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做过同一个梦(我们曾吃过一切)
说到健康饮食这一理念,在当代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与此有关的节目、书籍也层出不穷。前两年,英国一家电视台甚至斥巨资打造了一部两集的记录片,名叫《食得最健康》。该片的制作团队亲自走访了世界各地,包括英国、美国、韩国、法国、俄罗斯、中国等,最终整理出全球50个地区的不同菜单,同时又依据权威营养机构的意见,给这些菜单做了健康排名。因为独辟蹊径,又恰中社会痛点,在豆瓣上获得了7.6的高分。
尽管如此,我们可不要认为健康饮食只是现代人才关注的。人类从古至今在研究美食的过程中,都并没有仅仅满足于果腹,而是有意无意地对食物的功效及与健康的关系都做了前仆后继的探索。我们今天对食物的认知,绝不仅仅是科技和知识的力量,还凝聚了一代代古人沉淀于食物之上的无穷的智慧。
今天我们要讲的《我们曾吃过一切》这本书,就是一部讲述从史前时期到21世纪有关人类食物的历史书籍。书中呈现给我们的食物真的足够让我们瞠目结舌,从河马汤、苍蝇头馅饼到木屑、干草甚至湖底的淤泥,无所不包。
作者在书中还记载了许多菜肴的来历以及一些独特的菜谱,甚至还介绍了一位无所不吃的人。这个人叫米歇尔·洛蒂托,是一名法国演员,曾表演过吃金属、玻璃和橡胶,甚至还吃过自行车、轻型飞机。因此,他的艺名就是“什么都吃先生”。这种特殊的能力得益于他那什么都能吞下的胃,给他做体检的医生发现他的胃黏膜有大多数人的两倍厚。
当然,在这些奇闻怪事之间,如果我们认真梳理,会发现人类在食物史上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探索足迹。作者伊恩·克罗夫顿是英国历史作家。在他看来,对于早期的人类来说,尝试一种新的食物是要冒巨大的风险的。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冒险,才使得人类在尝试美食的传奇过程中,同时留下了众多与疾病、健康有关的美食知识,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回味。
《我们曾吃过一切》这本书就饮食与健康的问题讲到了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接下来,我会分三部分为你一一讲解。第一,饮食与疾病,相杀相爱的世代情缘。第二,吃正确的食物,是亘古不变的健康法则。第三,饮酒与品茶,想说爱它着实不容易。
01 食物与疾病,相爱相杀的世代情缘。
如果从健康的角度来说食物,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再恰当不过了,那就是“两面派”。因为它可能导致疾病,也可以治疗疾病。因此,从历史上来说,人类在追逐美味的同时,也是与食物周旋、尝试、探索和利用的一个过程,当然在这期间,也因为不当的饮食付出了一些惨痛的代价。
据《我们曾吃过一切》这本书记载:在公元857年,德国的克桑滕地区曾经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当时患病的人四肢腐烂直至死前全部掉落。这段历史被记载在《克桑滕年鉴》里,据说是麦角中毒导致坏疽性疾病的最早记录。这种病是因为服用了被紫色麦角菌污染的黑麦面包所导致的。当含有麦角的食物进入人体时,它会产生有毒性的生物碱,切断通到人体四肢末端的血液供应,使四肢坏疽并且产生可怕的幻觉。但是因为病因直到18世纪才被研究人员发现,所以,麦角中毒给欧洲带来的这场疫情直到19世纪末才真正结束。
如果你去过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会看到这样一幅画:瘸乞丐们拄着拐杖,艰难地移动着,背后一位身披黑色斗篷的妇人也拿着一个乞讨用的碗。这幅画名为《乞丐们》,是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于1568年创作的。画作描述的就是因麦角中毒致病的幸存者乞讨为生的悲惨生活。那时候,得这种病的绝大多数都是穷人,因为穷人经常吃便宜的黑麦面包,所以体内的麦角碱特别多。
欧洲历史上还有一次与食物有关的疾病暴发。这就要追溯到欧洲大航海时代,当时称雄海上的大英帝国为了炫耀强大的国力,派出了由6艘战舰、2000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舰队,进行了一次环球航行。1744年,舰队回国时,人们纷纷到码头迎接,想一睹水手们的风采,却没想到原本应是6艘的舰队只回来了一艘,船员也只剩下几百名水手。夺去一千多名水手性命的凶手不是别人,正是海上梦魇“坏血病”。
坏血病发病初期的症状是嗜睡、牙龈浮肿、皮肤斑点和黏膜出血;随着病情加剧,就会恶化为伤口化脓、牙齿脱落、黄疸、发烧以及死亡。因为当时的人并不知道致病的真正原因,因此它是数百年来所有远洋航行水手们不可逃脱的噩梦。
直到18世纪50年代,一位名叫詹姆斯·林德的英国皇家海军外科医生发现,这种病大多发生在围城之中和远征探险之时,而且都存在食物单调、没有新鲜水果和蔬菜的现象,由此他推断此病是饮食所致,通过饮食疗法应该是可以治愈的。
