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从懵懂少年到铁血战士)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士官队伍建设是部队全面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战区空军全力锻造打仗型士官人才方阵,一批精武强能、矢志打赢的优秀士官竞相涌现,在战备训练任务中挑重担、打头阵,在强军兴军征途中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岗位先锋”。

《解放军报》本期“士兵面孔”亮相的4名优秀士官,有全军专业技能比武金牌获得者,有4次参与阅兵盛典的“英雄营”传人,有精通16型雷达维修保障的“雷达神医”。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凡的业绩,用奋斗和担当彰显士官队伍的先锋模样!

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从懵懂少年到铁血战士)(1)

岗位先锋

■撰稿/李建文、冯斌、付震、史策、高思峰 图片摄影/王荣谦、张信华、卢炳广、朱姜海

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从懵懂少年到铁血战士)(2)

技术“红人”

阳光点点,清风习习。烤肉的阵阵香气弥漫在五月的一个周末,八一飞行表演队机务大队二大队在楼下开始了趣味烧烤。

炉灶是废弃的机油桶,烤肉的铁网是废弃的铁丝,而这些都出自机械技师白文国的手。都说机务人员的手,比金子还贵重。白文国不仅有双“金手”,还是个技术“红人”。

有次在机舱下挽起袖子换发动机时,泄漏的煤油从导管下流进眼睛,顺着胳膊往下滴,他根本顾不上擦拭,任由煤油浸进面庞和胳膊。当晚,他面部皮肤瘙痒疼痛,出现过敏症状。为了不耽误第二天正常训练,他没有吱声。为表演机加注拉烟剂时,被熏染的皮肤灼热难耐。飞行结束,他的胳膊竟已经露出一层新肉,但他依旧高标准地检查每个起落。由于皮肤严重过敏,面部的红色久久难褪,白文国真成了不折不扣的“红人”。

很多面庞深红的机务兵们曾打趣道:“晒一中午脸脱皮,晒一星期换层皮。”而白文国这位“红人”,不仅面庞红,手掌也特别红。为了能更细致地检查飞机,他养成了不戴手套工作的习惯。赤手上阵,拆螺钉、加滑油、打保险……用他的话说,“戴了手套就无法感知轮胎哪里漏气、零部件哪里有断裂,手套脏了就不知道哪儿漏油、哪儿完好”。因为不戴手套,手掌常被保险丝划伤,再经煤油浸染,伤口更不易痊愈,因而,手掌总是通红。

要说在他心里,什么是最红最燃的存在?表演队!身在这个荣誉感极强的集体,他心头总是一片火热。改装歼-10表演机后,他愈发不想辜负这样精良的装备。有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座谈会,他动情地说,“即便现在让我当机械员,我也照样能干、爱干!”说完,他的面庞因为激动更红了。

作为表演队接装后的“第一茬人”,他放下身段,主动跟着比自己年轻许多的机械师学习。判读飞参数据,工厂师傅被他问得躲着走;接装新飞机,他摸透每个零部件。

犹记得参加莫斯科航展前的出国转场,全体任务人员例行对飞机进行检查。白文国隐约发现轮胎上好像有个细微的砂眼,便叫来同机组人员一起辨认。大家认为这个轮胎刚更换没多久,可能是工艺瑕疵,不可能会有砂眼,白文国蹙眉深思。

拿来砂纸和测气压装置,他恍若进入了自己的世界。果不其然!气压值在减少!瞬时,他心头一震,找来细砂纸一打磨,的确有一个肉眼很难发现的砂眼!如果这个故障被忽视,起落架轮胎气压低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轮胎爆裂,后果不堪设想!这一故障的发现为莫斯科航展的顺利转场、表演队第一次走出国门作出了重大贡献。

24年军旅生涯,白文国执行了数十次重大任务,曾随部队参加莫斯科、迪拜、巴基斯坦航空展等重大活动。他深夜加班排故障,凌晨维护表演机,“我见到过世界很多地方凌晨4点钟的样子。”笑语声里,白文国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心声

让“蓝天仪仗”更加精彩

■白文国

每一颗坚固的铆钉,都有坚定的位置。机务保障的小小岗位,也映照着平凡的崇高。胸怀一份责任感,保持一颗平常心,让“大国名片”更加绚丽亮堂,让“蓝天仪仗”更加精彩辉煌——我为此振奋不已!

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从懵懂少年到铁血战士)(3)

“匠心”不凡

山顶的雷达高速旋转,球形防风罩被大风吹得呼呼作响。此刻,学员们的目光紧紧被锁定——一位雷达技师在雷达座架前,熟练地演示着故障的排除步骤。

他就是关振赢,中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雷达技师。翻开他的履历,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革新5项雷达维修核心技术,掌握16种型号雷达的维修保障技能,带教雷达技师百余名……

课上,个头小小的关振赢手里拿着电路板,操着东北话为学员们讲解维修要点。

“作为一名士官,按说只需要掌握两三种型号雷达维修技术就可以了,为什么你还在不断地追求?”面对学员的提问,关振赢未加思索:“本职以外其实也是本职。对于真正的军人,岗位以外也是责任!”

