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韩琦知道宋仁宗真实身份(连宋仁宗都配不上)
符合史实的服饰、精美的布景,这些词是观众对热播剧《清平乐》的评价。《清平乐》讲述了宋仁宗赵祯的一生,许多的文人大臣,比如范仲淹、韩琦、晏殊等人,也在剧中相继出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
细心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为了符合历史剧情,电视剧《清平乐》用了大量的宋画。就连角色海报背景用的也是宋画,同范仲淹、晏殊背景海报中出现的山水画不同的是,由杨玏饰演的韩琦背景海报中出现了同竹子有关的画。那么韩琦背景海报中的画是什么呢?这幅画又表达了什么呢?为什么用它配韩琦?
图|韩琦背景海报
01你以为只是普通的竹?错了,《清平乐》韩琦海报中的背景画大有来头,连苏轼都交口称赞!在说这幅画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者。韩琦角色海报中出现的是《墨竹图》,是北宋画坛名家文同(生活在仁宗-英宗-神宗时代)的真迹,目前藏于台北故宫。说起文同,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但说到苏轼,大家可能就有印象了,他是苏轼的表哥。苏轼曾在《净因院画记》中赞赏文同的竹画,“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而且两人关系非同寻常,互为知音,在当时宋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思潮下,经常是文同画画,苏轼题诗。这位宗师级别的艺术家在墨竹艺术上的意义,犹如王羲之在书法界的地位。
图| 北宋文同《墨竹图》
1.以竹自喻,以竹明志,详说墨君文同与竹的不解之缘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石室先生、笑笑先生,又称锦江道人。文同的一生处于北宋王朝由强盛走向衰退,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时期。游宦数十年,历知邛州、洋州、湖州,不为党争,不为利益。
文同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信守忠君爱民之道,胸怀建功立业大志。他一生为官数年,清正廉洁,深得民心,被人称为“廉吏”。其仕途的经历,人生境界的升华,造就了他画竹的成就,其作品也得到历代人的赞赏。
文同入仕途正处于宋统治阶级内部侈靡腐败时期,各种矛盾益突出,朝中大臣纷纷提出各种政治主张,以挽救宋王朝统治危机,比如宰相文彦博的“省兵”政策,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的改革新政等。但官场的明争暗斗、世态炎凉,让文同建功立业的理想难以实现。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他把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修身养性之道,把庄子、陶渊明作为知音,虽身居官场,却追求田园之乐。
他喜竹、爱竹、种竹,把竹子视为知己,通过竹来抒写自己,以赏竹、亲竹、画竹来修身、养性,进而使自己不落俗尘,悟道人生哲理。文同大半生涯奔波于宦途,当归隐之心不能践行时,只能意存竹园,以墨竹寄寓心魄。因此,文同为官期间始终坚持自己的初衷,为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是令人尊敬的士大夫。
图|文同画的竹子
2.画风清奇,文同为何独爱画纡竹?它有何特别之处?
文同种竹、咏竹、画竹、游艺于竹林间。苏轼曾说, “与可所至,诗在口,竹在手”。他对竹的喜爱,是同时代任何画家、文人士大夫都无法匹敌的。竹,在文同眼里标榜的是一种清流之风,题咏、书写、竹子的“君子”人格,以竹明志,通过竹来表达志向。正如东晋王子猷关于竹的典故,“何可一日无此君”。文同也把自己画的竹子称为“墨君”,甚至把自己居住的房子命名为“墨君堂”。
文同曾写过《纡竹记》,用来记述他在陵州之时对纡竹记载的经历。一般画家喜欢把竹子画成直的,以显示竹子的特性及刚正、忠直的性情,而文同却喜欢画纡竹。所谓的“纡竹”,是指生长在恶劣环境中,却依然能避开险阻弯曲向上的一根竹子。一根小竹被虫子叮咬,或岩石所拌,无法正常的垂直向上生长,因而委曲求生,历尽艰辛终于长成了异样的纡竹。
文同喜欢画这种饱受磨难的纡竹,除了述说自己无法施展才能的失落与伤感,表现自己的困境之外,对于这样一枝“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纡竹,文同表达出了真心的赞扬,也表明自己会像纡竹一样百折不屈。可以说,纡竹的屈而不挠、刚毅精神,是文同的自我激励。
图| 纡竹
02千古名画《墨竹图》的珍稀之处在哪里?它又是如何体现文同的精神的?四季常青,不畏严寒酷暑,顽强生长,竹子自身的属性彰显出了自身的气节。