于是,他在船上做了一个很著名的实验:他把12个严重的坏血病海员分成不同的组,吃完全相同的食物,但每组采用不同的药方来治疗。其中,两个病人每天吃两个橘子和一个柠檬,另两人喝苹果汁,其它人则喝稀硫酸、酸醋、海水,或是一些其它当时人认为可以治坏血病的药物。6天之后,只有吃柑橘水果的两人好转,其它人病情依旧。由此,他得出结论:坏血病就是因为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但是,林德的研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一直到了18世纪末,皇家海军才重视起来,开始采用浓缩青柠汁作为海员标准口粮的一部分,这个病才逐渐减少了。
古往今来因食物致病致死的事大大小小时有发生。日本人喜欢吃河豚,但是大家都知道,河豚是有剧毒的,经常会发生吃河豚死人的事。即使到了现代,这样的悲剧还是偶有发生。2009年,有7个日本人在一家没有执照的餐厅吃了烤河豚睾丸后,都患上了呼吸困难及下肢瘫痪的严重疾病。这就是因为河豚没有得到正确处理所导致的。
食物虽然带给我们这么多伤痛的记忆,但是可喜的是,人类的智慧足以征服并利用它。用食物治疗疾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食疗”,应该说是人类智慧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表现。前面提到的英国皇家海军医生林德可以说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先驱。
其实,说到食疗,它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药食同源”是中华原创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就出现了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的“食医”。《黄帝内经》这部古代的医学著作也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这可以说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
在中国,食疗的精典案例有很多。传说隋末的时候有个农村妇女得了腹部疾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两耳失聪,双手也不能动弹。后来家人找到了当时的名医孙思邈。孙思邈看了后,认为她的腹内有虫,先让病人服了一剂药酒,再把红枣去掉皮和核,配一些草药一起服用,取名叫“还阳枣”。病人吃了“还阳枣”逐渐就康复了。直到现在,我们在网上依然可以查到“还阳枣”的配方。
那么,食疗是不是只是中国人的专利呢?并不是。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医师、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就曾发表过有关食疗的见解,他说:“让食物成为你的药品,药品应该是你的食物”。
《我们曾吃过一切》这本书里也讲到了很多用食物治病的小故事。早在1世纪,意大利普林尼钻石品牌创始人老普林尼曾经写过一部巨作,名叫《自然史》。他在里面描述了驴奶的美容作用。他说:“人们普遍认为驴奶能够消除面部皱纹,使皮肤细腻、白皙。众所周知,有些女性习惯于每天用驴奶洗脸7次,而且严格遵守这一数字”。用驴奶护肤据说也是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的爱好,每天供她沐浴的有700头左右的驴奶。除了美容,普林尼还建议用驴奶治疗很多种疾病,包括发烧、溃疡、哮喘和便秘,甚至还说驴奶有解毒的功能。
1658年,荷兰伟大的医生和科学家弗良西斯·西尔维于斯在莱顿大学当教授时,做了一个试验。他试图用酒精来提取杜松子中的有效成分,却无意中做出了最早的世界名酒——杜松子酒。他和同事们用这种提取物来帮助在东印度地域活动的荷兰商人、海员和移民预防热带疟疾病,作为利尿、清热的药剂使用。过了不久,人们发现这种利尿剂香气和谐、口味协调、醇和温雅、酒体洁净,具有净、爽的自然风格,很快就被人们作为正式的酒精饮料饮用了。
食物不仅可以治疗疾病,有的还能帮助我们预防疾病。1665年至1666年之间,伦敦爆发了一场大瘟疫,超过8万人死于这次瘟疫之中,足足相当于当时伦敦人口的五分之一。不过,在这场瘟疫中,卖洋葱的小商贩们意外地发现了吃洋葱可以使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抵御瘟疫。洋葱的这一功能,在英国1849年的霍乱爆发时也得到了印证。
由此可见,科学地饮食是人类健康的基础。
02 吃正确的食物,亘古不变的健康法则
早在公元前200年,印度人编制的阿育吠陀医学著作就指出,吃正确的食物是健康所需。在这部医学著作里,食物被分成了热性和凉性以及辣、酸、咸、甜、涩和苦六种味道。著作还将食物的味道和食物的寒热属性联系在一起做了详细的论述。比如它认为热性食物,包括肉、胡椒等,一般是咸的、酸的或是辣的,能够导致出汗、炎症、干渴、疲劳和消化过快;而凉性的食物,包括水果和牛奶等,是苦的、涩的或是甜的,可以起到平静和满足的感觉。
