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

2021年3月15日,一名17岁印度女孩在家中上吊自杀。

消息传出,全印度为之震惊,原因就是这个女孩的身份。

这位女孩名叫Ritika,来自印度著名摔跤家族Phogat,就是电影《摔跤吧爸爸》里面的原型家族。Ritika是原型父亲马哈维亚的侄女,两姐妹Geeta和Batita的堂妹。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1)

电影里马哈维亚曾经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后来因为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就把希望寄托在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天意弄人,他接连迎接了四名女儿。

沮丧的他以为自己的摔跤梦想就此破碎,没想到意外发现女儿继承了自己的摔跤天赋,他决定不能浪费女儿的天赋,不愿让自己的女儿像其他女孩一样洗衣做过一生,就决定按照摔跤手的训练方法训练女儿,女儿最终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成了千万个印度女孩的榜样。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2)

与电影中父亲的形象类似,现实中的父亲也是用“铁血”策略训练女儿。而且在他的带动下,家族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摔跤这项活动中,后来马哈维亚甚至开办了一个摔跤学院,培养下一代摔跤人才。

追随马哈维亚并拜师的人很多,其中之一就有这次不幸离世的Ritika。

消息传出,很多人在对Ritika表达哀悼的同时,也就Ritika自杀案展开了广泛讨论。除了讨论马哈维亚的训练方法,讨论最多的就是Ritika的性格因素:她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失败。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3)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过:完美是美好的敌人。

人的大脑思考范围有限,当把过多的心思放在“追求完美”这件事上时,就没有足够多的精力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味追求“完美主义”,结果往往导致妥协、失败、或者是一场悲剧。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4)

完美主义的孩子,为什么输不起?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把完美主义视为优点,就连评价一个人,说“你追求完美”,人们都觉得这是一种夸奖。

事实上,就像心理学家希尔说的:完美主义者能感觉到路上的每一处隆起,他们对压力非常敏感。一帆风顺时没什么,但是只要刮来一阵逆风,完美主义者也能把它变成五级飓风,最终结果是他们真的输不起。

Ritika就是这样的女孩。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5)

Ritika和两位因摔跤成名的表姐

因为家族的缘故,Ritika很自然就开始练起了女子摔跤,两位冠军表姐也评价她,说她有“难得一见的摔跤天赋”,加上Ritika本性要强,不允许自己自己失败,更不允许自己辱没Phogat这个姓氏,于是她更加勤奋地练习。

姑父马哈维亚看到侄女这么努力,自然也很高兴家族又出了一个天才,照旧就拿出了当年培养两个女儿的方法,对Ritika严格管教加训练,还拉上Ritika的爸爸一起监督训练,自此Ritika的生活完全被比赛和训练占满,压力山大。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6)

马哈维亚和自己的学生,右下为Ritika

偏偏此时有三件事发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三根稻草。

一个是她给自己的压力。Ritika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超越两位表姐,为印度拿下第一枚奥运会女子摔跤金牌。

一个是周围人的压力。一旦Ritika在比赛上稍有失利,周围人都会拿Ritika取笑,说她配不上Phogat家族,更丢了姑父和两位表姐的脸。

一个是前两个导致Ritika更是重视每场比赛,她总是不惜一切代价渴望赢得比赛。

强烈的好胜心和胜负欲促使她一路高奏凯歌,从幼年组、少年组、她不断取得优异成绩,斩获了一枚又一枚金牌。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7)

可是成绩和荣誉的背后,她变得越来越不能接受失败,对她来说:失败就是一种原罪。

今年3月14的比赛,因为争议判罚,Ritika最终以一分之差,在印度全国青少年摔跤比赛中惜获第二名。

比赛结束后,Ritika像往常一样回到了姑父的家中,大家总结之后就各自回去休息了。但是比赛失败的阴影一直在Ritika脑海中徘徊,最终于3月15日在一个吊扇上绑了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8)

Ritika的例子虽然极端,但是足够对身为父母的我们有所启发。像Ritika这样“别人家的孩子”,很容易因为外界以及自身的压力,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们会比别人更焦虑、更努力,但也对必经的挫折缺乏准备,也更难从失败中复原。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霍妮曾提出这样的理论:当孩子担心自己不被父母或他人认可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于是,他们会在幻想中创造一个他们认为的、父母喜爱的“自我”,来缓解这种焦虑。

这个假想的自我通常是完美的——聪明、努力、优秀,当他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9)

他们努力维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想背后真实的自己。有时候,这会把他们推向一拐的境地。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别人看来已经足够优秀,但是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要“假装”自己“很优秀”。别人赞美他,不会增加他们的信心,反而他们觉得更心虚。他们觉得这个赞美是给那个假装的自己。

不幸离世的Ritika就是这样,她是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外界以及自身的压力,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会比别人更焦虑、更努力,但是一场比赛的失败,就让她失去了生存的勇气。

这真的是一个残酷的玩笑。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10)

追求完美主义,危害有多大?