振赢,振赢,振奋身心打得赢!这个蕴含从军报国的名字,自小激励着关振赢从军的志向。生在白山黑水,儿时的他爱跟着水警为松花江边的船只打钉,修修补补的小活儿总得心应手。欣喜的是,他当兵后走上了修理岗位——修雷达。钻研维修业务,须向险峰行。从空军雷达学院毕业后,他自愿申请分配到某高山雷达站。

那时上下山间,乱石坡陡,还要经过悬崖。上顶苍天,下临深渊——高山雷达站所处的位置,就像他维护雷达时的心境。每次维护装备时,他都倍感压力,因而也更为审慎。“如果自己在抢修过程中进行了错误操作,很可能会烧毁价值千万的雷达装备,甚至产生严重的战备差错。”将近20年的军旅时光,关振赢在雷达维修保障领域始终“零差错”。

他还记得高山雷达站遭到雷击的“灰暗时刻”。当时,云层很低,闪电像是从头顶穿过一样。倏忽间,伴着几声惊雷,连接避雷针的接地线噼啪震动、火花交错!看着大片的电路板或烧坏或残损,受伤的雷达像掩面啜泣的孩子,他的心都要碎了!

得知部分配件返厂维修需要两个月,关振赢当即决定自己来修理所有损坏板件。万籁俱寂,惟山风如刀。关振赢就窝在7平方米不到的方舱内,抢修了三天三夜,每天休息不过4小时,吃喝在阵地,最后竟然把20多块电路板全都修好,战友们一个个目瞪口呆。多年来,沉浸在“电路迷宫”里四处“挑刺”,关振赢在雷达维修保障领域进行了数项装备和技术革新,累计为部队节约维修和研发经费数百万元。

如今,全旅展开雷达巡诊,关振赢再次走上高山雷达站,走进那片熟悉的阵地。把雷达融入自己的生命空间,高山雷达站的战友们展示出无比壮美的情怀——他深懂,更满含敬意。

心声

无畏风雷挑战

■关振赢

风动,幡动,是战备拉动!雷达迎风旋转,线路炙热;我头脑冷静,笑看风云。置身于战斗力生成的链条,我愿成为连接一线操纵员和雷达装备的一环!

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从懵懂少年到铁血战士)(4)

“苦功”立身

“各号手就位,开始架设……”

“调整水平,连接电缆……”

“6分30秒,比上次又快了10秒!”

5月下旬,在中部战区空军某旅阵地,杜洪强熟练指挥各操作手对某型装备快速展开。顷刻间,一张无形“天网”织就。

杜洪强拿出随身携带的考评本,用红笔将人员和时间登记在案。“别小看这个本子,它记录的可是荣誉。”下士唐丰坤补充道,“成绩有进步,杜班长才会用红笔标注,否则就用黑笔。每次我们都铆足了劲,就为了见证那一抹红。”

仔细端详杜洪强,黝黑的皮肤,朴实的脸庞,感觉很普通;但一番打听过后,原来他是单位的大“名人”。作为行业的“兵专家”,他精通4种型号装备的操作与维护,撰写了近10万字的《各类装备典型故障排除方法》经验资料……

“装备使用,老杜堪称行家里手。检修排故,他也从不含糊。”提及杜洪强,指导员孔德其说道,“这个士官不简单。他完全凭着刻苦训练,一身苦功成就自己。”

去年空军某专业技能比武现场,来自全空军的专业精英列阵以待、蓄势待发,高手过招、分秒定胜负。

迅疾按键、敲击键盘、进入系统……整套开机动作下来,杜洪强用时仅2分钟。发射信号后,却无法侦测——这是考核点,杜洪强第一时间抢报故障源。

“报告教员,发现装备故障。”

“迅速排除!”

性能测试,判断故障,找准线路,断点焊接。一整套流程后,再次开机检查,装备工作正常,故障排除!“12分05秒!”成绩定格,零失误,看着恢复的各项参数,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那一刻,多年前的一幕浮现在杜洪强眼前。

当时,接到参加上级比武的通知后,旅里展开残酷的“淘汰战”。考核、淘汰、再考核、再淘汰……杜洪强前前后后参加了数十轮考核。他越战越勇,在“战斗”中不断磨炼自己、超越自己。

的确,杜洪强十分刻苦——150天的训练比武,他每天训练都在12个小时以上,咬着牙坚持到了最后。

距离最终比武不足20天的时候,由于赛事调整,杜洪强被告知还要参加另外一种型号装备的比武。“这么短的时间,零基础,怎么办?赛场如战场,怎能当逃兵?只有拼了!”他来不及犹豫,直面挑战。从那时起,他每天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苦练操作流程。

为了精准操作每个按钮,练就更快速度,同样的动作他往往要重复上百次,迷彩服湿了干、干了湿。为了熟记各分机电路图,他晚上到训练室,拆装密密麻麻的电路板,困了就跑到水房洗把脸,提提神。

比武现场,凭着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杜洪强一路过关斩将。当他以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准确无误、一气呵成地完成所有课目时,金牌已是囊中之物。

