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宴有什么忌讳(喜宴为何会变成)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最喜欢看到旁人结婚,不管关系熟不熟络,家长肯定要去随个分子沾沾喜气,我们小孩儿就可以上桌吃喜宴。餐桌上大人都在谈天说地,小孩儿胡吃海喝,才不管他们讨论什么话题,这可是不可多得的美食节日。
如果足够幸运的话,还能拿到一些零散的红包,数额不大,但也能讨个好彩头。可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快乐的日子全都一去不复返了,从前人不到礼到,现在人不到礼也到不了,好好的喜宴却变成了“冷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喜宴逐渐开始冷场
每年冬至节气前后,是农村地区最热闹的时候,各家各户忙着置办年货,迎接孩子回家;有情人也会就近挑选良辰吉日完成婚礼,一家接着一家好不热闹。
为什么农村普遍喜欢在冬季举办婚礼呢?因为这是农村最闲暇的季节,稻子收了,麦子晒了,有大把的时间操办婚事。
正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但凡是某家某户结婚,大家都愿意去帮忙助兴。一个村子往往就那么大,这也是难得的齐聚时光,都来沾沾喜气嘛,随份子都是后来发展起来的。
最开始大家无私帮忙主家筹办婚礼,而主家肯定不能饿着邻里乡亲,架起大锅留大家吃个喜宴,饭桌上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过去农村虽然物质生活相对贫乏,但在结婚上可从来都不会马虎,“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这就是农村人对结婚的心理概括。
甭管钱多钱少,得讲究个面面俱到,所以风俗习惯自然而然就多了起来;虽然有些风俗被现代人批评为封建迷信,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无非是希望新人可以幸福美满恩爱一生。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农村喜宴出现了些许变化,喜宴的菜肴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豪华,可是参加喜宴的人却越来越少。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外出闯荡,一些中年人为了养家糊口也被迫出去务工,留在村里面的都是一些老人家和孩子,想热闹起来还真不容易。
不过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就算人在外地来不了,听到有朋友或乡里乡亲结婚,随个分子肯定是少不了的。人虽然没到,但份子到了感情也就到了,主家回个电话去问候一下,天涯若比邻嘛!
不过现在时代似乎又变了,听到农村有乡里乡亲结婚,不但人到不了,礼也不愿意送过来,好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何大家不愿意赴宴了?
送礼有送礼的说法,不送礼也有不送礼的难处。往年主家在宴请宾客时,都会做好相关预算,因为能使用的钱并不多,所以每处花销都得精打细算,提前统计好参加人数,并根据人数决定喜宴的最终规模。
而且咱们上文也说过,那时候办喜宴真没想过给份子钱,大家也没有那么多闲钱,能来帮忙这是很大的情分,再给份子钱主家怎么好意思去收呢?
可是现在农村地区的喜宴早已变味了,不管是婚丧嫁娶、孩子升学,还是满月酒都是他们搞宴会的借口,还会乘机收不少份子钱。
为何好端端的宴会变成这副模样呢?说白了,现在大家物质生活丰富了,攀比心理也越来越浓厚;谁家外出工作挣大钱了,谁家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了,这不得跟邻里乡亲炫耀一番?
搞个宴会把大家聚在一起,既能够收不少份子钱,还能满足那点儿虚荣心,何乐而不为呢?
有时候大家把份子钱看的太重,导致双方本该和谐的感情出现裂痕。这就是大多数人不在愿意参加宴会的原因,送少了主家不开心,背地里说你小气;
送多了自己又觉得亏,本来和主家的感情也没好到哪去。送不送都两头受气,干脆装作不知道,人也不去,礼也不送。
现在大多数宴会太讲究排场了,不但举办宴会的主家喜欢攀比,就连参加宴会的客人也喜欢攀比。那些赚到钱的人大肆在朋友面前吹嘘自己的发财之道,各种大金链子身上带,出门就是奔驰宾利,如果混的差一点,都不知道该如何来参加这种宴会。
记得以前大家在宴会上讨论的都是麦子收成,谁家又添了个新娃娃,谁家几月大丰收。虽然这些让人羡慕,但心里终归是希望邻里乡亲能过得更好;
可现在一切都变味了,如果以炫耀为目的举办宴会,随礼是必不可少的,很容易让人产生抵触心理,这种宴会的热闹不属于自己,参加与否又有什么区别呢?
倒不如让自己耳根子清净一些,还能省下不少钱。这可不是说说而已,有时候一个月得参加十几场喜宴,升学宴、结婚宴、满月宴一个接着一个,光份子钱都得支出大几千,这也是为何大家会如此排斥现代宴会,因为它们早已不复往年的模样。
结语
“喜宴”变成“冷宴”,到底是人心越来越冷漠,还是客观因素影响呢?我想大概率是后者。不是大家不愿意凑热闹参加宴会,而是现在的宴会没有丝毫可以参加的价值,何必为此徒生烦恼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