有人会说:Ritika的例子毕竟极端,追求完美没有错。但其实,家长过度让孩子追求完美主义,有些危害真的想不到。

第一,完美主义让孩子更容易放弃,一旦做不到十全十美,他们往往选择逃避,不敢尝试。

这点知小蒙印象最深的,就是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场景了。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11)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爸爸陪娃写作业,他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再好好写一下,这个写得不对,写得很难看”。

听到爸爸的话,孩子第一遍就会擦掉重写,但是即便第二遍,也不太容易达到大人的要求,大人会继续说:“你再试试”。

如果孩子再达不到标准,无声的抗议就会开始,孩子就开始拖延加“摸鱼”了。长期下去,很容易就导致孩子拖延逃避,无法正常完成阅读、书写甚至是考试。

这一点也在科学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心理学家希尔研究了运动员群体,发现在体育运动中,决胜的因素基本只有一个——练习。但是练习进行得不顺利,完美主义者可能就会半途而废。

第二,完美主义损害孩子健康。

完美主义倾向不光让人的潜力无法发挥到极致,也会导致一系列临床状态: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包括孩子)、自残、社交焦虑障碍、公共场所恐惧症、强迫症、暴饮暴食、厌食症和贪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慢性疲劳综合症、失眠、囤积症、消化不良以及慢性头痛,更可怕的是,完美主义还和早逝与自杀有关。

中国台湾电影《阳光普照》,里面讲述了一个家长眼中的完美孩子的早逝。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12)

阿豪是家里的大儿子,他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乖乖男。只因为没能考上第一志愿的医科大学,就进了补习班准备重考,但老师和家长都相信他今年一定能如愿。

然而,这样笑容温暖、总是在为父母分忧的阿豪,却在一天夜里,毫无征兆地从楼顶一跃而下,猝然离世,没有给亲近的家人留下只言片语,却给一位喜欢自己的女生留下最后一条短信。所有的疑惑才就此解开。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13)

阿豪一生就像阳光一样温暖明亮,他一直优秀,一直被所有人寄予厚望,却没有失败犯错的机会。

后来弟弟阿和回忆哥哥,说:哥哥从小到大都追求完美主义,甚至连全台最好的医学院没考过,他都要重考一次,因为哥哥不愿父母烦心,但其实他也很累的,他也不想不用这么乖,不用承受这么多。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14)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

成为一个能接受失败的孩子?

知小蒙越写,心里越是沉重。这些孩子,本可以不用这么追求完美,却因为种种原因,遭受各种各样身心灵的折磨,甚至走向极端。

心痛之余,不禁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才能减少悲剧的发生呢?

第一,允许孩子失败。

我们都希望为孩子的成功拍手叫好,但是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失败时,接受孩子,那份柔情也同样难得、同样温暖。

话虽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做呢?

这方面演员陶虹就做得很好。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15)

她曾经在一档节目中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女儿很小时,连最基本的积木都不敢玩,刚开始陶虹觉得女儿是因为觉得积木小,放不上去,就给她换了大号积木。

结果女儿还是不敢玩,陶虹觉得很奇怪,就默默观察她。

后来发现是自己玩得太好,女儿怕输,所以迟迟不敢迈出下一步。

陶虹明白女儿的小心思后,和丈夫徐峥故意把积木搭歪一点儿,然后一碰就倒,这时,女儿眼里突然闪现一道光:原来爸爸妈妈也会输。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16)

陶虹的举动也同样向女儿展示:失败没有关系,认真享受当下,下一步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当大人允许自己失败时,孩子就会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人无所不能,大人也一样会遭受挫折。

既然如此,自己为什么要害怕尝试呢?父母的包容,才能让孩子继续向前。

第二,肯定孩子的努力,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研究发现:对过程的表扬会塑造孩子的韧性。

她主张,对孩子积极投入的过程进行表扬,包括他们的努力与策略,他们的专注、坚持与进步。

这些会逐渐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17)

与“成长型”思维相对的,是“僵化型思维”。

一个秉持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不断成长,并把注意力放在能力成长上;

一个抱有僵化型思维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把注意力放在“证明自己行还是不行”上。这样的孩子会回避挑战、认为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越需要努力,越说明能力不足、会把批评当做对自己负面的评价。

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悲剧。

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相信能力会通过锻炼得到提升,面对困难和错误时,也能积极应对,从中学习,不断成长。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18)

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时候,需要有技巧地表扬孩子,庆祝孩子那些很小的进步和成功,提醒他那时的感觉是怎样的,提醒他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才达到的。

比如在孩子写作业上面。当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后,你可以大声把表扬说出来:“你看看这页,你好好书写的字有20个,这是最多的一次,我为你骄傲。这一页你一共写了多少字,我们一起数数看,下次你能打破记录吗?”

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很好,他也会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的,毕竟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自驱力,不是吗?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19)

世界足坛名宿C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是完美主义者,但我享受把事情做好的感觉。”30多岁的他,依然驰骋在赛场上。他的自信建立在积极主动、自律性强,因此可以不断自我超越。

摔跤吧爸爸最惨的女孩(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杀)(20)

这才是应该教给孩子有关竞争、有关输赢的真正意义。

教孩子用成长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时输赢不会放大到整个人生,只要享受努力、享受进步,终有一天会有回报。

愿孩子有输得起的胸襟,也有赢得起的自信。

参考资料:

1、英国那些事儿:《<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也成了职业选手,却因一分之差上吊自杀!》

2、利维坦:《完美主义有多危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