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孙膑句子(身残志坚的复饥者)

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生于孙武死后一百多年的战国七雄时期,实际上当时他并不叫孙膑,为了讲故事方便,我们这里还是用孙膑来代表这位孙武的杰出后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赞美孙膑句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赞美孙膑句子(身残志坚的复饥者)

赞美孙膑句子

@老同学给的offer

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生于孙武死后一百多年的战国七雄时期,实际上当时他并不叫孙膑,为了讲故事方便,我们这里还是用孙膑来代表这位孙武的杰出后人。

据《史记》记载,孙膑年轻的时候曾经专门学习过兵法,但是并没有明确记载孙膑的师傅是哪位高人。于是,后来就有另外的版本,传说孙膑的师傅就是中国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高人鬼谷子,但是这种说法在《史记》里无法得到证实。不过,《史记》里明确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的师傅就是鬼谷子。如果苏秦、张仪的师傅就是孙膑的师傅,那么这位鬼谷子的确非常了不起,称得上是跨学科、划时代的学术带头人。

《史记》里虽然没有交代孙膑的师傅,但是明确记载了孙膑有一位名叫庞涓的同学,而且孙膑一生的主要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位庞涓同学展开的。

不论孙膑和庞涓的师傅是不是鬼谷子,有一点可以肯定,孙膑、庞涓学习的兵法和苏秦、张仪学习的纵横术一样,都是非常高端的专业。如果这种高端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出将入相,那么那些苦心孤诣学习高端专业的同学们很有可能最终学成了一门屠龙绝技,不要说荣华富贵,恐怕就连生计都可能成问题。这就是高端专业毕业生的窘境,事实上苏秦、张仪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都曾经穷困潦倒,四处碰壁。好在当时鬼谷子等高人还没有经济意识,因此没有招更多的弟子,否则,各国诸侯王宫门前将会排满了前来求职应聘的兵法专业和纵横专业的高材生,这样,战国的历史很有可能会更加混乱,而后来中国的历史很有可能会完全改写。

孙膑和庞涓很幸运。因为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兵法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只有他们两位。但是,这对于某位同学来说,仍然太多,这位同学就是庞涓。后来庞涓学成毕业以后,顺利地通过了魏惠王的面试当上了魏国的将军,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军队首长,庞涓当时这个职位实际上比今天微软中国的总裁要拉风许多倍。因此庞涓同学的这个职业起点可以说达到了毕业生就业的最高顶点,直到今天这个记录仍然无人能破,未来是否有人创造奇迹我们可以拭目以待。自古至今,青年学子经过某位高人传授之后,马上可以出将入相的案例好像只有在《史记》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过,后来的毕业生的起点逐步向低端倾斜。

庞涓当上了将军,马上就想起自己的同学孙膑,不是因为庞涓同学太念旧,而是因为孙膑同学实在太优秀。庞涓的自知之明超乎想象,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既然老师当年没有搞扩招,而另一位同学孙膑又比自己强,那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控制孙膑,不让孙膑离开自己的视线。

于是,庞涓同学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了孙膑,邀请孙膑前来魏国投奔自己。孙膑同学当时还没有参加工作,属于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的热血青年。当孙膑接到庞涓的信,没有仔细用兵法分析同学的动机,一厢情愿地把这封来信当成了一个通向光明前程的offer(聘书)。孙膑同学不禁非常兴奋。老同学庞涓如今不仅发达了,而且他并没有忘记自己。于是,孙膑就开始憧憬自己在庞同学提携下的未来。在孙同学的想象当中,他将和庞同学一起并肩战斗,成就载入史册的战绩,为魏惠王的霸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

带着梦想,热血青年孙膑上路了。

庞涓在魏国首都大梁见到了孙膑,风尘仆仆、衣着朴素的外表掩盖不了名将的风采和气度,这让庞涓非常痛苦。有一句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孙膑这块金子就在眼前,庞涓能看到,求贤若渴的魏惠王或者其他渴望依靠武力称霸的诸侯迟早也一定能看到。庞涓决定不能再等,于是他顺手抓了一个罪名送给了老同学孙膑作为见面礼,然后就下令大义灭亲,马上行刑。就这样,孙膑同学永远失去了膝盖,脸上被刺上了囚犯的LOGO(标志)。

