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的成长过程(御史房名人传)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其封疆大吏河南道大行台以豫、广、颖、洛等十三州南附萧梁。正值夜梦“中原牧守皆以地来降”的梁武帝萧衍喜出望外, 封其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大行台。这位南朝新贵究竟何许人也?他为何要率所辖十三州投献呢?这件事情,又最终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侯景的成长过程(御史房名人传)(1)

图片选自御史房视频

此人名叫侯景,字万景,生于北魏六镇之一的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百灵淖乡城库伦村)。魏末北方大乱,他先跟随尔朱荣,积累军功至定州刺史。他和高欢私交甚好,所以中兴二年(532年),高欢与尔朱氏决裂,他闻讯即率众投奔。后来北魏分裂,他跟着高欢,青云直上,官拜河南道大行台,“拥兵十万”,算是一方军阀。

侯景的成长过程(御史房名人传)(2)

图片选自御史房视频

但高欢对他并不信任。究其原因,是二者关系不似君臣,更像是政治、军事盟友——他们都出身六镇,起于毫末,依靠军功发家,渴望在世家贵族林立的时代,攫取适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高欢在,则关系稳固;高欢死,关系立刻崩解。侯景自己都说过:“王(高欢)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

侯景的成长过程(御史房名人传)(3)

图片选自御史房视频

果然,五年后,高欢疾笃,其子高澄铭记父亲提防侯景的叮嘱,招之入朝。这根老油条怎会不知这是鸿门宴?他起兵据河南反叛。高澄闻讯,急遣司空韩轨等昼夜兼行,将侯景包围于颖川,企图以重兵将其歼灭。“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侯景的成长过程(御史房名人传)(4)

图片选自御史房视频

侯景当即想以河南之地降西魏。然而,西魏的宇文泰思路清楚,深知地能要,兵可收,但这种军区级别的二五仔不能留。他一边派人“率军援景”,一边接收侯景所献土地。西魏军络绎东进,颖川围解。卸磨杀驴,宇文泰立即“追还前后所配景将士”,并书招侯景入朝,显然也是要夺其兵权。这种做法是高澄的翻版,侯景断然拒绝。于是就出现了他南投的那一幕。

侯景的成长过程(御史房名人传)(5)

图片选自御史房视频

原本三足鼎立,东魏相对较强。但侯景一叛,如同给互相掣肘的格局,加上一个足以打破现状的砝码。梁武帝萧衍显然不想放弃这个机会。他派大军援景,不料被东魏击溃。次年(548年)正月,东魏又在涡阳大破侯景,后者粮尽败逃,率残兵遁入寿阳(今安徽寿县),东魏乘胜收复失地。至此,侯景献出的所有土地被悉数夺回,南朝竹篮打水,到头来只收获了一头侯景。

侯景的成长过程(御史房名人传)(6)

图片选自御史房视频

一切回到了起点,战争没有继续的必要。东魏表示愿与梁“更申和睦”,萧衍也就坡下驴,开始议和。此时侯景非常担心,万一“南北复通”,他必将沦为牺牲品。为摸清内情,他伪造东魏书信,要求“以贞阳侯(被东魏俘虏的南朝大臣萧渊明)换景”。萧衍看后,立即回信同意。侯景见状,自知“坐听亦死,举大事亦死”,干脆再次反叛。

侯景的成长过程(御史房名人传)(7)

图片选自御史房视频

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于寿阳举兵反梁。在东魏面前屡战屡败的部队,居然乘南朝不备,连克谯州、历阳。梁都官尚书羊侃建议派兵“急据采石”,“袭取寿春”,阻挡侯景。但萧衍自恃长江天险,仅派王质率三千兵巡江。10月22日,朝中临贺王萧正德与侯景勾结,趁梁军换防,派船数十艘暗渡接应。这使得侯景军突然出现在建康城外。城中猝不及防,出身世家的官员、将领弃阵而逃,使敌军轻而易举地攻向台城。

侯景的成长过程(御史房名人传)(8)

图片选自御史房视频

此时南朝都城“男女十余万,贯甲者三万”,在羊侃的指挥下奋力抵抗。但不久羊侃病死,而集结在建康附近的援军又因互相猜忌,消极等待,导致侯景攻城百二十余日,军民饥疫死者大半,“横尸满路”。

侯景的成长过程(御史房名人传)(9)

图片选自御史房视频

直指荆州援军赶到,侯景自己缺粮,才暂时停火。萧衍停战心切,与侯景歃血为盟,援军受命班师。这给了侯景休整的机会,十几天后,重启战端。三月,台城陷落,萧衍被活活饿死。入城后的侯景,自封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他大概是想学刘裕,先后废立了俩皇帝,最后自己“受禅登基”,改国号汉。

侯景的成长过程(御史房名人传)(10)

图片选自御史房视频

这场大乱直到一年后,南朝发起全面反攻才告结束。名将王僧辩与陈霸先会师白茅湾(今安徽怀宁东),大军直逼建康。侯景败北,收残部百余骑出逃。四月,他在逃跑途中被部将所杀。其尸体被送回建康,曝于街头,军民争相食用。

侯景的成长过程(御史房名人传)(11)

图片选自御史房视频

回看侯景的一生,其前半段像是一名奋进的勇者。但后半段,却像是在各方之间蹿跳的丑角。但将这种大事件归因于个人道德,显然太过简单。侯景之乱的背后,其实还是南北方的整体矛盾。在北方开始以六镇军民,或关陇集团探索新的政治、军事模式时,南朝依然以世家居要职,以皇室掌诸州。结果是,被一颗棋局上的乱子,牵着鼻子走。这场历史的悲剧,既是小人物的兴衰,也是大时代的因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