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养殖塘角鱼技术(盐碱地池塘斑点叉尾)
盐碱地池塘斑点叉尾(鱼回)健康养殖技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密度养殖塘角鱼技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密度养殖塘角鱼技术
盐碱地池塘斑点叉尾(鱼回)健康养殖技术
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华东氯化物型盐碱水工程化养殖模式构建与示范应用(2020YFD0900400)]
_厉成新
苏北沿海滩涂养殖区,是我国重要的盐碱地水产养殖区之一,水产养殖面积接近 13 万hm 2 。该地区水质碱度及盐度常年偏高,生产出的水产品味道更加鲜美,肌肉更加紧密,且更耐运输。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淡水养殖品种不断转型,斑点叉尾 (以下简称 )的养殖量在该地区也在逐年增加。伴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单产的逐步提升, 养殖的病害也越来越严重,抗生素和消毒剂的使用量也逐步攀升,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对鱼类品质有很大的影响,也增加了养殖尾水的治理难度。现从饲料营养、水质调控、疾病防控和越冬管理 4 个方面,对 养殖技术进行探讨。
1 饲料营养
1.1 蛋白
为偏肉食性鱼类。在实际生产中,饲料动物蛋白(优质鱼粉,日本级)占比为 7%以上,每 667 m 21 000~1 500 kg,饲料蛋白含量设计为 30%~35%;初春和晚秋时节,饲料蛋白含量为 30%~32%;生长旺季饲料蛋白含量为 33%~35%;8 月份高温期,饲料蛋白含量可适当调低,避免浪费。
1.2 脂肪
肌肉中富含肌间脂肪,对饲料中的脂肪含量有一定需求。在实际生产中, 饲料脂肪含量需求设计为 6%~8%,脂肪含量低,不利于 生长和保膘,脂肪含量高,易诱发 疾病。初春季节,脂肪含量为6%~7%,生长旺季为 7%~8%。
1.3 维生素
维生素对 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缺乏某种或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 A、D、E、K 和 B 族等),会出现相应的疾病表象。在养殖生产中, 也经常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的症状(体表出血,体色乌黑等),并引起病害,造成损失。考虑到饲料在生产过程中热力因素的破坏作用,尤其是膨化饲料加工时温度更高(110~130 ℃),所以可在维生素原设计添加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添加量的 20%~30%,以确保维生素的足量供应。
2 水质调控
2.1 溶解氧
溶解氧含量低,会导致鱼类血液里的血氧水平得不到正常供应,造成其体质下降,产生应激反应,直接导致鱼类消化吸收饲料的效率下降,致使饵料系数上升,成本增加。此外,溶解氧含量过低,更易导致“倒藻”现象的发生,从而加重水体缺氧,甚至出现鱼浮头泛塘,损失巨大。因此,在 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勤调水,勤开增氧机,确保夜间 ρ(溶解氧)>3 mg/L。
2.2 酸碱度
苏北地区盐碱地池塘水质的 pH 值高于内陆地区,常年数值在 8.2~9.3,不利于池塘养殖生产。pH值>8.6, 卵黄苗下塘时,在水面分散游动,不能迅速潜入水中,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成活率下降。应在苗种下塘前,大量使用 EM 菌和有机酸(按照产品标签上的推荐量使用),稳定水质,中和碱度,减轻应激反应。
2.3 藻相
2.3.1 藻类丰度
藻类丰度的标准,以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35 cm 为宜。丰度小,藻类数量少,生产氧气的能力不够,易造成池水长期处于亚缺氧状态。冬季水体肥度不够,小三毛金藻(盐碱水域特有)会大量繁殖,其分泌的毒素,导致鱼类中毒,造成大量死亡。越冬后,水体肥度不够,小瓜虫会大量繁殖,亦能造成 (无磷鱼特性)鱼种的大量死亡。丰度大,藻类数量过多,水很肥,虽然白天产生的氧气很多,但夜间耗氧也会随之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夜间缺氧的风险,更增加了“倒藻”的风险,同时也会使 pH 值迅速上升,直接影响鱼类生存。
2.3.2 藻类品种
以绿藻、硅藻等小型藻类为优势藻,而且品种越丰富越好,藻相稳定。一般情况下,盐碱水池塘均以小型藻类为主,但也经常出现蓝藻、裸藻、甲藻等大型藻类,调控不到位,会形成优势藻类,进而引起水华,出现“倒藻”缺氧、藻毒素中毒和鱼肉有异味等现象。
2.3.3 有机质
在无风或者微风的天气,池水表面或下风处,常常漂浮着大量油膜和死亡藻类,是由池塘里的大量残饵、粪便、鱼类和浮游动植物尸体等,被微生物阶段性分解形成,为微生物分解不彻底的产物。这类物质的出现,说明池中有机质含量已经很多,时刻在消耗着水中的溶解氧,与鱼类争夺氧气;其又是各种微生物生长的良好营养基,可以促进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尤其是一些致病菌,能很快繁殖,达到致病感染浓度,导致鱼类发病。
大量油膜的出现,可以阻隔池水和空气的界面,影响气体(氧气)交换,当油膜达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以阻断风浪,减小风浪增氧作用。应及时处理水里的有机质,尽量降低其危害蔓延速度,采用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进行快速分解去除。
3 疾病防控