孙膑同学在此之前并不叫孙膑,由于庞涓同学的嫉妒和狠毒,孙膑同学得到了这个彪炳史册的名字。“膑”是一种刑罚,就是挖掉膝盖骨的意思。

从庞涓同学对孙膑同学实施的暴行来看,庞涓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心理似乎有些变态。如果庞涓仅仅为了防止孙膑有一天会后来居上,他完全可以直接杀掉孙膑,彻底根除后患。以魏国将军的身份要除掉一个布衣草民,庞涓根本不用自己动手,设计一场意外就可以终结孙膑的生命。然而庞涓却偏偏留下了孙膑的性命,他把自己当年的同窗好友、现在潜在的竞争对手变成残疾人。

当庞涓看到那个在课堂上总是先于自己抢答的同学、那个总是得到老师表扬的同学像狗一样在地上爬行的时候,他被罪恶的快感冲击得浑身颤抖,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庞涓更优秀的兵法专业毕业生了。

后来又过了一百多年,史上再次出现了把竞争对手变成残疾人的暴行。那次的主角是两个女人:吕后和戚夫人。汉高祖的原配吕后在刘邦死后开始了对丈夫生前最宠爱的戚夫人的迫害,她掌权后下令把以美貌著称的戚夫人砍掉手脚,戳瞎双眼,刺聋耳朵,强灌哑药之后扔到了厕所里,并且亲自命名为“人彘”。吕后非常得意自己创作的令人发指的杰作,甚至邀请自己的儿子惠帝来参观,惠帝参观“人彘”以后吓得差点神经错乱,日夜啼哭,大叫“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善良懦弱的惠帝为了逃避现实,只好日夜不停地酗酒、淫乱,生怕自己活得长。最后遭受严重心理创伤的汉惠帝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死亡抗议母亲的暴行。

通过比较,两起相隔一百多年灭绝人伦的惨案,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比杀戮更歹毒、更变态的暴行起因都是因为嫉妒。中国人形容般配美满的婚姻的时候总是说“郎才女貌”,可见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当中,男人活着比的是才,女人活着比的是貌。孙膑比庞涓更有才华,戚夫人比吕后更有姿色,当他们的竞争对手庞涓和吕后掌握了绝对的暴力资源以后,他们的下场就是如此的悲惨。

这就是专制历史的毒,令人惊奇的是,太史公司马迁竟然毫不避讳地把开国皇后“非人所为”的暴行如实地记录了下来,而且还顺利通过了审查流传了下来,让后人有机会对人性的恶毒有了更多的反省和思考。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战国时期的男变态庞涓不如一百多年以后的女变态吕后变态。庞涓毕竟给孙膑同学留下了眼睛、耳朵、嘴巴和手,这对于一个真正的兵家来说足够了。庞涓不相信一个残疾人还有翻身的机会,他不相信身残志坚的奇迹,庞涓后来因为自己不彻底的变态付出了代价,最终死在了孙膑的手里。

@睹神与数学

经过几百年的春秋诸侯的兼并和整合,当时的诸侯国已经减少到了七个。七国中的每一个国家都希望通过掌握更强大的武力资源,在保护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地侵占其他国家的利益。总之,当时的诸侯王信奉的人生信条就是:“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孙膑和庞涓这样的高端管理人才就显得非常值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肢体的残疾不再是冋题。

那一年齐国派出的使者来到了大梁。《史记》并没有记载齐国使者出使魏国的目的,但是齐国使者在大梁见到了传奇的天才青年孙膑,齐魏两国的历史和庞涓孙膑的命运在这里出现了拐点。忍辱偷生的孙膑找了一个机会以罪犯的身份见到了齐国使者,然后开始大谈兵法。齐国使者被孙膑的谈吐震惊了,他知道出现在自己面前的这个人不是一个普通的罪犯,而应该是传说中类似司马穰苴和孙武的名将。齐国使者出于本能觉得这样的人才应该为名将的故乡齐国效力,于是,在回国的时候他把孙膑藏到了自己的车里面,偷渡到了齐国。这无疑是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偷渡。

