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县各个镇的面积(商水县及周边现当代名镇)

商水县及周边现当代名镇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平店村四组,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2001年自营B股交易量一度占全国近半;服务于多家中央企业,承揽过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PO、中海油债券经纪。现担任某投资公司总经理,经营几十亿资产,投资于股票、股权、期货、债权等领域。

资料来源:

《商水县志》、《项城县志》、《淮阳县志》、《西华县志》、《陈州府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春秋》、《史记》、《三国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胡天生《读懂汝颍古河道—汝颍乱名八百年解读》、程必定吴春梅《淮河文化纵论—"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二十、《续修四库全书》第915册、《商水党史》、《周口党史》。

(1) 水寨

项城市水寨办事处,最早称傅八口,明末称夹河集,清代称水寨集,民国设水寨镇。水寨镇原属淮阳县辖区,1938年,淮阳县城城关镇沦于日军,民国县政府暂时南迁水寨镇,1945年淮阳县政府迁回城关镇。1953年底,为了航运方便,水寨镇从淮阳县划给项城县,项城县城由老城(殄寇镇/秣陵镇)迁至水寨镇至今。

元明时期,在一条河流(发源于商水苑寨,流经南顿镇李楼东、李洼村南、袁桥村北、傅营村南)注入颍河处,有个村庄叫傅营,该村村民傅老八(家族同辈年龄排名第八),以摆渡小船运送旅客往返颍河两岸为生,久而久之,该渡口/埠口就名曰傅八口,该河流就名曰傅八沟。傅八沟不好听,谐音改为富霸沟或驸马沟,另外又传言,傅八沟附近的邝花园出了一个驸马,所以,现名就叫驸马沟了。

商水县各个镇的面积(商水县及周边现当代名镇)(1)

商水县各个镇的面积(商水县及周边现当代名镇)(2)

傅八口因摆渡埠口而逐渐繁荣起来,发展成了一个小集。再后来店铺增多,并且往南发展,明崇祯年间成为大集市,起名夹河集。夹河集顾名思义,一个集市被两条河流夹在其中,北面河流就是驸马沟(傅八沟)、南面河流是海河/枯河(今西大街-海河路)。 清咸丰年间,夹河集修了寨墙,因为三面环水,易名为水寨。

水寨镇因地处驸马沟、海河、颍河三条河流交汇而繁荣,民国抗战时期为了支援华东战场,水寨镇成了交通要道和重要的水陆码头。当时水寨镇和周口镇、槐店镇号称豫东三大名镇。现在的沙河大堤是当时的官道,烧柴汽车在公路上日夜轰鸣。洪宪皇帝袁世凯的行宫目前是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1953年到1992年,水寨镇一直是项城县城所在地;1992年项城撤县设市,水寨镇成为项城市区。2006年项城市设立六个城区办事处(花园、水寨、东方、莲花、光武、千佛阁),水寨办事处是其一。 花园办事处北起宁洛高速公路入口,南至莲花大道,西起潘庄、后李洼边界,东至沙颍河,辖邝花园村、李洼村、后高营村(刘营)、尚关村、潘庄村、张寨村、从营村、赵营村、武庄村,办事处驻迎宾大道旁; 水寨办事处北起莲花大道,南沿迎宾大道顺环城路(平安大道)向东至水新路(水寨新桥公路,市区叫通济大道),沿水新路向北至沙颍河,辖孔营、任营2个行政村及南关、东关、西关、鼓楼、沙河、沙南、北关、小新庄、南郊、西郊、东郊11个居委会,办事处驻原水寨镇政府;

商水县各个镇的面积(商水县及周边现当代名镇)(3)

千佛阁办事处东起水新路,西至刘祖师庙、刘菜园、狮子李营行政村边界,北起环城东路,南至大庙行政村边界,办事处驻原城郊乡政府新址。水寨办事处目前仍是项城市的商业、金融、教育中心。