阿育吠陀医学据此提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要选择不同的食物,才能起到养生的效果。比如,在潮湿的沼泽地区,人们就应该吃热性的食物,如蜥蜴肉;而在平原地区的居民则应该吃清淡的食物。
《我们曾吃过一切》这本书还提到了印度在吃牛肉上的讲究。说到吃牛肉,你可能会质疑,印度教徒不是禁止吃牛肉吗?的确,但那是后来的事。在较早时期印度教徒吃牛肉还是被允许的,《摩诃婆罗多》中就曾提到过一些祭司种姓成员曾经吃过一顿丰盛的牛肉大餐。
那时候,印度医师认为牛肉汤对患有消耗性病症的人来说是一剂良好的补药,但同时又对吃牛肉提出过警告。他们认为牛肉不易消化,所以只提倡那些热爱运动的人吃。
当然,不只是古印度人,很多其他国家的人在吃正确的食物这个观点上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
中国的著名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过:“不时不食”,就是告诉我们,饮食一定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说白了就是大自然什么时候给,我们就什么时候吃。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吃反季的食物。
19世纪初期法国的美食家让·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在他创作的《味觉生理学》一书中肯定了美好食物对健康的作用。他说 :“一系列严格精确的观测表明,水分充足的、精致的和优质的饮食能够大大延迟外貌的衰老。……懂得怎样吃好的人相比那些忽略这门学问的人要年轻十岁”。他甚至说:“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告诉你你是什么”。这与美国的名言“人如其食”不谋而合。
人如其食的涵义是,你所吃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决定了你身体里的细胞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成长、繁荣,也决定了你的一天以什么样的状态度过。
在当代,吃正确的食物这样的观念更是普及。日本一家长寿餐厅以推行长寿饮食法而盛行,它的理念之一就是要食用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采摘的应季食材,身体才会变得更健康。
《我们曾吃过一切》这本书在吃正确的食物方面,还收录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本盎格鲁-撒克逊草药书向已婚男性提出建议,如果经常被妻子唠叨的话,可以在就寝前吃一个萝卜。哈哈,是不是很有趣!
更有趣的一件事是,德国科学家埃米尔·冯·活尔夫博士在公布他所测量的菠菜含铁量数值时,因为放错了小数点的位置,使得菠菜的含铁量比真实数值高出了10倍。我们知道,铁是制造血红细胞的重要元素,因此这个错误使得菠菜获得了能够增加人的力量的名声,销量一下子增长了30%多。这个故事足见人们多么看重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美味而且健康的食物,是人类对食物恒久的追寻。美好的身体就是从遇见美好的食物开始的。
03 饮酒与品茶,想说爱它着实不容易
从古至今,酒文化与茶文化一直生生不息,影响着全世界人的生活。但是喝酒和喝茶都是大有讲究的事情,饮用正确,有益身心,否则,贻害无穷。
先来说酒。酒自从诞生以来,就得到了普罗大众的喜爱,但是因为过度饮酒而造成的对健康的伤害也是比比皆是。在中国,商周的时候酗酒成风,以致酗酒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致病因素。为此,周代在商人的聚集地曾发布过严厉的禁酒令。
《黄帝内经》中对过度饮酒致病的描述,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症状,一是肺痹,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咳嗽、喘息、胸满、烦闷不安等;二是漏风,主要表现为身热汗出、恶风畏寒、喘息无力、不耐劳累等;三是血枯,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畏寒肢冷、头目眩晕、月经量少甚则闭经等;四是热厥,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热、小便色赤、手足发热等。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无法抵抗住酒所带来的诱惑。因此,为了缓解酒给健康带来的伤害,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索解酒的妙招。
在中国,《黄帝内经》建议饮酒后可以多服用一些宣散排汗或利尿排尿的食品或药材,这对减轻或消除酒醉反应是非常有益的。
