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经典摘录(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

小时候,我对于司马光的印象,是他七岁时,砸缸救小伙伴的英勇事迹。这个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也让年幼的他成为当时的明星人物。司马光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但他从小酷爱读书,毫无官宦子弟的骄矜习气。

司马光在六岁的时候便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读书,这孩子在历史方面很有天赋。七岁的时候已能背诵《左氏春秋》,对于书中讲述的故事和道理,有着超出年龄的感悟。

上中学时,背诵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我对于司马光的好感,又多了一层。司马光不仅自律,对儿子司马康也是严格要求。他21岁得中甲榜进士,一向俭朴低调的司马光,连花都不想戴。后来经人劝说,才勉强戴上。

司马光经典摘录(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1)

阮郎归 司马光 〔宋代〕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松露冷,海霜殷。匆匆整棹还。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阮郎归》这个词牌有一个典故,后人根据汉代刘晨、阮肇偶遇神仙人的故事,创作了《醉桃源》、《碧桃春》的词牌,即后来的《阮郎归》。

词的上片,写诗人想象中的场景。一条小渔船,无意中闯入仙境。春山代指仙人居住的地方,宛如人间的春天,繁花似锦、春意宜人。仙家日月闲, 则说明了仙人悠然自得的生活,与人间的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曾写,以打渔为生的武陵人,沿着溪水前行,被两岸的风光吸引,也不知道走了多远。等他抬头看时,发现了两岸长满桃林,没有杂树。岸上绿草茵茵,桃花娇艳欲滴。而地上,铺满了桃花花瓣,这样的景致,他从未见过。

司马光经典摘录(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2)

司马光描写的仙境,与陶渊明笔下的风景,各有千秋。我们接着看,在陶渊明笔下,武陵人丢下小船,只身探险桃花源,发现了什么呢?平坦宽阔的良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桑树、竹林随处可见,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人们在田地里快乐地耕种,而老人和孩子们,悠闲地自娱自乐。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是他幻想中理想的田园生活,似人间,似仙境,又都不像。看起来更像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美丽空间。而司马光笔下的仙境,更加梦幻。他没有实写仙境所见所闻,而是用浪漫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图画。

“绮窗纱幌映朱颜”,仙女有多美?司马光没有明写,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给每一位读者。填词如画画,也讲究留白,这样才更有韵味。雕刻着精美花纹的窗户,薄如蝉翼的窗纱,增添了朦胧的美感。而仙女的倩影映在窗纱上,让人看了,如痴如醉,这不是梦吧?身临仙境而不自知,以为是在梦中,从侧面描写了仙境之美。

司马光经典摘录(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3)

如果只看词的内容,很难想象如此空灵、飘逸的文笔出自司马光之手。在很多人心目中,司马光能写下《资治通鉴》这样的鸿篇巨著,与司马迁并称史学界两司马,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老学究、很严谨,甚至有些古板。但是,生活中的司马光,执拗中带有几分可爱。

司马光重情重义,体恤百姓,同情弱者。很多人都看到了他作为史学家的严谨、认真、务实,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司马光,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而这首阮郎归,风格清新,写出了司马光的别样情怀。

词的下片,松露冷,海霜殷,写出了山中与众不同的景致,夜间松树上的露水微凉,早上山里的朝霞灿烂,宛如海上见到的云霞。仙境虽美,却抵不住归心似箭。于是,匆忙中整理船桨,尘世间的亲人是最大的牵挂,尘缘未了,不如归去。

司马光经典摘录(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4)

词的最后一句,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写出渔夫依依惜别的深情,桃花落满一地,这些落花静静地看着凡间行人的闯入,笑而不语。流水潺潺,诉说着时光的无声流逝。一切都像来时一样,又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是,此番离去,再回来寻找,可就难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里,武陵人离开后,很多人循着他留下的印记,也没有找到入口。司马光没有赘述结局,意犹未尽的结尾,更有韵味。风采非凡的司马光,借渔舟入仙境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逝去的一切,如飘落的桃花,潺潺的溪水,再难找寻。

司马光真诚而率真。他不仅是古代男子的典范,也是现代男子学习的榜样。他和妻子的感情非常深厚,钟情而专一,一生未曾纳妾。而能和司马光媲美的,便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司马康是司马光哥哥的儿子,过继给他,因为他婚后一直无子。

司马光经典摘录(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5)

司马光的夫人张氏,婚后三十年未曾生下一儿半女。夫人着急为丈夫纳妾,而司马光却毫不在意。有一次,夫人自作主张为司马光纳妾,这位女子年轻貌美。可是司马先生连看都不看,自己去书房看书了。

据说,司马光有一次去岳父家,他的夫人和自己的母亲,依然执着地为他纳妾,不想放弃这次机会。这一次,她们找的是一个容貌可人、聪明伶俐的丫环,谁曾想,司马光见状,生气地让人家走开,还执拗地说,夫人不在屋里,找我做什么?

