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95年院长讲述(故宫博物院十年掌门人郑欣淼)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有人说故宫就是紫禁城,有人说故宫是博物院,有人说故宫是古建筑,但我认为博物院、古建筑、文物以及故宫的文献档案并不是各自割裂的,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 《太和充满——郑欣淼说故宫》的作者、曾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郑欣淼谈到。在主题为“故宫与文化遗产”的新书发布会上,郑欣淼和单霁翔两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进行了一场对谈。
作为在任十年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太和充满》中讲述了故宫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在任期间,郑欣淼曾经开启故宫大修,并且进行了长达7年的文物清理,首次摸清故宫180余万件国宝的“家底”。在活动中,他谈及了自己对“清宫没有不是文物的”的整体认识如何在摸清家底的过程中起到作用,也提到了故宫作为文化整体的同时如何在历史中不断变化,这变化又如何折射出了时代特点。
故宫见证历史变迁而非一成不变
“明清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按照传统《考工记》对宫殿的规定而建造的最完整的宫殿,可以说是最符合古代人希望和想象的宫殿。”郑欣淼说,其中的规制就包括了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即宫殿的前半部分是天子上朝和举办大典的地方,在前朝的后面则是天子和妃子居住的地方;宫殿的左边是祖庙,是天子祭拜祖先的地方;宫殿的右边是社禝,太子在此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等。但是宫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郑欣淼告诉现场观众,清代保留了明代宫殿的基本规制,也进行了不少改变,比如有了更多的花园和戏台。
故宫是一个神佛的世界,而明清时期故宫里建造的不同建筑,则反映出神佛观念的变化。郑欣淼还谈到,故宫的建筑不仅涉及到中国的佛教、道教,甚至还有民间宗教。雍正时期就在西北角建立了城隍庙,里面的牛头马面直到文革时期还存在着。由于当时的交通主要依靠马匹,所以乾隆皇帝还建造了马神庙。明代对道教比较重视,宫中现存两大道场钦安殿和玄穹宝殿就是明代遗构;到清代以后,藏传佛教的佛堂相当多。现在保留完整的藏传佛教佛堂有30个,也正因如此,故宫的藏传佛教研究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有特点和有地位的。
故宫不仅见证了明清的变迁,也见证了明末清初这个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十分特殊的时代。故宫里设有钟表馆,里面有一些非常精美的西洋钟,它们就是交流的物证。郑欣淼说,从明朝末年开始,传教士就用这些钟表打开了紫禁城的大门。但文化交流不止于此,来华传教士中有很多人掌握着丰富的知识,并且造诣相当高超,他们在历法、绘画、音乐、数学、建筑、外交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仪器方面,钟表也只是一个方面,传教士还带来了其他的科学仪器。举例来说,康熙皇帝就重用西方传教士,让他们培养测绘人员,并且购买西方国家的地理测绘仪器,对全中国开展经纬度测量,制作了全国性的精确地图《皇舆全览图》。但在郑欣淼看来,很可惜的是,康熙皇帝喜欢科学技术只是个人爱好,虽然当时出了几套书整理中西数理方面的科技知识,并收录在《四库全书》里,但他并没有把这些技术推广开来。
耗时七年数清故宫文物
长达7年的文物清理是郑欣淼在任时影响很大的一项工作。在活动现场他谈到,故宫共经历过六次文物清查。第一次始于1924年底,由于那时候还没有文物的概念,所以称为清宫物品检查,这次清查奠定了故宫博物院成立的基础;第二次是1933年5月开始,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提议把文物南迁到上海。郑欣淼称,当时有人认为易培基盗宝,导致他后来辞职。新任院长马衡认为,文物应该要一件一件地清,故带领故宫驻沪办事处对在上海的一万三千多箱文物进行了清查。“做得很详细,而且对有些文物进行了重量、样子的描绘,”有一些还鉴定了真假。郑欣淼认为,马衡的了不起之处还在于,在卢沟桥事变后,他让南迁的文物又分三路西迁,走不同线路分别抵达四川、重庆、陕西,“具体的存放地点都是马院长找的。”
故宫的第三次文物清查是在文革后期;第四次是上世纪90年代末故宫地库修建完成后进行的;第五次文物清查则是郑欣淼担任院长之后进行的,持续了七年时间。在郑欣淼看来,他在这次清查中解决的最关键问题在于对文物的定义。他认为,“清宫没有不是文物的”。举例来说,故宫有一万多本唱戏的戏本、各种戏服和道具。在过去,戏服算是文物,可是头上戴的、脚上穿的都不算文物,但在他的定义里,这些对于戏剧研究来说都很重要,所以都是文物。过去乾隆写的字连文物资料都算不上,这让他感慨:“很多东西要是在其他博物馆都是一级品,可是当时在我们这儿都不算文物。”
对郑欣淼来说,在故宫即使不值钱的东西,也都是宝贝。在活动现场,他也举了几个例子:太和殿前的广场两边,有几道白色的线,看起来平平无奇,其实那是故宫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站列序列的位置图。又例如,很有名的军机处里的桌子由榆木制成,看起来并不值钱,但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寓意——封建时代的等级观念意味着臣子不能和皇帝使用一样材质的木头,“故宫里看似很寻常的物品,可能就和一些观念和典章制度联系在一起。”
郑欣淼任职期间的这一次文物清查可以说是“真正地摸清了家底”。在任职的不同阶段,总有人问起他,故宫究竟有多少文物?郑欣淼对此的回答有的时候是“九十多万”,有的时候是“近一百多万”,也正是因为还没有摸清。
第六次文物清查则是在单霁翔任职期间进行的。单霁翔在活动现场感慨道:“郑欣淼院长任职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文物,但2012年,我任职的第一天就知道有多少了。这都是郑欣淼花七年的时间数出来的。”单霁翔谈到,郑欣淼当院长的十年是“故宫发展最好的十年”。不仅是因为对文物的清理,还因为郑欣淼一上任就开始了为时18年的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把其中1200个建筑都修建完整,面临着人才、材料和体制方面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因为我们不收房租和水电费,当时很多外单位在故宫赖着不走”,都是郑欣淼院长一家一家请出去的。所以单霁翔说:“郑院长留给了我一个完整的故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