齐国使者偷渡孙膑回国后,立刻对号入座,把孙膑推荐给了当时齐国的将军田忌。非常幸运的是,田忌是一位心胸豁达、爱惜人才的将军,他与孙膑一拍即合,马上给予孙膑很高的待遇,并把孙膑安排在了自己的府上当门客。

后来孙膑策划了一场成功的赛马,不仅为田忌赢了一大笔钱,而且也因此引起了齐威王的注意。孙膑策划的赛马就是著名的《田忌赛马》,曾经入选过中国中学语文课本。

当时齐国的大老板已经不是吕姓齐王,而是田姓的齐威王。王室子弟都喜欢赛马打猎,齐国的王室子弟也像英国王室子弟一样热爱这些运动。田忌经常和其他田姓的王室子弟赛马,不仅赛马而且赌博,赌博的方式非常筒单,先选好参赛的马匹然后下注,赛马获胜的一方赢钱。由于参赛的双方都是王室贵族,因此赌得很大,过程很激烈,结果很刺激。孙膑发现田忌的马匹和对手的马匹实力相当,因此谁也很难稳操胜券,当然这也是实力相当的两方公平博弈的普遍规律,如果有人能逢赌必胜,那世上就没有勤劳工作的人了。可是孙膑偏偏要改变这种听天由命的赌博规律,他对田忌说:“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他劝田忌赌得大一点,并且保证能让田忌赢钱。

孙膑说这话的时候信心满满,神采奕奕,好像赌神附身简直就是一个天才。当时天才赌神的目光仿佛穿越了眼前的齐国将军田忌。被天才的目光穿越了的田忌不得不相信了天才的话。

田忌这次赌得很大,不仅押上了千两黄金,而且还把齐威王也拉了进来,有天才赌神撑腰他要跟齐国的大老板赌一把。

开赛的那天,孙膑向田忌透露了自己的“赛马兵法”:“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孙膑的“赛马兵法”说起来有点像绕口令,两千年以后这段绕口令被篡改了用来形容男女青年找对象,以解释好女难嫁好男的社会现象。

赛马兵法的理论其实非常筒单:差的对好的,好的对中的,中的对差的,以局部的失败换取全局的胜利。通过巧妙而筒单的排列组合,本来实力相当、甚至弱于对手的一方可以在竞争对抗中胜出。这世上能第一个把筒单的道理想清楚的人都不简单,这样的人一定能被记人史册,孙膑就是这样的人。

马赛结束,田忌以二比一获胜,赢了齐威王一千多两黄金。

中国史书上最早有据可查的“赌神”就这样横空出世,没有高科技,没有特异功能,更没有出神人化的技术,靠的只是排列组合。事实上,当时的世界上还根本没有排列组合这个数学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孙膑才是排列组合最早的发明人。孙膑不仅发明了这个概念,而且还用事实证明了知识就是财富,一个筒单的知识运用得当至少值一千两黄金。

齐威王知道田忌的背后一定有能人异士一个平日里作风严谨的将军突然莫明其妙地押上千两黄金跟自己赌博而且顺利获胜,这事非同寻常,怎么看都像一个设计好的局。

齐威王相信田忌想要的绝不是千两黄金,他相信一个员工绝不敢设局骗自己老板的钱除非这个员工认为自己的老板是笨蛋。然而齐威王显然不是笨蛋,因为他是取代姜太公后人登上王位的第一位田姓齐王。

@围魏救赵

果然,田忌赢了千两金子以后就向齐威王推荐了“赛马兵法”的创始人孙膑。作为司马穰苴的后人、立志成为一代霸主的齐威王一听“兵法”两个字就两眼放光,马上忘记了输掉千两黄金的疼痛。忍辱负重活下来的天才兵法毕业生孙膑终于得到被大王面试的机会,并且以自己超凡的见识和谈吐一举征服了齐威王,被齐威王拜为国师。