近几年, 的病害持续高发,给养殖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抗生素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甚至 苗种期就开始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后续抗药性不断增强,长此下去将会无药可用。2021 年 7—10 月份,许多池塘的 反复暴发出血病 4~5 次,同时伴有明显的“套肠”症状。表明依靠抗生素防病治病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集约化养殖模式,更不符合绿色健康养殖的要求。
目前,使用的 饲料,虽然能够满足 快速生长的需求(商品需求),但这种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也会给 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产生通常所说的“代谢障碍”,可直观看到的是脂肪肝、花肝、绿肝、肝脏变脆易碎、肠道变薄易断、血液黏稠量少等表象;看不到的是消化液中消化酶供应不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降低、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等。其次,大量投喂带来大量高能量的残饵、粪便滞留水中,滋生大量细菌,致使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氢等指标值大幅攀升,严重败坏水质。
3.1 保健品
保肝产品主要有 2 大类:一是富含胆汁酸成分的产品,能够弥补肝脏分泌胆汁的不足,减轻肝脏消化吸收的负担,这类产品要定期使用,每月 1 次,每次 5~7 d;二是以复配中草药为主要成分的产品,能够对损坏的肝脏细胞进行修复再生,这类产品要在鱼体解剖后,确定肝脏出现异色变脆或损坏时用,每次使用 7~10 d。这 2 类产品交替使用。
保护肠道的产品,主要是富含有益菌、葡聚糖、寡糖、酵母硒和维生素等微量元素的一类物质。这类产品能够促进肠道绒毛膜生长,增加消化吸收表面积,提升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使肠壁增厚,肠道韧性增强,进而阻止有害物质透过肠壁进入血液,引发疾病;平衡肠道菌群,抑制有害菌生长,减少肠道疾病。多糖类物质还可以辅助提升鱼体免疫力。这类产品也要定期使用,每月 1 次,每次 5~7 d,与保肝产品一同添加。
3.2 提升免疫力
苏北盐碱池塘 的病害 1 年中有 2 个高发期:一是越冬后 3—4 月份, 经过漫长冬季少食或停食的煎熬,体质已经很虚弱,极易暴发疾病,几乎无药可治;二是 7—9 月份,水温高,生长速度快,体质容易变差,同时致病菌也迅速繁殖,容易感染鱼类。针对这 2 个疾病高发期,可以添加多糖类产品,阶段性地提高鱼类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抵抗病害的目的。这类产品要连续添加使用 15~25 d,且最好在疾病高发期到来之前使用,效果最佳。
3.3 消毒改底
3.3.1 消毒
通常的水体消毒,可以抑制水体中上层的细菌(有些碘制剂可以下沉),在池水较深的情况下,对下层水作用不理想。常用的消毒剂有二氧化氯、碘制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按照产品标签推荐量使用)等,7—9 月高温期,每 20~25 d 使用 1 次,其余月份每月 1 次(低温期也要使用)。
3.3.2 改底
底改产品均为颗粒状物质,可沉入池底,对下层水和底泥进行氧化分解处理,是控制水体有害菌浓度的重要补充措施。底改产品分为氧化型底改和生物型底改 2 大类,应联合使用。先用氧化型底改产品,杀灭池塘底部的有害菌,降低其菌群密度,隔 2~3 d 后,再使用生物型底改产品,补充底部的有益菌菌群,占据底部生态位,进一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可 15~20 d 使用 1 次,高温期 15 d 左右使用1 次,低温期,可每月使用 1 次氧化型底改产品。
3.3.3 有益菌
使用有益菌可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促进水中有益菌群的生长,并形成优势菌群,稳定水质。常用的有益菌有 EM 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等,其中 EM 菌和光合细菌是最常用并可以大量使用的菌。实践证明,有益菌对稳定水体酸碱度(pH值)、促进有益藻类生长、减缓鱼类应激反应、控制藻类丰度等诸多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7~10 d 使用1 次为佳。
4 越冬管理
4.1 越冬前期
水温在 15 ℃左右时,在饲料中添加保肝、护肠、维生素等药物,调理 的体质,防止 带病越冬。同时,准备越冬的塘口要换 1 次水,消除富集的残饵、粪便、有机质等,预防春季大量有机质滋生低温致病菌,换水量占塘水量的 30%,换水后消毒、改底 1 次。
4.2 越冬期
投喂的饲料蛋白含量为 30%~32%,脂肪为6%~7%,动物蛋白要含有优质的鱼粉(3%~5%),维生素等微量元素要适当多添加,预防 饲料在漫长冬季维生素的不断氧化流失;越冬期 摄食量少,要保证营养供给。储存的饲料<60 d 为宜,防止维生素的流失和脂肪的氧化酸败引发疾病。越冬期间(水温<10 ℃),根据天气情况,每隔 2~3 d 投喂 1 次,选择晴天中午投喂,天气不好不投喂,投饵率以0.01%~0.02%为宜。极寒天气及时破冰透气,防止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对 产生不利影响。越冬期要坚持每月消毒、改底 1 次,尤其是养殖密度高、存塘量大的塘口。
4.3 越冬后期
3—4 月底,水温 15~20 ℃,经过几个月的越冬期消耗, 整体已处于体质最弱的状态。首先,20 d 左右消毒、底改 1 次,尽可能降低低温致病菌(柱状黄杆菌等)的菌群数量,减少感染概率,控制投喂量;其次,每 667 m 2 750 kg 的塘口,要经常开启增氧机,促进水体上下层溶解氧均衡分布,加强底部有机质上浮进行分解(缓解夜间耗氧量),防止 (属底层鱼类)处于亚缺氧状态;再次,由于 体质差,应尽量避免拉网换水等生产操作,减少应激性刺激诱发 感染疾病,避免早春暴发性疾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