颇有才华,在元好问最不得志的日子里,她不离不弃坚持相守,一生为元好问生下四个儿子,五个女儿。而元好问对爱情也是忠贞不渝,一生只娶张氏一人为妻,无论走到哪里,从不进花街柳巷,更是没有任何绯闻传出。

这样简单、简朴而又幸福的生活维持了二十四年,元好问四十二岁去南阳任县令那年,张氏因为身体本就虚弱再加上连日的奔波劳累一病不起,不久便与这个尘世做了永远的告别。

而那时的元好问正好被元军押解中,不能送妻子最后一程,悲伤不已的元好问一连为妻子写了三首祭词,这首《三奠子离南阳後作》便是元好问写给妻子的第三首祭文,这首词用一个“怅”字开笔,让人一下就读出了词人心中的悲伤与对爱妻的怀念之情。接着元好问用温婉的诗行回忆着与妻子恩爱相守时的美好时光,在本词的下半阕,深刻融入了元好问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夜雨滴落南楼,词人因为思念妻子难以入眠,度一夜的时间如度一年的时间一般漫长。

元好问北渡(天南地北双飞客)(5)

作为一代儒学大师,元好问的思想不是呆板的,因为他深深地明白朝代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国可亡,而史不可灭”是他遵循的人生真理,所以他执着地为这个真理努力着,他为自己是一位诗人而自豪,所以在他六十八岁那年,在他生命最后一刻,他对身边的人说道:“墓碑上只刻‘诗人元好问之墓’七个大字即可。”

是的,这就是一代儒学大师、一代文坛盟主为人处世的风格,他少年成名,然而从未浮躁放纵。他的一生,德行兼备,在文学、史学、理学都达到极致高度,他从未辜负上天给他的旷世才华和人生使命。

#教育听我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