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胖是不是好胖(但容易胖可能是)

减过肥的朋友们可能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不怎么吃都长肉,但是有些人怎么吃都不会胖”。

偏胖是不是好胖(但容易胖可能是)(1)

图片来源:medicinenet.com

说实话,减肥不成功有时候还真不一定是减肥的人不努力,肥胖的确有几分是先天决定的。换句话来说:“肥胖基因”真的存在,这些拥有“肥胖基因”的人们想要维持正常的体型,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祖传的“节俭基因”

随着近年来关于肥胖症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了越来越多与肥胖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根据功能不同,可以从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等方面影响人们的体重。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第16号染色体长臂12区上的脂肪含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就是一个和人类肥胖关系密切的基因。携带FTO的一些等位基因的人们倾向于摄入更多的食物,而且不容易产生饱腹感,这胖也就可以预期了。除了FTO基因,还有比如瘦素基因、黑素皮质素受体4基因、人脂联素基因等都被发现和肥胖有关。

偏胖是不是好胖(但容易胖可能是)(2)

肥胖和基因有关 图片来源:scienceonthenet.eu

虽说肥胖和基因有关,但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肥胖基因的存在呢?肥胖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按理说不应该会出现这些“肥胖基因”才对吧!

其实从演化的角度来看,“肥胖基因”的出现并不让人意外,这些基因或许是帮助人们从艰难时期存活下来的关键。

1962 年,美国遗传学家James Neel提出“节俭基因假说”,这一假说认为人类祖先可能经历过饥荒事件,经常“饱一顿,饿一顿”,所以存在一种“节俭基因”,帮助人们在饥荒时期储存了更多的脂肪来更好地生存。

听起来,这个假说有那么些道理,至少对于萨摩亚人来说是这样的。

在太平洋南部的萨摩亚群岛,有着绝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一群过度肥胖的岛民。2003的一项研究表明,萨摩亚群岛 68% 的男性和 84% 的女性超重或肥胖。到了2010年,这项数据上升到80% 和 91%。

偏胖是不是好胖(但容易胖可能是)(3)

过胖的萨摩亚人 图片来源:ibtimes.co.uk

这听起来着实有些不可思议,毕竟有的人吃的多,有的人吃的少,有人爱吃荤,有人爱吃素,结果都吃成了个胖子,这背后肯定有一些了不得的秘密。其实奇怪的还不止是萨摩亚人都胖,更奇怪的是,在100年前左右,萨摩亚人,他一点都不胖啊!

下面是一张拍摄于1930年的照片,大家仔细看照片里的这些人,哪有超重的样子哦?

偏胖是不是好胖(但容易胖可能是)(4)

1930年的萨摩亚人 图片来源:profgrant.com

为了搞清楚这个有意思的问题,科学家们可以说是用尽了洪荒之力,在 3072 名萨摩亚人中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这样本量可以说真的不算小。最终,科学家们在人类5号染色体上找到了一个名叫CREBRF的基因,许多萨摩亚人的这个基因上都有一个异于其他人群的变异,科学家们将这个变异命名为 “rs373863828”。找到了可能的基因后,下一步就是确认这个基因的功能,以及突变可能带来的影响。科学家们使用小鼠作为模型,发现这个突变会让小鼠的脂肪细胞存储更多的脂肪。

为了解释这个基因突变的来源,科学家们深挖了萨摩亚人的历史:

3000多年前,萨摩亚人约从东南亚向东迁徙至东太平洋,他们在岛屿之间的航行生活可能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那些拥有突变基因的人们可以更加有效地从食物中摄取和存储能量。自然选择对携带了这种“节俭基因”的人群的偏好使得这一基因在萨摩亚人中的比例显著提升。

当高热量食物、汽车等现代物品在萨摩亚人中流行起来以后,他们就和世界上的很多人一样,面临肥胖的风险,过去那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岛屿生活的“节俭基因”这时候适得其反,反而让他们更加容易肥胖。

”看到这,大家估计要问了,肥胖是世界性的问题,虽然我们知道了萨摩亚人容易过重的原因,但是其他那么多的人群呢?

