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垃圾分类的调查和思考(调查垃圾分类一年之痛点)
重点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在5月1日实施满一年。在全体市民的努力下,垃圾分类已经深入人心、成果斐然。本端记者通过大量走访发现,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的经验很多,不足也有。此次专题报道将为您展示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目前的亮点和痛点,期望和您一起,完善垃圾分类,创建更美北京。
一处垃圾桶站,一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一个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一个红色的有害垃圾桶、剩下的四五个全是灰色其他垃圾桶。一个市民告诉记者:“大部分时候,就是把能卖的瓶瓶罐罐、纸箱纸盒分拣出来,剩下的都当其他垃圾扔了。”
记者调查发现,在垃圾分类不断推广的背后,也有社区出现了分类不彻底,资源被闲置等问题。
乱——
对能卖钱的最有热情
在六营门社区每一栋楼、每一个单元门口,都有生活垃圾分类的趣味告示牌。除了密密麻麻列举了每种垃圾的代表物品,还很形象地给每种垃圾都按照——猪可以吃的(厨余垃圾)、猪都不要吃的(其他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有害垃圾)、卖了可以买猪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
正在家门口择韭菜的刘大爷,一年来,对垃圾分类已经有了很直观的认识。“这些择完的菜叶子,是厨余垃圾,我知道。”记者注意到,除了用告示牌提醒,在六营门社区的垃圾桶站,还安装了垃圾分类智能语音宣传器,一旦有人靠近,就会自动播放分类常识。
虽然这是个老旧小区,但桶站分布很均匀,整个小区有12个桶站。不过,记者发现,具体到每一个桶,分类混乱的情况依然存在。
红色有害垃圾桶里是黑色塑料袋,蓝色可回收垃圾桶里有用过的口罩,绿色厨余垃圾桶里有用完的药盒。“一开始,桶面前的指导员,还是挺勤的。现在,人好像少多了。”李大爷说,因为缺乏监督,自己平时除了把可回收垃圾挑出来,剩下的都装一个袋子里,往其他垃圾桶里扔。
其他垃圾桶总是最满的
六营门社区有不少老人,自发地收集纸箱和塑料瓶,对这些有价值的可回收垃圾,分类的热情最高。这样的情况,在记者走访的其他社区也普遍存在。而桶站值守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也普遍不会对往其他垃圾桶里扔垃圾的市民进行严格检查。
在灵秀山庄小区,整个小区的环境整洁干净。居民楼前,甚至连垃圾桶都看不见。居民们下楼时,手里拎着垃圾袋,往小区仅有的四个垃圾桶站走。因为投放点集中,每个桶站前,都配备了分类指导员。他们对分类知识了如指掌,但也和其他小区类似,一般居民们往其他垃圾桶里扔垃圾,他们并不会严格检查或者督促。
混——
灰桶里什么垃圾都有
缺乏对其他垃圾桶的严格督促,造成灰桶里什么垃圾都有。
政馨园小区面积很大,分成一区、二区和三区。记者在二区一处规模较大的垃圾桶站看到,这里被打扫得非常干净,几个分类指导员认真保持着桶站的卫生。桶站甚至还配备了洗手池,供前来扔垃圾的居民使用。
政馨园的垃圾桶站,其他垃圾灰桶的数量非常多
不过,这处桶站的最大特点是灰桶特别多。粗略数了一下,容纳其他垃圾的灰桶约有十个,绿桶两个,蓝桶、红桶各一个。是不是灰桶里真的都是其他垃圾呢?
