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红场阅兵的最佳位置 了解红场阅兵掌故

来源:新民晚报

观看红场阅兵的最佳位置 了解红场阅兵掌故(1)

1995年胜利日红场检阅中,阅兵首长检阅空军学员方队

观看红场阅兵的最佳位置 了解红场阅兵掌故(2)

参加苏俄首次阅兵的官兵从红场开到霍登兵营

观看红场阅兵的最佳位置 了解红场阅兵掌故(3)

列宁和战友乘车去参加苏俄首次阅兵

观看红场阅兵的最佳位置 了解红场阅兵掌故(4)

伏龙芝骑马检阅部队

观看红场阅兵的最佳位置 了解红场阅兵掌故(5)

1940年五一劳动节,苏联红军骑兵穿越红场

观看红场阅兵的最佳位置 了解红场阅兵掌故(6)

1995年阅兵中出现的“龙卷风”火箭炮

观看红场阅兵的最佳位置 了解红场阅兵掌故(7)

俄军T-90坦克开过红场

莫斯科红场是俄罗斯最网红、游客打卡最多的地标,也是俄罗斯的心脏,年度的红场阅兵式不仅让俄罗斯人深感骄傲与自豪,也能引起世界高度关注。这里不仅是国外情报机构了解、刺探俄罗斯实力的绝佳之地,甚至还是外国人研究俄罗斯政治生态的窗口与风向标。 红场集结兵营检阅十月革命胜利后不到一年,1918年5月1日,布尔什维克就在莫斯科举行现代俄罗斯历史上首次阅兵,这也是新生的苏俄红军首次举办此类活动。这次参阅部队都来自莫斯科卫戍区,前沙俄军队上校约阿基姆·瓦采季斯任阅兵总指挥,参阅官兵先在红场集中,然后前往附近的霍登兵营举行分列式。 俗话说“其始必丑”,由于天公不作美,莫斯科城内积雪没有全部融化,参阅队伍里,只有一个拉脱维亚团能够及时抵达兵营,导致分列式开始时间从正式的上午10点拖到下午4点半。列宁及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莫斯科卫戍区司令尼古拉·穆拉洛夫等乘车来到现场,列宁先检阅了部队,认为部队“不太整齐,训练不够理想”,但他依旧热情地为年轻的工农子弟兵鼓掌欢呼,此后便来到阅兵台上就坐。分列式开始后,学员方队、步兵方队和骑兵方队先后通过检阅台,受阅武器还有四匹马拉着的野炮,殿后压轴的是自行车方队或所谓的“摩托化军人”,他们在革命战争里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过程中,第11掷弹兵团乐队始终演奏军事进行曲和革命歌曲,为阅兵增色不少。阅兵结束后,从红场赶来的普通市民举行历史上首次民间游行,傍晚时分,还举行由肃反委员会(契卡)主席捷尔任斯基参加的航空节。 尽管首次阅兵存在不少问题,但目击者回忆,红军还是充分展示了实力。在现场的英国间谍洛克哈特回忆,时任德国驻苏大使米尔巴赫在阅兵式刚开始时脸上还挂着傲慢的笑容,但随着红军队列继续行进,他的脸色变得越来越严肃。两个月后,即当年7月6日,他被俄国左翼社会革命党人打死。 1918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节),苏俄又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阅兵式。从此,苏俄以及此后的苏联每年都要在十月革命节和五一劳动节当天在红场举行一到两次阅兵式,如果碰上重大事件,还要举行“主题阅兵”,比如1920年6月27日就为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举行了阅兵式。 战争与和平从1922年五一劳动节起,红场阅兵新增红军新兵宣誓仪式,这项传统延续了17年,直到1939年才取消。1925年前,阅兵总指挥和阅兵首长都是徒步检阅部队。1925年2月23日,在庆祝工农红军诞生七周年举行的阅兵式上,检阅部队的国防人民委员伏龙芝首次骑马检阅,从此骑马检阅便成为传统。1925年的五一红场阅兵在苏联阅兵传统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伏龙芝最后一次担任阅兵总指挥。那次,参阅部队首次以棋盘式排列队形:步兵先行,其后是自行车手、骑兵,接下来是坦克、装甲汽车等装甲技术装备。这种编排模式一直保留到今天。 苏联成立后的头二十年间,有几次阅兵活动搞得规模特别大,比如,1934年2月9日为庆祝联共(布)十七大举行的阅兵式持续时间长达三小时,参阅兵力达到4.2万人,其中包括步兵2.1万人、骑兵1700人和其他兵种军人,另有525辆坦克。 