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感想(理论周刊知其然)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感想(理论周刊知其然)(1)

2022年6月21日,洞庭湖七里山水域附近,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典波 摄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这是贯彻“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精神十分丰富、十分深刻,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终南捷径”,但在学习的方法论上应该“多辟蹊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所以然”想明白了,很多问题就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就会体悟“所以必然”。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等重要学习资料,为党员干部学懂弄通做实报告蕴含的一系列“所以然”提供了有益辅导。以下“十个如何理解”,有些是党员干部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些还需党员干部乃至学术界、理论界给予更多的关注。把这些问题梳理出来,就是希望对干部群众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所启发和帮助,把对大会精神的理解往深处再进一步。

1.如何理解报告突出总结阐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回顾和总结一段时期的工作是党代会报告的一贯做法。从十九大报告开始,“变革”一词正式进入大会报告第一章的标题。在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了十年前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指出“当时,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对党和国家前途忧心忡忡”,创造性将新时代十年置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史纵深之中,站在“伟大变革”的时代高度,全景式全方位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和里程碑意义。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夯实了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制度基础、民心基础,铺就了胜利通达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这就郑重表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就有力证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党和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团结奋斗赢得的,是在“两个确立”的实践中赢得的;这就深刻揭示,“两个确立”是完全正确的,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符合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党作出“两个确立”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论断是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与“两个确立”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伟大变革是在“两个确立”的指引下发生的,“两个确立”是在伟大变革中生成和巩固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两个确立”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紧紧追随,追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如何理解报告在阐述三件大事中的第一件大事时用“迎来”而非“庆祝”?

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中,从百年树人、百年大业、百年大计、百年好合等成语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百年”二字深刻而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不论是从中国历史看,还是从世界政党发展历程看,“一百年”都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刻度,中国共产党走过辉煌一百年,具有极其重大而特殊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世界意义。党的一大召开时,全国共有党员50多人。党的二十大召开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反观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民党被人民抛弃,苏联共产党变质垮台,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大党日渐式微,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可以说是创造了世界政党史上的奇迹!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新时代十年我们经历的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排第一的就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迎来”体现着唯物史观、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昭示着我们党“致力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表明我们党已经走过苦难辉煌、波澜壮阔的一百年,向历史和人民作了很好的交代,还要意气风发、精神飒爽地走向光明的未来,创造更大辉煌和荣光。从这个意义上讲,“庆祝”只是一个会议、一个活动,而“迎来”突出的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指向的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新的历史进程。这体现了党“以百年为尺度”的战略思考,标识了党对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力量的现代传承,彰显了党对伟大事业的战略定力和“三个务必”的战略清醒,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和时代意蕴。

3.如何理解报告鲜明提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在中国地理版图上,有两条大江大河,由西向东,奔腾不息,这就是长江黄河。在人类思想版图上,有一条思想长河,亦由西向东,奔腾不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长河一经与中国的长江黄河融为一体,就以浩荡之势改造中国山河,改变世界格局,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东方奇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行”的第一个行,即“马克思主义行”,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马克思主义行”之后增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一个大道理:为什么一个来自国外的理论却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处于指导地位,并不仅仅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因而她的思想理论理所当然处于指导地位,而且是“能够”处于指导地位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指明了世界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它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决定它“能够”处于指导地位;因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能够”指导党和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能够”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伟大社会理想。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改变和发展了中国,中国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更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毫不动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在新时代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的重要论述,以“能”“行”“好”为关键词,好比古代数学的勾股定理、现代物理学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是党治国理政的“公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定理”。

4.如何理解报告深刻阐述“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的第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这来自革命的深刻教训。过去讲,“山沟沟里有马克思主义”,“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新时代明确提出来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已经有了这一结合的思想萌芽,他在六届六中全会上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但我们党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在理论上将这一结合明确地、系统地提出来。创造性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阐述这一结合的高度契合性、4个方面的契合观、10个方面的契合点,深刻阐述推进这一结合的实践要求,把这一结合从“自在”的状态发展为“自为”的行动,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回答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作出了原创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作为“普遍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作为“特殊性”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指导解决中国问题;作为“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作为“实践形态”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绽放出思想伟力;作为科学真理和实践的理论,只有为人们所普遍认同,才能成为真诚持久的信仰,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只有根植中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升华,标注了我们党新的认识高度,体现了我们党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两个结合”也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原则和根本路径,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极大拓展了新时代理论创新的视野和格局。坚持“两个结合”,不仅能够回答中国问题、产生中国理论,而且使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更深入地扎根于中国人民心中。

