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知分寸做事要知进退(先小人后君子)

中国人习惯于中庸的思维,所谓的中庸,在大部分的理解中,无外乎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情都可以掺杂在一起,这种掺杂的方式,看起来是十分的混乱,但是中国人有时候便是习惯于这种混乱,因为这样的混乱可以容纳圆滑的处事态度。

做人要知分寸做事要知进退(先小人后君子)(1)

中国人深谙圆滑之道,认为圆滑的人才是聪明的人,才能够在人情世故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往往这样的圆滑就会让一个人分不清利益和情感之间的区别,以至于到最后两边都想要顾全,但是两边却都没有办法顾忌完全。

聪明的人,有时候只是小聪明的人,真正的人生智慧,往往就是 “先小人,后君子”,也就是利益和情感能够分得开,在讲究利益的时候,不要过多的谈论感情,这就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在谈论感情的事情,也不要在利益上做太多的纠结。一个人只有能够处置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他的生活中,才能够算得上是大智慧。

做人要知分寸做事要知进退(先小人后君子)(2)

看懂人心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论是有心还是无意,总会和形形色色的人建立起朋友关系,这样的朋友关系,有的是许诺在口头,有的是推杯换盏之间的默契,也有心心相印的知己。

对于朋友绝对不能够态度一致,毕竟有些人就是一些觊觎自己利益的小人,他们总是伪装起人情的样子,却时时在等待能够从你的身上咬下一块肥肉,只有自信强大的人,才能够对一些人薄情对待。在你的生活中,要能够分辨出,什么样的人是为了感情而和你有所交往的,而什么样的人只是为了利益而已,如果你看不懂这样的人心,那么难免在生活中就会有很大的落差。

做人要知分寸做事要知进退(先小人后君子)(3)

西汉初期,有一个叫翟公的大臣,他是汉文帝时的廷尉,深受皇帝的宠爱,官居上品,位列九卿。翟公在长安城的府邸,那是富丽堂皇,并且门前一条宽广的石路,每天都是车水马龙,各色前来巴结送礼的人,将路面给围挤了个水泄不通。后来翟公因为陷入到朝堂的争斗,被政敌所扳倒,失去了皇帝的宠信,被勒令回家面壁思过。

自从失官之后,翟公门前的大路上,只有附近的孩童在用簸箕捕捉鸟雀,这让翟公感叹不已。后来汉文帝思念旧臣,翟公得以重新得到启用,而在复官之后,翟公的门前,又是沸满盈天。翟公自己经历了荣辱得失以后,他写了一个很薄情的人生感悟:“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做人要知分寸做事要知进退(先小人后君子)(4)

看懂利益

天下人,皆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因此很多人的心中,世界上最为亲密厚重的,便是利益两个字。利益固然是非常的让人喜欢,不过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看清楚,利益不过是人生的工具而已,利益的多寡又如同是镜花水月一样,不过就是人生的黄粱一梦。

对利益薄情的人,我们要主动与他们交往,不论他们眼前的贫富,最起码这样的人是十分重视感情,因此和他们建立深厚的交情,我们就能够有一份人生的保障。利益心重的人,在你人生的低谷,是绝对不肯伸以援手。

他们总是会盘算利益的得失,每个人对他们来说不过就是标好价目的商品,一旦他们认为没有了价值,那么就会对朋友弃如敝履。所以对于一些眼中只有利益的人,我们根本不需要跟他过多的谈论感情。

做人要知分寸做事要知进退(先小人后君子)(5)

张居正他从小就有“神童”之称,他做事都是谦和忍让。张居正每个月都会开启府门,对外施舍钱粮,每当施舍的时候,乞丐们都是蜂拥而至,不过绝大多数乞丐都是拿完钱粮就走了,只有一个乞丐,他每次都要拿三份,不论张府人如何的劝说,这个乞丐就是纠缠不休,非要拿走三份。

张府人为了息事宁人,只能每次给这个乞丐三份米,但是这样的事情被张居正知道了,张居正叫来管家,吩咐下次再施舍时,这个乞丐只能够拿一份米,就算是当场撞死在府前,也不能退让。到了再次施粥时,这个乞丐果然不肯罢休,闹得是门前沸沸扬扬,张居正干脆推门出来。

他正色说:“我做善事,是为了大众,并不是为你一个人,而你受我之恩,心无感激,反而乖僻无理,如果今天我对你让步,明日人人都索要三份,那这施舍之事也断不能长久。容你一人,毁世道正气,岂是我施舍的本意!”张居正的一席话,让众人接连叫好,那个乞丐只能拿着一份米粮,灰溜溜的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