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最高境界(知行合一王阳明)

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瑰宝,心学思想之中的核心就是“知行合一”,以“知和行”作为原点,构建一个不一样的意义世界。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本身就是对于世界的感知,而“行”则是起心动念之后的欲望性情,

成化八年(1472年)10月31日,王阳明出生在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的一个大富人家。

落地前,王阳明的传奇已经开始一一正常分娩日根本没有迹象,直到十个月后才在母亲腹中蠢蠢欲动。

期间,他的祖母做了一个梦:天神衣徘玉,抱着一个赤裸裸的孩子在云中鼓吹,然后从天而降,所以祖父认为他来自云端,打算给他取名为“云”,日后王阳明起居的“瑞云楼”就证实了这个说法。

天降神童,一家人喜出望外,不料王阳明却给大家泼了瓢冷水一一直到5岁还不能开口说话。但已能默默记住祖父曾经读过的书,用手脚表达对内容的感知。

这可急煞了众人,难道这个出生在云端的奇童会用这样的方式展开人生?

某天,一个得道高僧路过王家,王阳明穿堂而出,高僧急忙把他喝住,好一阵端祥,然后抚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之后,王阳明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王守仁,字阳明一一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而得。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王守仁的名字就藏在浩如烟海的智库里,奇怪的是,从这一天起,他开始说话了。

守仁格竹

格物穷理可以成为圣贤,那么何谓“理”?又怎么“格”呢?

朱熹认为“理”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你家耕地的那头黄牛是有理的,后院的几口破箱子是有理的,你藏在床头的那几贯私房钱也是有理的……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

那么怎么“格”?“格”到什么时候能够“格”出理呢?

关于这个问题,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伟大导师程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也就是说,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是会“豁然贯通”的。

于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故事——“守仁格竹”上演了。

王守仁开始格自家花园的竹子,他坐在竹子跟前,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呆呆地看着这个有“理”的玩意儿。但是他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在病中,他产生了疑问:朱熹的话是对的吗?

龙场悟道

知行合一最高境界(知行合一王阳明)(1)

王阳明是当朝状元的儿子,但是他在科举考试竟然经历了两次落榜,这如果按照一般人的心理推测,压力肯定不是一般地大,可是王阳明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年纪轻轻就显示出其心不为物役的力量。

之后他在官场上遭到了一次大的劫难,在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就因弹劾只手遮天的宦官刘瑾被杖责四十,贬至贵州龙场做驿丞。

龙场在当时还属于偏远地区,条件艰苦,王阳明的教化行为让他颇受当地人爱戴,他自己也动心忍性,思考圣人会如何作为。

王阳明到了龙场,在山洞中生活着,在这艰难困苦的三年里,他依然谈笑风生,王阳明没事便会在山洞中研习《易经》。“居则观其象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不为外物改变自己的心境。王阳明渐渐地对心的力量有了新的体悟。

此后大半年间,王阳明常在石洞沉默端坐,力图“省悟”出做圣人的道理,初“仰而思焉,腑而疑焉”。

结果一天半夜,月明星稀,王阳明正在洞中观看洞外的竹子,他突然发现,当睁眼看竹子时,感觉竹子清晰可见;可当他半闭眼睛时,又感觉竹子模糊不清。一瞬间王阳明恍然大悟,随即悟出了“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此后不久,王阳明既写下大作《五经臆说》,提出“心即理”的哲学思想。而那个月明星稀之夜的洞中悟道,也被后世称为“龙场悟道”。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虽然阳明心学更重视“内”,但并不排“外”,而是认为内重于外。“外”是实现“内”的必经之路

心即理也,理为道也,道生天地万物,圣人之道就是指的一个人的良知,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它无需外求,已在内心。程朱理学的“理”需要去外界格物才能找到,而阳明心学的理则不需要刻意追求,关键就在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境界,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件事情若要有所成,那就必须在认识他的基础上付诸实践,并且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的精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