不是冤家不聚头,在田忌赛马以后的某一年,庞涓效命的魏国讨伐赵国,赵国顶不住魏国的强悍攻势只好向齐国求救。立志当老大的齐威王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出头露脸的机会,于是,他想起了天才青年孙膑,当时的孙膑已经是齐国国师了。他想拜孙膑为将,而在此之前这个位置一直都是孙膑的恩人田忌担任的,可见当年庞涓的担心并不是毫无道理的丧心病狂。孙膑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等到了上位的机会,然而,此时的孙膑并没有欣喜若狂,他非常坚决地推掉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表现出了一代名将的“智”和“仁”,他说。“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根据《史记》记载,由于行动不便,军师孙膑当时的形象是“居辎车中,坐为计谋”。后来《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显然是抄袭了孙膑的这种形象,只是作为一个四肢健全的人,诸葛亮的这种形象包装实在有点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除了耍酷、摆谱以外看不出有什么实用价值。一个过于重视形象包装的人显然更适合当明星而不是兵家,难怪诸葛亮七出祁山惨败而归,搞得蜀国国力衰败,最终亡国。田忌上任后马上提出了率领齐国大军赶到赵国救援的计划,这是最常规的方案,然而却不是天才的方案。这个常规方案立刻遭到了天才兵家孙膑的反对,他提出了一个“围魏救赵”的方案,“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之人不搏檝,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疲)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自己虽然想不出这么天才的方案,但他能判断什么才是好的方案,而且他非常习惯采纳更好的方案,不论这个方案是谁提出来的。作为一个领导者,没有什么比这种习惯更好的素质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田忌堪称大将之才。

在田忌的统率下,齐国大军很快就在魏国边境出现,进攻方向直指魏国首都大梁。跟孙膑设想的一样,魏军果然从赵国首都邯郸的外围仓皇撤退,日夜兼程,回师大梁。

魏军后路被抄,未战军心已乱。为了及时赶回大梁保卫首都,魏军在长时间围攻邯郸不胜之后又不得不拼命行军,全军上下不仅心智大乱,而且体力透支。齐魏两军尚未开战,魏军已是强弩之末,败相已显。与此同时,齐国大军在田忌和孙膑的率领下正在有条不紊、以逸待劳地等待魏军,就像一个贤惠的妻子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饭菜、打扮漂亮等待从远方归来的丈夫。

桂陵,在这个魏军回师大梁的必经之地,齐国大军准备好了一切等待魏军送上门来。

孙膑的祖先孙武在《孙子兵法》里说过,“勿击堂堂之阵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需要,心烦意乱、疲惫焦虑的魏军不得不冒着兵家大忌硬着头皮钻进了桂陵,仿佛一个从来没有用心读书的学生背负着家长的殷切希望走进了考场。

《孙子兵法》上还说过:“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田忌和孙膑领导下的齐军准备好了一切迎接胜利,所以齐军显然是胜兵,这场军事对抗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悬念。

《史记》记载,“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孙膑的“围魏救赵”计划取得完胜,一战成名,后来孙膑首创的这种天才战术不仅被收录进了后来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军事案例著作《三十六计》,而且围魏救赵还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中医理论。

《史记》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在“围魏救赵”的案例当中,魏军的统帅是不是孙膑的老同学庞涓,但是结合上下文,似乎也只有算到庞涓头上才最合逻辑。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孙膑在与老同学庞涓公平较量的第一个回合取得了胜利,这次孙膑公私兼顾地取得了胜利,一代名将此时已经初具规模、长势喜人。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最深刻的时代,也是最混乱的时代,当然并不是每个混乱的时代都深刻。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周期性的混乱好像人类的生理周期一样,虽然偶有紊乱,但是从宏观上来看非常规律,画成曲线图完全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股市变化。

如果一定要解释春秋战国为什么混乱得如此深刻,恐怕只有用多元来解释。多元而又混乱的时代没有强加于人的价值观,一切如同自然界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春秋战国是一个混乱、多元而又深刻的时代,所以盛产英雄和大师,但是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很不安定,生灵涂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孙膑靠着“围魏救赵”的威力维持了十三年的和平,这实在很难得。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十三年以后,庞涓效力的魏国再次挑起事端。这次魏国和上次遭到侵略的赵国一起联手入侵了韩国,当然这里说的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而不是今天朝鲜半岛上的友好邻国。