(2) 蒋桥

商水县各个镇的面积(商水县及周边现当代名镇)(4)

蒋桥,是颍河支流汾泉河上一座普通的桥梁的名字,因清朝一当地(桥东蒋寨村)蒋姓家族出资修建而得名。蒋桥横跨汾河,长不足百米,当然现在的桥并非当年的老桥,而是2010年新修的,老桥早已坍塌(其中有3年不能通车)。桥的东边属于周口市项城县范集乡,桥的西边则属于周口市商水县胡吉乡,文印厂家重点集中在桥西胡吉乡境内,这里是胡吉乡南岭、中岭、北岭3个行政村的地盘。而再往西南方向走上1公里,就到了驻马店市上蔡县境内。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在国内文印业竟有着显赫的地位。

"文革"时,由于"割资本主义尾巴",附近的农民白天不敢到大街上公开买卖自家生产的棉布、粮食、蔬菜、鸡蛋等农副产品,而是在夜间自发地集中到蒋桥这个"三不管"地带,半夜里出摊,天明收摊。时间一长,蒋桥就形成了一个集市,是周边闻名的"鬼集"。1970年代末期,这里开始出现假公文、假烟交易。1980年代末期,蒋桥的知名度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了。

蒋桥之所以有名,不在于它连接两市三县的特殊地理位置,也不在于它拥有一个热闹的自由贸易市场,它的真正兴盛而驰名遐迩始于1990年来这里淘金的温州人,他们带来了较为先进印刷技术的同时,也开始了他们认为并不是暴利却也细水长流的假证印刷的生意。

1990年代中期,沿海(温州)先进的印刷设备进入这里,在方圆数公里之内形成了相当繁荣的印刷市场,有130多个文印厂家集中在这里,形成了以彩色印刷、塑料制品为主,集产、供、销一体化的蒋桥工贸区,蒋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原温州村",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在中原有位置的"文印之乡";同时也是出了名的"办假证"的地方。

而如今,我们不得不换个眼光来看蒋桥了。就像温州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样,蒋桥在经历过阵痛之后,化蛹为蝶,来了个华丽转身。回头看,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温州市让那些不符合主流的事情和现象存在和发展,而非压制和取缔,当地政府及官员为此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直到1990年代初,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温州模式也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温州产品几乎等同于劣质假冒货的代名词。后来还是政府积极加强市场调控,规范市场行为,才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目前,蒋桥工贸区涉及文印、标牌制作、服装加工、箱包加工、物流快递、餐饮服务、工艺品及小商品批发等10多个行业,年创产值近10亿元,产业经纪人近万人,辐射带动周边3个县10多个乡近6万人就业。

(3) 逍遥镇

逍遥镇位于西华县城西南25公里,沙河与颍河之间。居民原由鄢陵县陶城迁来,初名小陶。后建窑烧砖,又称小窑。汉为㴔(㶏)强县治(也有说法在临颍县固厢乡)。东汉建安年间,"小窑"改名叫合流口(沙河前身大溵水和颍水并流)。到了唐宋时代合流口改名为合流镇,在宋代,合流镇已经相当繁华,政府因而特别在此设立了清水县,管辖今西华县全境和今上蔡、郾城、商水县的部分乡镇。宋代在此任职的王知县有感而发,曾写诗赞叹道:"百业俱兴数小窑,官顺民安世称道。天时地利随人意,任职四载乐逍遥。""逍遥"名字由此而来,况且与该地最早的名称"小窑"谐音,到了1468年,索性更名为逍遥镇。