记者在政馨园一区和二区之间,找到一块垃圾临时中转站。这里密密麻麻摆满了灰桶,没看见有其他颜色垃圾桶。一个大妈拖着一个小筐,正在灰桶里翻腾。她虽然没穿统一马甲,但自称也是分类指导员。大妈不停地从灰桶里翻出来一些“有用的东西”,小的饮料瓶,不大的纸盒。“这些都是乱扔到灰桶里来的,捡废品那些人又不要,不值钱,我捡一点去卖。”积少成多,虽然每一件都是小东西,但是翻了一会,大妈的小筐也基本上装满了,她满意而归。
在和义西里小区,记者看到这里垃圾分类的秩序井然。小区环境虽然有些老旧,但是几处桶站,设施齐备。小区中心位置有一处露天花园,既是居民们活动的场所,也配备了智能快递柜和不锈钢外壳的垃圾桶站。但是,走近了细看。有一处明明外壳上印着的是厨余垃圾,但实际上壳内配备的是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居民们扔垃圾时,也是随手一扔,并不关注到底是什么桶。当然,这个灰桶里也是什么都有,有塑料垃圾袋、废纸、鸡蛋壳等。
和义西里的厨余垃圾外壳里是灰色的其他垃圾桶
在马家堡一处垃圾清洁站,站牌上写明,这里处理的是其他垃圾。但记者在此逗留期间,发现站内的垃圾箱,还是能看出来一些本可以回收的纸箱子。
在马家堡一处收集其他垃圾的清洁站,能看到一些属于可回收垃圾
闲——
漂亮驿站没人愿意用
“我爱我嘉,从我做起。”“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垃圾分类益处多,环境保护靠你我。”嘉园二里小区内外,到处可以看见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在记者此次走访的众多小区里,垃圾分类宣传做得最好的,就是这个老旧小区。
嘉园二里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因收不到垃圾暂时停用
在小区两栋居民楼之间的空地上,有一间很漂亮的小屋子,是生活垃圾分类驿站。驿站外,放着一排整齐的垃圾桶。驿站的门锁着,透过积满泥点的玻璃,可以看见里面有崭新的木质收纳箱。纸类、金属类、塑料、易拉罐的回收价格,也都清清楚楚标明在收纳箱上。
正在驿站外垃圾桶里翻垃圾的老张说:“驿站用了几天,就不用了。”老张一边收集着纸箱,一边说,驿站在去年建成使用,由一对夫妻负责,“他俩在我们小区收垃圾有二十多年了。”后来,因为驿站几乎收不到可回收垃圾,这对夫妻又回到了原先的点位。
在小区里的一个停车场边,记者找到了这对夫妻。丈夫正在有条不紊地将刚收集来的纸箱子压平、捆绑,妻子在一旁帮忙。丈夫说,他们确实在驿站工作过。“什么也收不上来,大家都不知道,以为那是个宣传站呢,不知道还可以收废品。”只待了两三天,夫妻俩就不得不从驿站里撤出来,回到大家都熟知的停车场边。这是二十多年来形成的固定地点,一旦撤离,想卖废品居民便没了方向。
夫妻俩把收上来的废品,再运到收购站,纸箱子是大头,但价格很不稳定,一天一个价。露天收废品,没有休息的地方,累了就往地上一坐。有时候,他俩还会接到电话,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就提供上门收废品服务。二十多年,一直是这么过来的,虽然累,但总有收获。“比在驿站里还是好多了,至少能有生意啊。”
症结——
真正的源头在市民家里
垃圾分类从业者马克(化名)告诉记者,分类意愿不高、垃圾混装混运、驿站无人使用等是目前北京市垃圾分类中普遍存在的痛点。
“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我们一定不能着急。”马克说,让市民们分类意愿提高,其实也不难,无非是做到简单、省事、有利可图。市民中,尤其是年轻人,平时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如果垃圾分类太复杂,就容易降低他们的热情。“人嘛,都是容易懒惰的。垃圾分类推广一开始,如果太复杂,是有点容易让人抵触的。”他认为,北京市提倡多年的“两桶一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居民在家里配备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和可回收物收集袋。然后,由社区组织人力,上门回收“一袋”,并给予经济激励。从家庭开始,就把可回收物分出来,就能很大程度上减轻混装混运的问题。
此外,他觉得对基层垃圾分类从业者的考核标准,也应该调整。“目前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厨余垃圾的分出率。但是,在光盘行动背景下,厨余垃圾并不多。而且后期厨余垃圾的处理能力也有些欠缺,强行要求分出率不太合理。更多的考核指标,应该放在垃圾减量上。”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层层推进的关系。
马克强调,垃圾分类的真正源头是家庭,是每个市民,而不是桶站。“我们现在一提垃圾分类,就是去看桶站,还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在桶站上。可是,如果居民没有意愿,在家就没好好分,桶站做得再漂亮,效果也不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