司马光抚养他的上司庞藉的儿子,把他的妻子当作自己的母亲来奉养,一时传为佳话。他的侠义之举,令人佩服。当年,司马光在并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担任通判的官职。为了抵御西夏人的入侵,司马光提议,修建两个城堡,然后让百姓来耕种。一举两得,既能防止西夏人的入侵,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司马光经典摘录(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6)

庞藉非常赞成这个意见,于是派郭恩去办理这件事。岂料郭恩这个人头脑太过简单,未经深思熟虑,更未奏请领导同意,擅自做主,带领士兵连夜过河,因为准备不周,全军覆没。无辜的庞藉,因此被免去官职。

司马光为此深深愧疚,他三次上书,向朝廷讲述自己的职责,甚至恳请辞官,都未能有结果。在庞藉去世后,司马光信守自己内心的承诺,把庞藉的儿子当作自己的亲兄弟,并且尽心尽力抚养庞藉的妻子,让其安享晚年。

司马光流传的词很少,但是他的词风自然,感情真挚。他写过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一句词,广为传颂,蕴含哲理,深切感人。

司马光经典摘录(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7)

西江月· 宋代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词的上片,,写女子淡雅的妆容、轻盈的舞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寻常人看来,舞女都是服装艳丽,画着浓妆。唯独这位佳人,松松地挽就发髻,脸上轻轻地扑了一些脂粉,宛如洗尽铅华、刚刚出浴的美女,清纯、自然。

佳人衣带飘舞,飘若仙子。司马光没有正面描写女子舞姿的曼妙,而是借助轻盈的纱衣、像柳絮一样轻巧的体态来突显舞姿之美。舞动衣裙的佳人,仿佛置身青烟翠雾的仙境。罗衫轻薄,舞动起来,像是被烟雾笼罩,司马光的创意,就是这么与众不同。

词的下片,写出对女子一见钟情后的微妙心理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非常自然地从上片对人物外貌以及舞姿的描写,过渡到情感。注定没有结果的人,不如不见面。因为即便相见,除了徒增伤感别无他益。很多时候,多情反而不如无情,多情的人总是时刻被情绪困扰,无情的人,则不会被情绪左右。

司马光经典摘录(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8)

词的最后两句,回味无穷。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刚才还是歌舞升平、气氛热闹,转眼人去楼空。庭院深深,月色凉如水。夜晚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声响。天上的月亮,慵懒地挂在树梢上。由此可见诗人酒醒后,内心的惆怅,以及无限的追忆。

这首词清雅脱俗,诗人用朴素的文字,细腻的文笔来描写舞女的姿态,别出心裁,由此可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对文字的驾驭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司马光惊艳的写作手法在于,思念之情、一见钟情的欣喜,含而不露,委婉含蓄,宛如古琴的琴声,悦耳动听、韵味悠长。

很多人认为,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对舞女的感情。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无从考证。辛弃疾写过一首代人赋,以女子的口气,抒发对意中人离开后的相思之情。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一篇闺怨词,实则是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司马光经典摘录(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9)

以北宋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司马光的家庭背景,再加上他的夫人多年不曾生育,假如他真的喜欢这个舞女,家里的夫人,岳父、岳母,高兴还来不及呢。说不定都不用司马光操心,他们便一手操办了。

我觉得,这首词有更深刻的含义,而词中的女子,只是代指。人生总要舍弃一些身外之物,才能让自己得以提升。尤其是在司马光专心创作《资治通鉴》的那段时间,更要心无旁骛,不留任何杂念,才能公正地书写书中的内容。

虽然有很多人出现在你的生命中,但大多数只是匆匆路过。人的左右手,尚且有差距,两个人,假如意见不同,也是情理之中。不想见的人,没有必要见的人,不如狠下心来,不见也罢。

司马光一生自律,他对妻子的忠贞感情,受人敬仰。就连王安石,都佩服司马光的品德,甚至愿意和他做邻居。这就是所谓的和而不同吧。司马光崇尚节俭,为官清廉。他的妻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康想着去借钱,把母亲的丧事办得体面风光一点。司马光不赞成,他典当了一块地,很简单地办理了妻子的后事。

司马光经典摘录(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10)

因此,这首西江月中,不见得司马光真的对舞女一见钟情,然后追思回忆。很可能,他只是用这种轻松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词中的女子,好比人生不同阶段的故人,朋友、同僚、亲戚,或者还有更深层的含义。扰乱自己心智的事情,与自己意见相左的那些人,失去联系的旧友,能忘的,能舍弃的,就全都舍弃了吧,看似绝情,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宽容?对自己有情?

或者,他还表达一层意思,我多次拒绝夫人及岳母纳妾的建议,看似不近人情,其实是不想耽误人家姑娘的终生。他胸怀大志,潜心于著作,对于别人在乎的名气、地位、金钱,他都置身世外,他一直清醒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越是重情的人,越是决绝。要么100%,要么0%。司马光虽然脾气倔强,被东坡称为司马牛,但实际上,多年来,他一直以温柔的一面对待百姓,对待万物。

当司马光去世的时候,东坡悲痛万分。他在祭文中说,“呜呼,百世一人,千载一时!”1086年,68岁的司马光病逝。前去祭奠他的人数不胜数,街头巷尾到处是沉痛的哭声。哭声震天,即使是在繁华的市区,喧闹的车马声都不能遮掩。

只有付出真情,才能收获真情,司马光用他特有的侠骨柔情,收获了百姓的真情,感天动地。

司马光经典摘录(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