面对这幅《墨竹图》,我们便会被画面的气势所震撼。一支倒垂折枝竹,从画面的左上方向下倒垂,主枝自右至左呈倒“S”形。竹的尾端上翘,虽然是向下倒垂,但尾部又向上生长,使画面整体表现出一种不甘屈服的意味,隐含着一股屈服中又有劲拔的气势,把不甘屈服的劲头表现了出来。
这种倒垂折景式的构图样式,是文同画竹最为典型的风格,画中竹竿粗壮,竹节圆浑,竹叶繁茂。竹干直接用墨笔画出,竹枝则以行书顺势画出。而竹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使得画面虚实相间,疏密有致。把竹子所特有的柔劲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 呈倒“S”形的竹子
纵观全图,从竹竿到枝再到叶,浑然一体。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连带关系非常妥贴,既有竹子枝叶的结构生长关系,又不失潇洒的姿态。整幅画造型精准,结构严谨,体现出北宋时期精细不苟的审美趣味。
从这样一枝不服屈的纡竹身上,是文同自己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再现。同时,又借纡竹的凌然高节,抒发心声。即便是扭曲的竹子,仍然可以充满昂扬的奋发气势。文同独妙的构思、用墨运笔,表现了生动的“墨君”形象,即有竹子自然的原形特征,又隐含了其自身的气节,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但不退缩屈服的气度。
图|《墨竹图》的局部细节图
03以竹见人,殊途同归,唯有此《墨竹图》最能体现韩琦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如果说文同画偃竹,可以赠给总是遭受压抑的苏轼,那么画纡竹赠给一生刚正切直的韩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韩琦(1008-1075),一生经历宋夏战争、庆历新政、两立君王、熙宁变法等重大事件,其间多次做地方官知扬州、郓州、真定府、定州、并州、相州、大名府等地,一生多次辗转。他始终尽心尽力,以国事为重,展示出一颗耿忠之心。
韩琦初入仕途,便敢于直言进谏。作为谏官,他有真知灼见,不畏权贵,敢说真话。上朝奏议时,他常常知无不言。有时即便不是分内之事,他也直言不讳,常招来同朝大臣的不悦,仁宗却为其解围,说“韩琦性直”。
图|韩琦
正是因为这种无所畏惧的刚正切直品行,使韩琦得到了仁宗的赏识,不仅没有因大胆直言遭贬,反而得到重用。景祐三年(1036),不满三十岁的韩琦除右司谏。当时各地多出现自然灾害,而宰辅王随、陈尧佐无视紧急的情形,称病五日才上朝一次,参知政事韩亿为官多存私心,石中立生性戏谑,无大臣体统,韩琦便上书弹劾四人,“陛下若以退免大臣,其事至重,非臣下所宜轻议,孰若以祖宗八十年太平之业坐付庸臣,恣其毁坏乎”。
经过多次上书进言,最终“罢宰臣王随判河阳,陈尧佐判郑州,参知政事韩亿本官归班,石中立为资政殿学士”。韩琦以区区一谏官的身份直斥王随、陈尧佐、韩亿、石中立四人为“庸臣”,可见其“性直”。但这种“性直”,不仅需要正直的品行,更需要超人的胆识。韩琦曾说,“成大事在胆”,从他的言行举止中,也的确看得出他胆识不凡。
图| 《清平乐》中由杨玏饰演的韩琦
据《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庆历中,富郑公、韩魏公俱少年执政,颇务兴作。章郇公位丞相,终日默然如不能言。或问邹公:‘富、韩勇于事为何如?’曰:‘得象每见小儿跳掷戏剧,不可呵止,侯其抵触墙壁自退耳。方锐于跳掷时,势难遏也。’后富、韩二公,阅历岁月,经涉忧患,始知天下之事不可妄有纷更。而王荆公者,年少气盛,强项莫敌,尽将祖宗典制变乱之。二公不可救止而去,始叹邹公之言为贤也。”
这段记载虽然说的是,章得象老成持重,但从中也可以看出,韩琦年轻时处事刚正且锋芒太露,到晚年时期则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可见,韩琦从始至终,都没有泯灭刚正切直、大胆言事的作风。他晚年在相位时,策立英宗、调解两宫矛盾、策立神宗等事件都是在复杂的矛盾中完成的,晚年的固守、坚持、刚正不减壮年。
韩琦这一生的品格、气节、境遇与《墨竹图》里的纡竹何其相似啊,便是在逆境中,仍然不屈服,保持初心,向上生长。
图| 《清平乐》中由杨玏饰演的韩琦
04总结《清平乐》中,韩琦背景海报中的画是什么呢?这幅画又表达了什么呢?为什么用它配韩琦?相信大家通过对以上文章的阅读已经有了一个了解。
文同爱竹、画竹,以竹自喻,寄情竹林,并不完全是为了逃避现实中受到的挫折和打击。他借助竹子这个载体,赞美竹子刚正、忠直、百折不屈的形象,来达到精神的愉悦、心理的平衡。尤其是那生长在恶劣环境里的纡竹,更是表达了文同即使仕途遭遇挫折,仍保持初心,忠君爱民。
同样,《墨竹图》里纡竹也适用于同时期的韩琦。纡竹就像是韩琦一生的遭遇,仕途虽辗转起伏,却始终尽心尽力,以国家大事为己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