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高考试卷答案(1977年普通高考的一些基本情况)

1977年普通高考的一些基本情况、试题

第一、1977年普通高考的一些基本情况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恢复高考。由于“文革”期间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中小学教育有名无实,各省教育水平差别很大,且准备时间有限,此次高考遂实行各省自主命题。

当时文理科都要考政治、语文、数学三科(各100分),文科另考史地(即历史、地理,满分100分)理科另考理化(即物理、化学,满分100分);英语作为参考,不计入总分。

1977年,报名考生人数573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 .7 % 。

以北京来说,四科总分及格,达到240分的有32127人,占考生总数的20%。北京当年最低录取线260分,共有9555名考生被大学录取。

其他地方,如清华大学在黑龙江录取7名新生,人均总分317分,在广西录取14人,人均总分超过300分。北京大学在福建录取26人,最低290分,最高340分。大体而言,参加1977年高考,若总分能上300,就有希望上清华、北大。

第二、参加1977年高考考生的文化课知识水平如何在此不好评说,这个可以看看当年的考试大纲、采用百分制的高考试题中了解。

就拿菏泽市来说,1977年高考报名者中既有“文革”期间的历届高中毕业生,也有部分“文革”前的“老三届”毕业生。菏泽市档案馆中的资料显示,当年的报考人数是80686人,其中报考大专(含本科)的为26761人,报考中专的为53925人。在学业荒废了十多年之后,他们都渴望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年的高考阅卷工作是分地区进行的,在高考之后,地区招生委员会从全区抽调了409名教师进行集中阅卷。由于基础差,复习时间短,考生的文化课尤其是数学和理化成绩普遍较差。记者从一份当年的考生成绩统计表中看出,高考数学成绩在80分以上的全地区只有2人,而人数最集中的分数段为20-30分,有1万多人,0-10分的有3000多人,有的考场甚至全场数学试卷全是0分。

第三、1977年一些省市的普通高考试卷

1977年北京、河南、江苏、辽宁高考语文试卷

1977高考试卷答案(1977年普通高考的一些基本情况)(1)

1977高考试卷答案(1977年普通高考的一些基本情况)(2)

1977高考试卷答案(1977年普通高考的一些基本情况)(3)

1977高考试卷答案(1977年普通高考的一些基本情况)(4)

1977高考试卷答案(1977年普通高考的一些基本情况)(5)

197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理科

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文科

一、作文:(本题满分为80分)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二、答题:(本题满分为20分,每一小题10分)

1.在下面两段文字里,“中国的脊梁”是什么意思?“这一类的人们”和“一部分人”在当时各指的是什么人?鲁迅在文中批判了什么谬论,是怎样批判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一九三四年九月)

2.把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参考题](上面的题目全部做完,并认真检查后,可以做下面的参考题。参考题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参考题的成绩不计入总分,不作为录取不录取的根据,只作为录取之后能否跳级的参考)

把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文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河南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语文课试题

(答题时,只抄大小题号,不抄题。草纸随卷交)

语文知识部分

一、必作题(30分)

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8分,每小题2分)

1.鞠躬尽瘁

2,哗众取完

3.杜撰

4.忆往昔峥峤岁月稠

(二)问答题(7分,两题任做作一题)

1.为什么说文艺为什么人的同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间题?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的含义什么?体现了鲁迅的什么精神?

(三)从下列两段文言文中任选一题,译为现代汉语,(15分,按原文顺序逐字翻译,不能概括意译。)

1.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节录自《捕蛇省说》)

2.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录自《愚公移山》)

197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

1.解释成语中加点的字:

(1)束手无策 (2)万马齐喑 (3)因势利导 (4)言不由衷 (5)防微杜渐

2.改正错别字:

我们要象焦裕禄那样,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鞠恭尽粹,死而后己。

3.改正病句:

(1)通过揭批林彪、“四人帮”鼓吹“读书无用”的罪行,同学们都端正了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2)这个地区解放以来的伟大变化,对于我们是非常了解的。

二、学习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出中心思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不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

三、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苦战

附加题(可做可不做,分数另外计算)

将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97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辽宁省)

 第一部分(40分)

一、给下面这句话注音,要标调(3分)

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温暖。

二、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属于什么词类(2分)

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心最红

2.指出下面复杂词组中的每个词组属于哪种类型(4分)

恢复和发扬毛主席树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3.分析句子成分(4分)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我要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

4.分析多层复句的层次关系(3分)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三、什么叫拟人的修辞方法?举出一例(4分)

四、写出毛主席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中心思想(6分)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将下面两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标清题号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7分)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7分)

参考题

将下面这段文言文断句加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在试题上断句加标点,译文写在卷子上):

高 祖 击 布 时 为 流 矢 所 中 行 道 病 病 甚 吕 后 问 陛 下 百岁 后 肖 相 国 即 死 令 谁 代 之 上 曰 曹 参 可 问 其 次 上 曰 王陵 可 然 陵 少 陈 平 可 以 助 之 陈 平 智 有 余 然 难 以 独 任 周勃 重 厚 少 文 然 安 刘 氏 者 必 勃 也 可 令 为 太 尉 吕 后 复 问其 次 上 曰 此 后 亦 非 而 所 知 也

第二部分 作文(60分)

文题:一、在沸腾的日子里二、谈青年时代(二题任选其一)

1977高考试卷答案(1977年普通高考的一些基本情况)(6)

1977高考试卷答案(1977年普通高考的一些基本情况)(7)

1977高考试卷答案(1977年普通高考的一些基本情况)(8)

1977高考试卷答案(1977年普通高考的一些基本情况)(9)

希望写评论的人,要能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能客观辩证地看待事物,分析判断事物时,要能公平公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