5.如何理解报告用“三个真理”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科学真理的鲜明立场和郑重态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这个重大论断以真理为关键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新的高度概括和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一百多年,就是追求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科学真理,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不断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时代问题的过程。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非凡历程,也是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非凡历程。在新时代,“三个真理”的理论形态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形态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第一次用“世纪”尺度来定位党的创新理论。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必然要向原理层次进军,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宝库。“三个真理”重要论断的提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定位相匹配,与党中央关于这一重要思想原创性贡献、原理性创新的表述相呼应。“两个确立”之所以是我们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很重要的就是来自真理的力量,来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而获得的确定性,来自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而获得的确定性。把握了“三个真理”,就能从更高站位和更深层次上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贡献和历史地位,就能从更宽视野和更高格局上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6.如何理解报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史上,有些代表大会因对党的理论的创造性概括和阐发而载入史册,党的七大全面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九大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几次代表大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概括和阐述主要集中于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精神实质、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等方面。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郑重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2021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这一重要思想回答的时代课题由一个拓展为三个,将“八个明确”丰富发展为“十个明确”,并全面阐述了“十三个方面的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是不断发展的,但在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上是稳定的、成熟的,这是科学理论应有的特质。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的重大创造性阐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科学的理论首先体现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为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表征的是认识的“高度”和“宽度”;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表征的是思想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就源于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这一思想的精髓,“六个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历史观、实践观、发展观、文明观、矛盾观、现代性思想和共同体思想,回答了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原则方向、思想方法、最终旨归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与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和创新范式。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视角,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深刻阐述,很有新意和高度,很有理论感和深刻性,既体现了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的认识论和实践论要求,也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道路、开拓了空间。

7.如何理解报告反复强调“全面”?

“全面”,意味着全局观、大局观、整体观,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战略智慧。“全面”二字高频率出现在党的政治生活之中,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标志性成果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有109处提及“全面”,大会报告的标题里有“全面”,大会主题里有3个“全面”,此外报告突出强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党的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等。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反复强调、突出强调“全面”,是系统观念的鲜明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学习领会关于“全面”的重要论述,就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贯彻到各方面、各领域、各战线的实际工作之中,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的思想自觉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

8.如何理解报告提出的“两个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写进第四章的标题,并在第十一章突出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两个“新格局”并提,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理论创造和战略部署。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大局、布局、格局、全局、变局、开局等词汇,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实践指向。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大局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对于我们党来说,“两个大局”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可以改变、可以塑造的态势,是可以通过精心布势、运势和造势,形成“两个大局”中的有利变局和格局,使之朝着促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促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如何布势、运势和造势?具体到发展领域,就是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具体到国家安全领域,就是要构建新安全格局。发展和安全是一体统一的,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必须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最大成果就是创造和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迈上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外部环境和安全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必须下更大力度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构建新安全格局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构建新安全格局,是在更为广泛的领域、更为深层的架构、更为稳固的环境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安全保障和安全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构建新安全格局,就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实践论”和“方法论”。

9.如何理解报告旗帜鲜明强调斗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时代主题和战略机遇期作出新判断,强调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面对“两个随时可能”,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报告通篇彰显着斗争精神,充满着信仰的力量、正义的力量、奋进的力量,特别是“三个务必”突出强调了斗争,中国式现代化的五条重大原则突出强调了斗争。我们党心中装着全是人民幸福,肩上担着全是复兴大任;我们党对待人民是永葆敬畏、全心全意,对待自己是刀刃向内、“霹雳手段”。我们党倡导的伟大斗争,包括和各种敌人斗争,也包括攻坚克难的斗争、应对风险挑战的斗争、完成历史使命的斗争。我们的斗争是有目标、有坐标、有追求的,斗争是为了争取我们党的安全、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斗争是为了更好生存,更是为了继往开来,为了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使命担当和精神状态。

10.如何理解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一共86次使用“现代化”一词,“现代化”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世界范畴。马克思曾经说过,“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这是多么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标签,而是成功实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实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9句话的最后一句。将这句话写入本质要求,就是要表明,我们的现代化不是为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不是为中国式而中国式。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五百多年社会主义文明、二百多年人类工业文明,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这样的现代化不是人类现代化潮流之外的什么现代化,它是主流的,不是支流、末流的;它是覆盖14亿多人口的,不是小众的、另类的。更为根本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主动顺应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是对全人类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创新性集成和创造性扬弃,具有文明的创新性、包容性、超越性和引领性。它创造了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社会主义文明的创新形态、现代工业文明的超越形态“三位一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人类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引领着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方向。

【执笔: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陈瑞来,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