心声

在磨砺中超越自己

■杜洪强

也做过“门外汉”,也曾是“维修小白”,但自己铆在基层与装备打交道,坚信勤能补拙。学历低就必须加倍付出,业务弱就必须不断实践提高——这是每名基层战士“士兵突击”的必由之路。

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从懵懂少年到铁血战士)(5)

勇当“排头”

海滨惊涛拍岸,沙场云烟翻卷。

导弹首发命中,观礼台爆发热烈的掌声——大家没想到,完成天线收发、进行目标探测的竟是来自驾驶专业的“全军阅兵优秀驾驶员”蒋大力。

2017年,“英雄营”完成院校培训接装后,亮剑海滨,短短几个月便完成从教室到训练场、再到战场的战斗力提升。这其中,天线收发技师蒋大力功不可没。

蒋大力所在的天线收发班是地导兵器完成目标探测的关键环节。每次换装,从原理到性能,天线收发系统都会发生较大改变。面对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新型防空武器系统和作战指挥网络,蒋大力每天铆在装备上对照面板学习,在短短一个月内记下1000多个知识要点。他带领全班大胆探索组训方法,不断改进操作流程,缩短兵器展开撤收时间,不断释放兵器性能。

当兵26年,蒋大力经历过3次换装,驾驶过3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接受检阅,出色完成奥运安保、演习驻训等重大任务30余项。他亲历诸多岗位,用信息化素养武装自己,成就“复合型人才”的名号。

而今,天线收发技师蒋大力的阅兵相册里又多了一张照片。拍摄地点在朱日和,背景是观礼台上“1927-2017”几个鲜红的大字,他站在阅兵方队第4排左数第5的位置。这是他第4次驾驶基准车参加阅兵。

1999年,蒋大力第一次入选参加国庆阅兵。那时候,阅兵村的条件相对艰苦,夏天住板房热得睡不着,第二天还要进行高强度训练。太阳暴晒下,驾驶室里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每次训练完,蒋大力全身都湿透。因为训练刻苦,他火线入党。

第一次驾驶着装备通过天安门,蒋大力脑海里除了“标齐”别无其它。过了天安门才发现,原来天安门广场来了那么多的老百姓,很多人一直用力挥舞着五星红旗。“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感觉再苦再累都值得。”蒋大力对此记忆犹新。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蒋大力又一次报名参加。受领任务前,有人问他:“你年龄也不小了,阅兵训练强度那么大,你受得了吗?”面对这样的“质疑”,蒋大力笑得爽朗:“作为单位的老党员,位置永远是排头!”

就这样,蒋大力成了空军参阅地面装备方队中年龄最大、驾龄最长的驾驶员。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训练,对他来说就像一场艰难的跋涉。驾驶车辆行进过程中,一边要保持端正坐姿,一边要兼顾骑线、等速、标齐,注意力要高度集中,3个月下来,蒋大力瘦了20斤。

一转眼,距离第一次参阅已经过去20年,蒋大力也从新兵变成了老班长。变的是年龄和岗位,不变的是勇当先锋的初心。身在“英雄营”,他向我们展示:不卸盔甲不离鞍,用一专多能构筑起捍卫祖国空天安全的“蓝天盾牌”。

心声

无悔于英雄方阵

■蒋大力

从懵懂少年到天线收发技师,我常告诉自己要当好基层军官的“左膀右臂”、部队管理的“参谋助手”,发挥好干部战士间的“纽带桥梁”作用。多年来,我最爱用这句话勉励自己:不要问“英雄营”能给我什么,看看我能为“英雄营”做些什么。

剪 影

■李建文

士官“官”不大,责任很重大;地位不显眼,作用很耀眼。毫不夸张地讲,士官队伍正成为影响部队建设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

本期采写的四名士官来自中部战区空军的不同基层单位,无愧“先锋标兵”的名号。雷达技师关振赢心中有战,擦亮万里空疆千里眼,打通装备与战斗力间的“最后一公里”,革新项目填补技术空白;机械师白文国不论数九严寒、酷暑骄阳,用生命守护战鹰,把荣耀书写在蓝天航迹上;天线收发技师蒋大力动若风发,狩猎天狼,导弹发射的火焰照亮军旅华章;雷达技师杜洪强,坚守三尺荧屏,时刻警惕,织就无形“天网”,决胜比武赛场。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从懵懂少年到铁血战士,8年、16年、26年,他们练就过硬本领,展现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模样。儒勒·凡尔纳曾说,“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奋进、拼搏、坚守,平凡中铸就不凡业绩,重复中砥砺匠心胆气,铁打的营盘,他们是不朽的桩。

《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中有这样一句振奋人心的话语:“挺起英勇的胸脯前进!看,无数的旗帜满天飞舞!”逢敌亮剑,勇往直前。军中之母,兵头将尾。从士兵到士官,再到士官长,这些官兵公认的“打仗先锋”,用坚实的肩膀,挑起强军的重任。冲锋又一个关口,奔赴下一个战场,这一抹抹剪影展示着优秀士兵的战斗风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