1941年的两场红场阅兵尤为特殊。当年五一劳动节,举行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前和平时期最后一次阅兵,此时离苏德战争爆发不到两个月。同年11月7日,面对纳粹德军兵临莫斯科的危局,红场阅兵照旧举行,斯大林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列宁墓上发表讲话,称呼同胞们为兄弟姐妹,这对鼓舞红军士气起到极大作用,而且之前一直保密的T-60、T-34、KV-1坦克也头一次参阅,并且装备实弹,结束阅兵后直接开赴前线,当然为了确保安全,坦克车长临时卸下火炮撞针,等开出红场后再装上。有意思的是,70年后的2011年11月7日,这一幕在红场再次上演。 苏德战争爆发后的三年里,红场阅兵被迫中断,直到1945年5月1日德国投降在即,苏联才决定延续红场阅兵传统。这时候,苏联已经有了自己的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在当年6月24日的阅兵中,这首气势恢宏的乐曲取代《国际歌》(之前一直充当苏联国歌),响彻红场四周。1968年,苏联举办了最后一次五一劳动节阅兵,接下去对阅兵活动进行了改革,只在每年5月9日(战胜德国法西斯胜利日)和11月7日举行军事阅兵,前者在1990年举行最后一次后宣告暂停,后者只在1985年和1990年举行过。战后的头几年里,苏联政府对红场受阅官兵的选拔要求很严,年龄不得超过30岁,身高不能低于176厘米,必须获得过前线奖励,队列训练素养很好等等。1948-1964年,虽然5月9日并非正式休息日,但一直是苏联官方节日,必须鸣放礼炮。1988-1990年,苏联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学习西方做法,进行阅兵直播,还加入手语翻译。1990年11月7日的红场阅兵成为绝唱,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像往常一样在列宁墓上发表讲话,但内容平常无奇、老生常谈,不久苏联便解体了。 立法制度化俄罗斯独立后,一度经济困难,社会缺乏共识,结果在1991-1994年暂停举办红场阅兵。1995年,俄罗斯正式立法使红场阅兵制度化,时间定在每年5月9日,但因为要“照顾”西方国家观感(当时官方口径是避免给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只在红场安排为数不多的老战士方队受阅,重武器要么缺席,要么挪到莫斯科郊外的俯首山下点缀点缀而已。 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况,终于在2005年得以改观,时任总统普京要求以“真正的胜利者姿态”来安排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阅兵仪式,为此动用了数量空前的现役军事技术装备,而且运用了最先进的摄影设备,从最佳角度将红场任一角落或参阅官兵尽收镜头,此外检阅台附近还竖起了大屏幕,充分展示正在进行的阅兵式每一个生动画面。 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以及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遭到西方进一步孤立与围堵,红场阅兵成为展示军力和凝聚民心的重要舞台。据统计,1918-2020年间红场阅兵共举行了144次,几乎每次都具有如下共同点:当地时间上午10点阅兵式正式开始,检阅台上有国家和莫斯科市领导人,以及包括老战士、各国外交官和名人在内的来宾。参阅的军事院校学员、现役军人、鼓手等方队与混合乐队在红场上整齐列队等待检阅。阅兵式开始后,首先由国防部长检阅参阅部队,接下来由国家领导人致辞,演奏俄罗斯国歌,电视台向俄罗斯境内外现场直播阅兵盛况。1984年起,参加阅兵的人员每人都能获得一枚阅兵纪念章。2007年起,即便在红场上也能听到播音员的声音。(常立军 朱延瑞)

(来源:新民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