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 文案(悦读自然走近可可托海)
进入阿尔泰山脉,风是转着弯吹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可可托海 文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可可托海 文案
进入阿尔泰山脉,风是转着弯吹的。
汽车沿着公路在戈壁中穿梭。突然,一大群“巨兽”向着我们车头前方奔过来,起起伏伏的山峦,是“巨兽”的脊背。
在我们的惊呼声中,那个大坑就出现在了眼前,仿佛一只巨大的天眼,一层一层深陷进山腹。坑底积水汤汤。这里便是世界闻名的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
公园景区由两部分组成,除了一开始看到的巨大的三号矿坑,还有阿依果孜矿洞。进矿洞前,导游一再提醒我们要穿件厚衣服,因为矿洞里的温度只有3℃左右,相当于家里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矿洞全长800多米,完全保留了当年可可托海采矿工作的原始场景。墙壁上开凿的痕迹和裸露的矿床,似在诉说着什么。
层次分明的矿脉在岩壁间曲折延伸。沿着山洞越往里走越昏暗,导游耐心细致地讲着矿洞内每种矿石和矿坑的形成,还有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岩壁上挂着马灯,瘦腰细捻,指引着我们渴望的眼神。一时我有点恍惚,脑海中浮现出一段文字:“现在,他们终于到了掌子面上。这里刚放完头茬炮,硝烟还没有散尽。煤溜子隆隆地转动着。斧子工正在挂梁,攉煤工紧张地抱着一百多斤钢梁铁柱,抱着荆笆和搪采棍,几乎挣命般地操作。顶梁上,破碎的矸石哗哗往下掉。钢梁铁柱被大地压得吱吱嚓嚓的声响从四面八方传来……天啊!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什么工作!危险,紧张,让人连气也透不过来。光看一看这场面,就使人不寒而栗!”这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第一次下到大牙湾井底见到的场景。震撼的描写仿佛身临其境,相似的场景也在阿依果孜矿洞呈现,我仿佛听到刀斧砍削的隆隆声。
身处阿依果孜矿洞的通道中,每走十多米都能看到两旁贯通交叉的通道,这些有的用来探矿,有的用来溜矿,还有的则用来安全逃生。三号矿坑就在阿依果孜矿洞出口不远处。矿坑深200米,直径长250米,宽240米。谁能想到,这个矿坑原本是垂直高度为160多米的山体,经年开采,才形成边壁上的这样螺旋而壮观的大坑。
据说宝藏最早是被当地人发现的。矿山经过千年风雨洗礼,被岩石和沙土覆盖的一些矿物开始露出地表,大多是五彩斑斓的珠宝矿石,当地人便自行开采一些矿石来制作装饰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矿物资源需求与日俱增。由于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还很薄弱,1950年,我国和苏联合作成立了中苏有色稀有金属股份公司。1955年,三号矿坑所有权移交我国独立运营。坚韧的国人靠着马拉扒犁、毛驴背驮、人背肩挑,一代一代扛起了开采矿藏的重担。资料中记载,在这场挖掘探矿的过程中,先后有700多位年轻的生命长眠于此。
如今祖国的兴盛强大,离不开一代代勘探者的功劳,他们和这座矿坑的故事应当被更多的人知道,并且铭记。现在山石变浅,流水向前,很多东西已改变了原来的模样。那时的阿尔泰山,风大概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石质也没有现在这么坚硬。
新疆地处偏远,但在这片热土上,中国人留下了努力奋斗的足迹。从西汉张骞到东汉班超,从唐朝名将苏定方到边塞诗人岑参,从名将林则徐到这700多位献出生命的年轻人,无不为经营西域呕心沥血,不惜生命。
人类学家叶舒宪先生有一个观点:“文字中的历史,只是小历史。在文字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大更真实的历史。”这话像一道亮光,将我点醒。现在,当我流连在巨大的矿坑和矿洞,看着鬼斧天工般的条条坑道,听着导游讲解矿脉才发现,文字中的历史不但是小的,还是残缺不全的。
而我面前只有熠熠闪烁的美石。
从地质的角度上说,新疆地层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和矿质运移的空间,从而形成了多矿种、多类型的矿产资源。
从三号矿坑转身,我抬头看向神秘而宏阔的阿尔泰山,石峰像一页一页的书册,参差错落。这里的宝藏还有多少待挖掘?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曾为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发展提供了珍贵原料,因此被称为“功勋矿”。自打我第一眼看到让人惊目的天眼般的矿坑,心便再无法宁静。
我从可可托海捡回了一块带有不规则花纹的石头。石头有被挤压拉伸的痕迹,还有明显的流水冲刷印迹,似在诉说着地不老天不荒,托在手掌心有股微微的凉。在可可托海广袤的石海中,我们相遇了,这就是因缘吧。我想让这美丽的伤痕见证一段路程、一个回忆。它被我收藏在书架的最上层,得闲时看一眼,摸一摸。
石头里,有时光的力量和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张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