为啥咱们人类,就这么容易胖呢?

人类:灵长类中的胖子

大家可能不知道,人类其实是灵长类中不折不扣的胖子。

一般而言,哺乳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主要分为两类: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组织中的细胞体积较小,胞质中有多个较小的脂滴,并有较多的线粒体,可以产生大量热量用于维持体温。当体内棕色脂肪组织较多时,小鼠即使吃下许多高热量的食物,体重增加也不会太明显。

偏胖是不是好胖(但容易胖可能是)(5)

棕色脂肪细胞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不同于消耗能量产热的棕色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的主要作用就是存储多余的能量,其内的细胞中,线粒体较少,细胞质中的脂滴也是大大的一滴。显然,白色脂肪组织越多,那自然就越胖呀。

偏胖是不是好胖(但容易胖可能是)(6)

白色脂肪细胞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人类作为灵长类中的“胖子”,健康状况下体脂大概为14-31%,而这一数值在其他灵长类动物中则低于9%。也就是说,人体携带的脂肪,具体而言是白色脂肪,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要多得多。大家或许会把人类的高体脂率归咎于垃圾食品或者缺乏锻炼,但是相关的研究表明,其实在现代肥胖症流行之前,演化的力量已经让人类走上了变胖的不归路。

在一项发表在期刊《基因组生物学与进化》上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比较了黑猩猩、恒河猴,以及人类的基因组,他们发现,尽管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组序列基本没有差别,但是在人类和黑猩猩脂肪细胞中DNA的包装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

偏胖是不是好胖(但容易胖可能是)(7)

人类和黑猩猩脂肪细胞中DNA的包装方式存在差异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基因组的一些区域在脂肪细胞中高度紧缩,和蛋白质结合紧密,处于一种很封闭的状态,这意味着这一区域内的基因不太容易表达;与之相反,黑猩猩的对应区域则相对开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一区域中存在这调控白色脂肪转换为其他类型脂肪的基因,这一结果解释了人类为啥有着远超其他灵长类的体脂率。

对于这个结果,科学家们认为,人类增加对于白色脂肪组织的积累不仅是为了保护重要的脏器,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为我们不断变大的大脑提供足够的能量。

尽管演化的力量让人类走上了“肥胖的不归路”,但无法否认的是,这种积累更多能量的演化方向确实有利于咱们祖先的生存。至于当前让人烦心的肥胖问题,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由俭入奢胖”的无奈。

拥有“肥胖基因”也不能弃疗

虽然“肥胖基因”确实存在,但这也不是我们自暴自弃,视肥胖于无睹的理由。都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肥胖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君不见,萨摩亚在100年前也不是胖子遍布,即便基因使得人们更容易肥胖,但是只要保持运动,控制好饮食,也未必会成为个大胖子。

毕竟,基因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不是吗?

参考文献:

[1] Paul, A. (2018). Adipose Tissue Heterogeneity-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onlinear Microscopy Methods. Chalmers Tekniska Hogskola (Sweden).

[2] Verduci, E., Calcaterra, V., Di Profio, E., Fiore, G., Rey, F., Magenes, V. C., ... & Zuccotti, G. V. (2021). Brown adipose tissue: new challenges for prevention of childhood obesity. a narrative review. Nutrients, 13(5), 1450.

[3] Minster, R. L., Hawley, N. L., Su, C. T., Sun, G., Kershaw, E. E., Cheng, H., ... & McGarvey, S. T. (2016). A thrifty variant in CREBRF strongly influences body mass index in Samoans. Nature genetics, 48(9), 1049-1054.

[4] Swain-Lenz, D., Berrio, A., Safi, A., Crawford, G. E., & Wray, G. A. (2019).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chromatin landscape in white adipose tissue suggest humans may have less beigeing potential than other primates.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11(7), 1997-2008.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