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最新成果(罕见Nature4连发荣登双封面)
9月,中国内地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作者单位)在Cell、Nature和Science(简称CNS)期刊总计刊出原创论文29篇,创单月发文量历史新高!其中,Nature论文18篇,Science论文9篇,Cell论文2篇。
本月高校发文不仅在数量上迎来大爆发,质量上更称得上是“神仙打架”,亮点颇多抢先看:
亮点一:中国科学院大学:荣登Nature、Science双封面,以超强表现成为实至名归的“9月最佳”;
亮点二:3所高校实现历史性突破:北京理工大学、湖北大学和集美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或通讯单位在CNS刊文;
亮点三:南京大学:同日连发2篇Nature,今年已取得8次Nature发文的惊艳成绩,今年CNS总发文数位列内地高校第5;
亮点四:新晋“双一流”南方科技大学:9月再发Cell,今年5次CNS刊文的成绩,位列内地高校第13,稳居“上位圈”......
(注:仅统计Cell、Nature中类型为Article的论文,Science中类型为Research Article和Report的论文,统计数据来自Cell、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网,仅包含已经刊出的论文;部分已经接收或在线发表,即“First Release”,但尚未刊出的论文,会在后续统计中计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内。)
创新高!25所高校发文
这29篇论文来自25所高校。其中,“科研实力大户”中国科学院大学继续维持强势上扬态势,以6篇顶刊的发文数独霸月冠军宝座,总计今年已收获6次月冠军的逆天成绩。紧随其后的是清华大学,以5篇顶刊发文数,位居内地高校第2;位列第3的,是发文3篇的浙江大学。
截至9月30日,中国内地高校2022年度在CNS上刊出的论文数共计252篇,有66所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在CNS上发表至少1篇文章。中国科学院大学,以34篇的总发文数遥遥领先内地一众高校,成为问鼎2022CNS年度冠军的最有力候选高校;其次是清华大学,以25篇的发文数居全国第二;再是北京大学,以23篇的发文数居全国第三。实力强劲如这3所高校,也是截至目前CNS刊文数唯三破20篇的高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荣登双封面!
9月,可谓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实现大丰收的一个月,接连创下多个“第一”的纪录:一天连发4篇Nature、荣登Nature&Science双封面、拿下月度冠军以及年度第6次月冠军荣誉......
新晋院士:Nature4连发登封面
9月29日,Nature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朱敏院士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 并登上Nature封面。论文集中报道了一批有关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关键环节,首次为有颌类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论文链接: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36-8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897-6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66-2
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233-8
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本就十分困难,同一人连发4篇的产量更是十分罕见,着实令人惊叹。朱敏,是一位天才级别的学者,19岁就从南京大学毕业,34岁成为国家杰青,年纪轻轻却一路开挂。
相比前期的一帆风顺,这位学者后期厚积薄发的经历更让人侧目。据悉,朱敏在评选院士的过程中并不顺利,2015年成为院士候选人后,历经4轮院士增选后,终在2021年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与朱敏院士经历相似的学者还有不少,他们在科研方面展现出的超强韧性与耐力,都侧面展现我国科研人员及高校在科研上的实力与优势所在。
推荐阅读:多所高校,Nature和Science发文!
携手武汉大学,登Science封面
9月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顾颖与武汉大学陈亮教授团队等多个科研团队联合在Science刊文,该研究绘制了首个蝾螈脑再生时空图谱,也是全球首个脑再生时空图谱,并于9月发表在Science封面故事上。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p9444
3所高校,打破校史!
9月,有2所非“双一流”高校和1所“双一流”高校表现优异,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或通讯单位在CNS刊文。
集美大学:刊文发力海洋科学领域
9月30日,集美大学科研团队在Science刊文,该研究集成北冰洋28年船载观测数据,揭示北冰洋海洋酸化速率为全球最高,且为全球其他开阔大洋的3-4倍,并进一步提出“融冰驱动增强人为CO2酸化”的创新机制,阐述了气候变化下北冰洋海冰退缩是导致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
这是集美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刊发研究成果,实现了科研工作的历史性突破。据悉,这也是我国大陆地区近20年来在海洋科学领域以第一单位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仅有的几篇Science文章之一,具有极强的原创学术价值,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o0383
集美大学地处福建省厦门市,是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自然资源部与福建省、福建省与厦门市共建高校,大陆唯一获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具有开展台湾船员适任培训资格的院校。近年来,集美大学准确把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福建省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2021年4月,集美大学校党委提出整合全校涉海资源、打造一流海洋学科群的战略构想,学校6个学院更名,发力海洋学科建设。2021年10月,厦门市政府印发《厦门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其中提到,支持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期待集美大学在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引领下,培育更多的海洋人才,成为沿海城市一道“特色风景线”。
湖北大学:90后教授,发表校史首篇Nature
9月15日,湖北大学吴姗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郭江涛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刊文。该研究成果作为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研究的重大突破,解决了植物向性这一个百年科学难题中的关键一环,为人们进一步调控生长素极性运输奠定了基础。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42-w
近年来,湖北大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先后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3篇高水平文章,吴姗教授团队此项研究成果是湖北大学首次以通讯单位在Nature刊文。至此,湖北大学在CNS三大国际最顶级刊物上实现了大满贯。
研究团队主要成员(左起:陶鑫、马立新、吴姗 )
值得关注的是,吴姗是一名90后青年科研人员,2016年在清华大学读博期间,即已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Nature。2019年初,吴姗加入湖北大学,负责搭建湖北大学冷冻电镜平台。在历时近一年半的研究工作中,吴姗教授团队经常为了采集电镜数据24小时“蹲守”电镜室。她认为,“做科研必须脚踏实地,既要精益求精,也要有恒心和耐心。”
北京理工大学:实现双重破零!
9月1日,北京理工大学周家东教授、姚裕贵教授,联合北京大学吴孝松教授等其他单位团队在Nature刊文,首次提出并构筑出全新的异维结构物质,并基于该物质观察到室温面内反常霍尔效应,该结构的成功构筑突破了对传统物质和结构的认知,为新物质和新奇物性研究开创了新的方向。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031-2
这是北京理工大学建校以来首篇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Nature上刊文,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也是学校2022年度发表的首篇CNS论文。除了科研上的突破,今年以来,作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学,在深耕“双一流”建设及深度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大动作同样不少。
北京理工大学,是全国仅有的几所“双院士挂帅”的高校之一。早在4月,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调任校党委书记。不到两个月,原常务副校长、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履新校长。而两位院士的研究领域与学校的优势学科、发力领域密不可分:张军院士是航空交通工程技术专家,龙腾院士则长期从事空天雷达信息处理的基础科学研究,助力这所红色基因高校在科技报国的路上更上一层楼。
9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签约战略合作协议,这对两校在新时代的发展将具有里程碑意义。双方将在理工、人文等多学科方向加强合作、深入交流,推进新医科与新工科深度融合,在深度服务“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2022年1-9月CNS发文统计
除了以上几所高校的精彩表现,9月,老牌名校南京大学、最年轻高校之一南方科技大学等其他多所高校,在CNS论文的刊发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为内地高校在国际期刊上的优异表现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附9月25所高校发文明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