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的人什么心态(失恋后无法放下一个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初恋美好得冒泡,失恋却着实令人难熬。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多数人失恋后的状况几乎都差不多。不要以为这是巧合,其实是有科学原因和道理的,这就是生物心理学上所说的“失恋戒断反应”

戒断反应(abstinence reaction)

戒断反应是指,当有机体停止使用某种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后,所出现的一种特殊心理症候群。

戒断反应的机制是由于,人在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反弹。生物和医药学上来讲,不同的药物所致的戒断症状,会因药理特性的不同而不同。这通常表现为与所使用的药物作用呈现出相反的症状。

比如酒精戒断后,人就会出现兴奋、失眠,甚至癫痫发作等症状。

失恋的人什么心态(失恋后无法放下一个人)(1)

人失恋后,就会出现多巴胺分泌减弱,快乐感减弱,人的精神意志陷入松弛、低落等状态,从而导致情绪不佳,甚至想要自杀等恶性情绪。

戒断反应的治疗方式,通常是缓慢撤除成瘾药,同时有针对性的预防戒断综合征,做到对症处理。

所以,大家通常以为失恋是情绪反应,是恋人离开自己被抛弃所导致的种种缺憾心理。其实是因此而带来的,体内多巴胺浓度的突然降低,且低到了无法自持的低谷里,从而让人体感觉非常不舒服。

因此,客观而言,一段恋情的结束,也许并没有你想象中那样让你痛苦,实际上有可能是多巴胺分泌减少在作怪而已。

失恋的人什么心态(失恋后无法放下一个人)(2)

从科学角度看,恋爱、相爱这种情绪化的行为过程,其本身就像吸毒一样上瘾,其实质就是双方不断刺激之下不断生成多巴胺等快感激素的过程。

而一旦失恋或被分手,多巴胺分泌机制被打破,人就会如同戒毒一般痛苦。所以,生物体机制决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使人能够很冷静地分手,也架不住身体产生种种激烈反应和不适应。

人分两种,理性人和感性人两种。

面对失恋,理性人通常会强迫自己去放手,并接受感情已结束的事实,以此来抑制情绪的起伏。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理性足够强大,理智足够强壮,那么情绪与失恋创伤会很快被瓦加。

但感性人则完全相反,感性人会不断假设结果、不断分析缘由、不断乞求对方再给一次机会,以便维系自己的多巴胺分泌常态。

失恋的人什么心态(失恋后无法放下一个人)(3)

实际上,这些行为只是你的大脑在给你希望和要求,让你为了维系多巴胺分泌常态去努力,本能地想要避免毒瘾发作的可怕后果而已。

更为具体地说,人们坠入爱河,仅仅是因为多巴胺等激素和神经递质使人愉悦。

回忆你的恋爱过程,你会发现,与恋人亲密互动,如交流信息、相互拥抱等,都会引发自己多巴胺的分泌,久而久之,这种化学物质的分泌,就与亲密爱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建立起了条件反射的连接。

而失恋后,就注定这一刺激源不再会接收到正常的反馈愉悦信息,人体的多巴胺水平就会持续处在一个较低的状态。

失恋的人什么心态(失恋后无法放下一个人)(4)

但是我们的大脑长期以来都习惯了之前多巴胺带来的快感,突然中断,就会带来如同戒毒一般的戒断症状,而明显表现出的状态,就是精神萎靡、情绪不稳、感觉不开心等。

相关研究表明,由失恋或分手引发的戒断反应,至少18个月后才能消失。

失恋心理学疗法

既然多巴胺分泌无法被我们自己控制,那么如何快速走出失恋,并缩短戒断反应呢?

第一、 不刻意压抑悲伤情绪。

当你清楚知道,恋人的离开一定会导致自己体内多巴胺分泌的降低,那么就应非常自然而理性的,看待自己即将来临的情绪低潮,既不过分强调,也不刻意回避。


第二、 不要过多回忆或纠缠。

如果分手已成既定事实,就试着接受,而不要试图强行扭转。要知道,只要你一开始回忆或试图再度联系,都会成为多巴胺戒断反应消退过程中的阻碍,这种阻碍越多,失恋影响“战线”就会被拖得越长,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失恋的人什么心态(失恋后无法放下一个人)(5)

第三、 多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或转移注意力。

心理学上较为推崇的谈话疗法,对于治疗失恋或其他心理问题非常有帮助;也可以做些自己觉得愉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第四、 请充分利用空窗期更多了解自己,并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切忌为失恋而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认之中。

反思自己,不是要批评或找自己的不足,从而为恋情的失败坐实证据,更主要的目的,是要去发现自己曾经被蒙蔽了的优势与资源。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适合自己的究竟是什么。只有这样全面而客观的分析之后,才有可能得到自我成长。

失恋的人什么心态(失恋后无法放下一个人)(6)

总而言之,爱情如果不能开花结果,就当它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吧,人生路上,总会遇上一些让自己开窍的人,也终究会与自己的缘分相遇相守。

所以,失恋并不可怕,勇敢向前看才是最为重要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Galperin, A., & Haselton, M. (2010). Predictors of How Often and When People Fall in Lov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8(1), 147470491000800. doi: 10.1177/147470491000800102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