西班牙13世纪时有一个国王叫阿方索,他是一个酗酒成性的人。有一次,他生病了,医生就建议他在两餐之间吃一些东西,以便吸收他不停喝下的酒。阿方索听从了医生的话,觉得很有效,就制定了一条法律:规定酒馆老板必须给客户提供一些小食,包括面包片、火腿片等,让他们就着酒吃,否则就不许卖酒。
16世纪末,伦敦的律师兼园艺学家休·普拉特爵士,在他的《艺术与自然的珍宝馆》一书中,给出了两种避免酩酊大醉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是喝酒前先喝一大份沙拉油,因为油会浮在喝的酒上面,阻止酒精上升到大脑;第二种方法是喝酒前先喝新鲜的牛奶,而且他认为,一个人预先喝多少牛奶,随后就能保证他喝三倍量的酒而不醉。
近代化学之父爱尔兰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治疗酒醉后的头疼方面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方法:拿几片嫩的绿铁杉,放进袜子里,在脚底和袜子之间薄薄地铺一层,每天换一次。
当然,从古至今,对于适量喝酒有益身体健康的这种说法也一直没断过。法国加泰罗尼亚炼金术士、占星学家、医生阿诺德·德·维拉·诺瓦将一种水果白兰地称为“生命之水”。他称“生命之水能够延长健康状态,活化心脏并恢复青春。”因此,在中世纪的法国,每天一大汤匙的“生命之水”是被社会所推崇的保健饮品。
还有红酒有益健康这个被当代人认可的理念,在19世纪初就曾被英国旅行家威廉·希基提到过。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描写了东印度公司一位法官的事迹,其中有一段描写就涉及到了红酒的功效。他是这么写的:“感谢波尔多红酒的神奇疗效:在他重病的最后一击,他们每24小时给他灌下3-4瓶这种滋补饮料,发生了不同寻常的效果”。
说完了酒,我们再来看看茶。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到现在还流传着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
不过,从中医理论来讲,喝什么茶非常有讲究。茶有寒热温凉之分,这主要是因为加工发酵程度的不同导致的。绿茶是完全不发酵茶,味道偏苦,性质是寒的,所以很多人喝绿茶以后容易胃疼,因此,身处北方的人尽量不要喝绿茶。最适合北方人喝的茶是全发酵茶,那就是红茶。它除了半发酵以外还经过一道工艺,叫焙火。茶是寒性的,经过焙火以后,就会变得温和一点,更适合脾胃寒凉的人或者是北方人饮用。而绿茶的苦寒之性能清心火,它有一种清香的味道,能够让人微微出一点汗,而且能利小便,所以给生活在南方湿热气候环境中的人是最合适不过的。
除了中国人,荷兰人也非常喜欢喝茶。17世纪70年代曾有荷兰人写过一首短诗来歌颂茶:茶有助头脑和心灵,茶能治百病,茶让人返老还童,茶让挨冻的人连小便都是热的。荷兰作家内利斯·本特古在他的《论优秀的花草茶》中甚至建议人们为了保持健康,一个人每天至少要喝8到10杯茶,而50杯到200杯也不算多。
在喝茶这个问题上在英国还有着一段跌宕的故事。1730年前,英国人喝咖啡的量几乎是茶的10倍,但到了1730年,情况却完全反转。在皇宫贵族的刺激下,英国喝茶的人越来越多,茶逐渐成为大不列颠国家形象的一种象征性存在。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乔治·奥威尔在为最早的“英伦范儿”下定义的时候,列了以下这三个关键词:足球赛、酒馆和一杯好喝的茶。
但当国民上下都开始喝茶,下午茶也成为一种全社会性的仪式时,却出现了两个人,那就是乔纳斯·汉韦和威廉·科贝特,他们分别用400页的长篇大论来贬低茶,发表了类似“茶是英国人健康的摧毁者”的言论。乔纳斯·汉韦说:“男性身高尽失,清秀不再;女性失去美貌。侍女也花容失色,我认为这都是由于饮茶”。威廉·科贝特则说:“我认为喝茶有害健康,使骨架脆弱,造成柔弱和懒惰,使青年放荡,使老人痛苦”。这两个人的论调,在当时大大影响了中国茶在英国的销路。
以上就是第三部分的内容,也就是在喝酒和喝茶上,最健康的法则就是要适度、适宜,这样才能品出最美的境界。
好了,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食物的“两面派”特征,一方面,食物可能导致人生病,欧洲历史上曾经暴发的坏疽病和坏血病,都与食用不当有关。另一方面,食物还可以治病,是人类最好的药。
其次,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各个国家地区对吃正确的食物所持的观点和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从而看到人们在探索健康食物的道路上所沉淀下来的智慧。
最后,我们讲到了各国有史以来对酒和茶所持的不同见解以及如何将它们的功效发挥到最好、避免损害健康的方法。
总之,从古至今,所有的民族文化中大抵都可见人们试图通过饮食来达到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在追求健康的路上,人类得到了“饮食文化”与“医学文明”、“营养文明”的多重庇佑,有着更多的选择和考量。健康的护城河越来越坚不可摧。希望未来我们与饮食之间,只有相爱,不再相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