十三年过去了,齐国仍然是老大,遭到欺负的韩国立刻向齐国求救。此时的齐国的国王是齐宣王,老板虽然换了,但是责任不变,齐宣王再次效仿先王毅然挑起了“战国警察”的重担,派兵支援韩国。这次军事行动的领导仍然是田忌和孙膑这对黄金搭档,田忌和孙膑这次用的招仍然是同上,不过这次叫“围魏救韩”。至于为什么不是“围赵救韩”,据扶栏客推测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擒贼先擒王,魏国显然是主谋,赵国是帮凶,先打主谋,其次才是其帮凶,能收到敲山震虎的效果;其次是公私兼顾,庞涓是魏军的主将,打击魏国就是打击庞涓,孙膑同学就是要造成一种“庞涓不死魏难平”的舆论压力。只要魏王和魏国朝野都潜移默化地接收了这种舆论的引导,再配合强大的军事压力,庞涓迟早都是个死。

十三年之后孙膑的“围魏救赵”战术出现了变种,他知道如果继续照方抓药、因循守旧只能解韩国之围而不能彻底解决自己和老同学庞涓之间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物质生活和医学水平都很不发达,当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明显低于今天的水平。孙膑不想让庞涓死在病榻上,一个兵法专业的高材生、一个享受了多年崇高地位和待遇的将军,最好的结局应该是死在战场上,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师傅的教诲、培养和老同学的感情。

孙膑决定要和老同学庞涓来一个男人之间、同学之间的彻底了断,因此,他放弃了在庞涓领军回师的路上阻击魏军的方案,而选择了一路向西不远不近地引导着老同学踏上黄泉路。赵、魏、韩三国在春秋时期都属于晋国,晋国军队的作风当年以勇武强悍著称。庞涓领导下的魏军不仅继承了这种风格,而且进一步发扬光大,向来以不怕死著称。孙膑当时分析了魏国军队的心理:“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如果你恨一个人,不妨惯着他的毛病,这种理论不仅适用于教育小孩也适用于战争对抗,孙膑提出了惯着庞涓的方案,而且还发明了另一个成语——“因势利导”。

当然“因势利导”惯着庞涓只是一个理念,既不是目的,也不是方法。在孙膑提出的方案当中,在因势利导的背后紧跟着“蹶上将”的目的:他说:“《兵法》,百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趋利者军半至。”孙膑说的《兵法》就是《孙子兵法》。孙膑知道要达到一战必胜的效果,就必须在运动中削弱魏国的军力,这样才能“蹶上将也就是“蹶”老同学庞涓。理念有了,目的明确了,剩下的就是科学的方法。

当年孙膑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的时候,师傅曾经教过两个学生怎样利用数据进行正确决策的方法。这门课程当中就有如何准确判断敌方兵力的办法。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号称”的传统,这在文学上叫夸张。比如《三国演义》上说曹操曾经率领三十多万军队征讨东吴时就号称百万大军,以此来看,中国古代军事家在自己兵力上的“号称”经常是以自己现有兵力乘以一个系数,这个系数通常大于等于2。因此作为一个英明的将军不能根据对手的“号称”来判断对手的真正兵力,这就像聪明的投资者不能仅凭上市公司公布的业绩来判断自己的投资方向一样。

师傅当初教给孙膑和庞涓统计敌方兵力的方法很筒单,那就是:数灶坑。

是人就要吃饭,吃饭就要生火,大股部队野外行军做饭只能露天解决,因此中国自古以来,野战军解决吃饭问题都离不开在地上挖灶坑。日暮黄昏,大军扎下营寨,然后就开始挖坑做饭。一个灶坑一口锅,下面填上木柴,生火做饭,然后填饱若干士兵饥饿的肚子。军队讲究整齐划一,所以军用的饭锅也是统一规格的,一个饭锅煮出来的食物量也就是统一的。我们知道,军队的口粮是根据级别统一分配的,一般情况下不会特别照顾某些饭量超常的士兵,在这种情况下每口饭锅服务的士兵数量也就基本固定。一个灶坑对应一个饭锅,一个饭锅对应若干固定人数的士兵,这就形成了一个逻辑上的数据链。第二天大军开拔,前一天宿营的地方就留下了星罗棋布的灶坑,只要数一下灶坑就基本掌握了敌方的士兵数量。在没有军事卫星和侦察机的年代,数灶坑无疑是最有效、最可靠和成本最低的统计敌人兵力的方法。