明清之际,逍遥镇成为连接沙河上下游的重要商埠,与漯河、周口、界首并称沙河四大码头。

追溯沙河和颍河的流踪,可以发现,两条河除了在周口川汇区交汇以外,两条河道最近的距离,就在逍遥镇。在这里,两条河道只有700米的距离,逍遥镇躺在两河中间,像一个优雅的女子,将两脚伸在两条河的河水里,看两河的千帆竞过。 在河南的古代交通历史上,沙河(包括前身大溵水)和颍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大佬"角色,它像一条奔腾的动脉,沟通了河南各地乃至河南与外省的经济往来。在沙河与颍河流域,扼守两条河道的重镇,也只有周家口镇可与逍遥镇媲美。明清之际的周家口镇,船桅如林,商旅奔驰,昼如南京浦口,夜如湖北汉口。但逍遥镇并不示弱,在清末民初,逍遥镇的繁华甚至还在其上。当时的沙河(诸葛村至南仓村段),夜晚停泊的船只比比皆是,码头一个连着一个。而且这些码头都是专业的码头,有专门装卸煤炭的、有专门装卸食盐的、有专门装卸石料的、有专门装卸杂货的、有专门装卸粮食的。

物流的繁荣带动商业繁盛,逍遥镇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时成为周边的经济中心。进而引发城建的扩张,镇上开始兴建土木,大量庙宇拔地而起,开建了5座寨门、两座水门,以保护居民和商户的安全。逍遥镇有很多老店铺和庙宇,像聚仙楼、魁星阁、文昌庙等,但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1980年代以来的多次改造,已荡然无存。不过,古建筑还存有一家"龙义和"药店,是清末开的老店铺,它是目前逍遥镇作为古镇的唯一见证。"龙义和"为山西人魏喜牛创办,他十一二岁来到逍遥镇一家药铺当学徒,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字号。魏喜牛乐善好施,方圆四五十里,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号。1990年,90岁的魏喜牛去世,其孙子魏继周接下他的产业,继续经营中药,并且开始涉足胡辣汤调料生产。作为逍遥镇历史的唯一见证,目前,"龙义和"已经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商水县各个镇的面积(商水县及周边现当代名镇)(5)

虽然逍遥镇的古建筑荡然无存,但还有一种饮食(胡辣汤),让人想起数百年前发生在逍遥镇的故事。逍遥胡辣汤在拥有"中华名小吃""河南十大名吃""河南老字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连串称号后,还搬上了荧幕,并通过了首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评定,这意味着逍遥胡辣汤将达到国际互认的核心目标。传统的胡辣汤是"熬"出来的,面对食品产业"速食化"的趋势,胡辣汤界也研制出了"冲"着喝的"方便胡辣汤"。

(4) 邓城叶家

商水县各个镇的面积(商水县及周边现当代名镇)(6)

邓城在商水县城西北18公里,沙颍河南岸。三国时魏将邓艾曾在此屯田筑城,故名。在邓城,有一座气宇轩昂的仿故宫样式建筑---叶氏庄园。叶氏先祖叶绍颐,明末移民时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当时沙河航运发达,行旅商贾多在邓城码头留宿中转,叶绍颐便在码头开小饭店维持生计。某晚,一陕西珠宝商宿于此店,次日晨仓促开船西去,遗忘一包裹于店内。叶绍颐发现后遂把包裹放置起来,以待客商来取。第二年该珠宝商又宿于此店,叶绍颐将包裹取出归还珠宝商。珠宝商异常惊讶地说:"此包裹遗失何处,我已忘怀,不想遗失在你店,真是天大的幸运。"珠宝商深为叶绍颐忠厚诚实感动,遂与叶结为异性兄弟。后屡赠巨款为叶氏置田,并资助其他经营,加之叶绍颐勤劳持家,遂成当地巨富。叶宅始建于明末,后规模扩大,至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清代州县官下乡巡视,多在叶宅招待、休息。陈星聚,道光初年中举,历任福建顺昌、建安、闽县、仙游等县知县,1878年升任台北知府。法军在谅山失败后,调头向台湾进军,攻下基隆,陈星聚保卫台北,虽然保住了,但因积劳成疾而死,归葬故里临颖陈村。陈星聚的女儿在台北成人后嫁给邓城叶海荣。

