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什么品质(70多岁的顾况在茅山老来得子)

从史料中我们得知,唐代中期最著名的诗人顾况,其后半生是在茅山度过的,但他晚年重得子的故事,知之者就廖廖了。

顾况什么品质(70多岁的顾况在茅山老来得子)(1)

顾况共生有几个子女,史料上似乎并未涉及,不过唐人段成式先生在其所著的《酉阳杂俎》一书告诉我们,顾况在七十岁时,有个年方17岁的儿子不幸病故了。老来丧子,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之一,顾况因此悲伤不已,作诗哭道:“老人丧一子,日暮泣成血。心逐断猿惊,迹随飞鸟灭。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 “心逐断猿惊,迹随飞鸟灭”二句,仅有十字,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丧子之痛直入骨髓,心情绝望无以伦比,更绝妙的是这种悲恸又如此贴切茅山的山景,可见顾况人虽老迈,笔力依然非凡。

顾况什么品质(70多岁的顾况在茅山老来得子)(2)

据说顾况的这个儿子人虽魂游出体外,魂魄却恍然如梦,没舍得离开自己的家,一直在屋里屋外徘徊着。魂魄听了老父亲哭着吟咏的这一诗作后,十分感动,暗自发誓,如果有机会转世投胎,一定要再次成为顾家之子。几天后,儿子的魂魄被几个衙役模样的人抓着,带进一个衙门。那坐在大堂上的县吏模样的人质问他:“你这小鬼,已死了多日,为什么还不依例去阴间报到?”儿子的魂魂哭诉道:“大人,我是实在舍不得自己的老父亲,更不忍心害得他为了我而损了自己的阳寿啊。”

顾况什么品质(70多岁的顾况在茅山老来得子)(3)

那县吏模样的人听后,长叹一声道:“人生本如灯灭,你死了后还是舍不得离开顾家,可见你们父子的情未尽、缘未了,本官就破例成全你一次吧。”于是当即断令这一魂魄再次托生顾家。此后,魂魄便什么也不知道了。当魂魄醒过来后,一睁眼,自己正躺在家中的床上,亲人围满了身边!他知道自己已经重新投了胎,十分高兴,想大声呼喊他们,可是话语一出口,却变成了婴儿的啼哭。顾况老来所得的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进士顾飞熊。“飞熊”一名得于顾况当时所做的一个梦,他在小妾为他生这个儿子时,曾梦见一只熊在天上飞。能梦见熊生双翅,自古就被认为是一大吉兆,于是顾况就兴高采烈地给这个老来子取了这么个名字。顾飞熊长到七岁时,一天,他的一个哥哥不知为什么事,竟批了他一个嘴巴子。他很恼火,顿时喊叫了起来:“我本是你的兄长,你怎么能打我的嘴巴子啊?!”家里的人很吃惊,连忙问他何出此言,直到此时,顾飞熊才把自己重新托生的事说了出来。众人不信,又问及他未出世前家里所发生的事,他一一说出,“历历不误”,还“悉遍呼出”了弟妹们的小名。据作者段成式在文末说,这一故事,是他去访问顾飞熊时,顾飞熊“涕泣”着对他说的。从上述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顾飞熊既有哥哥,也有姐姐。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顾况的几个儿女,后来都成了无名之辈,只有顾飞熊略有文名,可见他确是顾家的佼佼者。从史料中我们可以获悉,顾飞熊的进士之职,并不是他从科场上考出来的,而是当朝皇帝知道他落了榜后,特地恩赐给他的。皇帝为何要赐功名给初出茅庐的顾非熊?这显然是看在顾况隐于茅山的面子上。因为顾况本是朝廷中最著名的诗人,无端遭到罢黜,不得不隐往茅山,此事很伤天下文人的心。如今赐顾况之子一个功名,也有为他平反的意思。这并不是笔者的胡乱猜测,事实也证明,顾飞熊留下的诗作仅有数首,在浩翰的唐诗中,只能算是“轻量级”的。由于顾飞熊比较精明,在童年时为了安慰终日念叨“老人丧一子”的父亲,不让他常发“不作多时别”的感叹,灵机一动,杜撰个故事来骗骗他,当在情理之中。否则他为什么直到七岁时,又被哥哥打了个嘴巴后,才“实话实说”?而且他对段成式说起那个故事时的神情,也颇令人蹊跷。因为此时他已是朝中的官吏,早过了爱“涕泣”的年龄,再说这一故事已老掉大牙,他陈述起来何至于一把鼻子一把泪的?显然是再次骗骗段成式这个和父亲顾况一样的书呆子而已。说句题外话,顾况后来在茅山“不知所终”的故事,看来也是顾飞熊杜撰的又一个神话。按照道经所释,凡人经过修行,可以“尸解”、可以“羽化”、可以“跨鹤飞升”、可以“白日登仙”,顾况是茅山道家的贵客,不可能全家人都“不知所终”,以致顾飞熊功成名就后上山来找都找不着。不过话也得说回来,正因为顾非熊所述的这一故事,才使千年后的今人读起来依然趣味无穷,并对茅山充满神奇的向往。旧时人的寿命远比现在短,人过七十就“古来稀”了。可服况年至七十还又生了个儿子,这身子骨确也厉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