孙膑和庞涓的师傅在传授这种科学方法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两个学生会利用这个方法展开生死较量,最后自己的一个学生因为创造性地利用了这个方法,而将另一个犯了教条主义的同学置于死地。

“知识改变命运”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两句话用在孙膑和庞涓的身上血淋淋地生动。

孙膑在师傅传授的数灶坑的统计方法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减灶”大法,具体的办法就是第一天宿营挖十万个灶坑,第二天宿营挖五万个灶坑,第三天宿营挖三万个灶坑,第四天--第四天孙膑下令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把老同学庞涓和魏国士兵的尸体埋了进去。

让我们从第一天说起。在孙膑的身后,魏军在庞涓的率领下一路跟了过来。每到一个齐军前一天宿营的地方,庞涓都会按照师傅的教诲派人统计灶坑,从十万到五万,从五万到三万,庞涓被地上烧得黑乎乎并且逐日减少的灶坑挑逗得欲火焚身、欲罢不能,终于在第三天他彻底丧失了理智。就这样,庞涓按照老同学孙膑设计好的路线做出了判断:“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于是庞涓下令放弃行动缓慢的步兵,自己亲自率领轻锐骑兵连夜赶路,追杀老同学孙膑。

第四天傍晚,庞涓率领的魏军追击了一昼夜追到了马陵。这里的地势非常险要,简单地说就是两边分布着山梁和丘陵,中间一条狭窄的道路。作为一个兵法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庞涓不应该看不出来这就是兵书上说的“死地”,很多将军和士兵都死在这种地方。可是此刻一心要干掉老同学的庞涓被灶坑忽悠了,不仅根本没有重视马陵的险要,反而迎着险要上,最后只有被这忽略的险要要了命。

天色黑了下来,道路越来越狭窄。

突然前面有骑兵来报告,说前面路旁的大树上被人砍掉了一大块树皮,上面好像写了字。这种事情放到今天非常普遍,有可能是宣传防火甚至计划生育的口号,或者干脆就是“马陵森林公园入口前行两百米”。然而在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在这人迹罕见的山区出现文字非常不寻常。

庞涓自己赶了过去,天色太黑,实在看不清楚。于是庞涓下令点起火把,一路上为了掩盖魏军追击的行迹,庞涓一直禁止点火照明,所以魏军到了夜晚只能摸黑行军。庞涓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聪明的人好奇心都重,何况是当时军事智商仅次于孙膑的庞涓。孙膑再次利用了老同学庞涓的心理特点,他料定庞涓不可能战胜自己的好奇心,一定会点着火把仔细浏览自己写在大树上的留言。

一道火光在黑暗中燃烧了起来,无限黑暗中的有限火光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反而让在狭窄山道上拥挤的魏国骑兵感到异常诡异。

庞涓和身边的将士们终于看清楚了大树的树干上刻着八个大字,书法刚劲有力,内容毛骨悚然:“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庞涓呆了,死一般的寂静。

黑暗中传来了无数弓弩发射的摩擦声和利箭破空的风声,箭雨从四面八方如飞蛾扑火一样扑向了黑暗中点燃的火把。魏军的骑兵和战马成片倒下,在狭窄的山道上无处藏身、乱成一片。孙膑只用了上万个弓弩手就一举击溃了不可一世的魏国军团,庞涓的队伍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彻底溃败。

庞涓知道自己完了,过去和同学孙膑共同经历的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在这个拥挤的世界上同时出现两个兵法专业的毕业生,如同在拥挤的马陵道上并排行驶两辆重型大卡车,实在有点多。

庞涓大叫一声“遂成竖子之名”,横刀自刎。

从庞涓同学最后留下的话来看,他知道自己的愚蠢失败和窝囊死亡将成就老同学、老对手孙膑的胜利和荣耀,这一切无法挽回。

果然,孙膑同学在埋葬了老同学以后马上下令追杀庞涓抛弃的魏国步兵。魏军群龙无首,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和军事对抗的能力,这场战役变成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最后田忌和孙膑率领的齐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凯旋归国,《史记》记载:“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