1922年,河南省陆军测绘学校师生曾在邓城完成了第一张河南省地图的测绘。1927年,北伐军独立15师贺龙在邓城渡河,突破了奉军布置的漯河-周口沙河防线。 1930年,梁漱溟创导"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指导委员会",邓城乡长张子石在邓城推动乡村建设运动,在叶宅创办了"商水县清平乡平民学校",划叶氏祖茔地三十亩的地租为办学基金,聘这座宅的两位青年叶长仁、张淑贵为义务教员。1942年,这里成了"河南省七区联中"、"河南七区联师"的校址,为豫东十几个县市及黄泛区等地的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当年的校长李典建国后担任周口市副市长。1943年,国民政府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合肥人)视察途中经邓城,并召集全体师生讲话。 1986年,河南省委第二书记何竹康在邓城为修缮叶宅批过款。商水历任县委书记都到这里来过,同时,有许多全县性的重大会议也在这里召开。

(5) 巴村

商水县各个镇的面积(商水县及周边现当代名镇)(7)

秦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清江(今汾河)畔某地(今巴村村)因距阳城(今扶苏寺村)整十里,在此设"清江亭"。商贩惯于亭边摆摊设点,久之,邻村百姓习言"去长亭赶集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今巴村东4.5公里后陈庄人)在起义前就在长亭附近做长工!汉世祖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的满世界跑时,路过此地时感冒了,在集上连喝三碗麻香四溢的盆面条,感冒瞬间好了!从此,尤其在冬天,清晨赶集时喝盆面条就牛肉的习俗便盛行开来!

南北朝时期,集上居民逐渐多了起来,此时的汾河水中有许多白色莲花盛开,因此集上村子得名"白莲村"。宋代始建镇,为"白莲镇"。 清初,废白莲镇,因镇上唯一的南北街特别长,遂改称"八里长村"。

清中期,为方便汾河两岸贸易往来,建五孔石拱桥。桥长35米、宽5米,中间孔略大,两边孔略小,孔上方有测水青石龙头雕饰,桥身为红石结构,桥两侧护栏为青石板,栏柱有圆头、平头、方头,形状各异,桥两头有浑圆威武并泛着青光的石狮子坐镇。1947年,汾河石拱桥北侧因内战受创、炸毁一孔,解放后用木桩修复,变为红石与原木结合的特殊桥梁,直到1983年因扩河而拆除! 1984年,在红石古桥基础之上,建巴村汾河大桥,长80米、宽8米,2018年4月巴村汾河大桥也被拆除重建。

清末,匪患猖獗,民不聊生,村内居民利用汾河及村内海子(满族人称坑塘为海子,从清朝沿用至今)的天然地理优势,挖土筑寨,防匪保平安!寨墙为夯土结构,设四门(南门在今巴村一中大门南,北门在今汾河桥南侧,东门在今粮管所小区西,西门在今巴村一中西操场北边已荒废的西寨海子上),寨墙四角设有炮楼。至此,因八里长村"八"与"巴"同音,村名早已演化为"巴村",故村寨得名"巴村寨"!

大邵村,巴村东1.8公里,1369年邵惠铭建村。党寨村,巴村南1.5公里,元末党九功迁于此(时称"疆冢寨村"),因党姓筑寨,改为"党寨",为豫东一带党姓的始迁地,巴村镇的党姓很多,是中原地区党姓最多的一个乡镇!娄庄村,巴村东2公里汾河北岸,与大邵村隔汾河相望,明初娄公建村,后有回族居民迁入;娄庄自古不建楼,已形成一种习俗,清一色的大平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道不多见的"奇观"! 四里村,巴村西北2公里,明代司姓、李姓建村,以犁占地,称"司李家",后因外迁姓氏太多,又与八里长村相距整四里,而逐渐演变为谐音"四里"。 上城村,巴村 西4公里,是除镇政府所在地"巴南、巴北"以外,唯一不是以姓氏建村的村庄,因建于河流分叉口之上,故得名"上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