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

陈叔,56岁,患糖尿病五年多,刚确诊糖尿病的前两年严格遵医嘱用药,严格控制饮食习惯,通过两年的努力将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

血糖稳定后陈叔对饮食的控制有所放松,开始吃一些淀粉类食物以及腌菜,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吃腌菜和白粥,通过服用降糖药,血糖也没有太大的波动,于是陈叔开始间断性地服用降糖药。

最近一段时间陈叔发现自己总是口干,而且出现夜尿增多的情况,家人发现陈叔有严重的脱水现象,皮肤弹性严重下降,眼球凹陷严重,体重也大幅度下降。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1)

前天晚上,陈叔吃完晚饭后与家人去公园散步,刚出门陈叔就突然晕倒,家人呼之不应,连忙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人员赶到后为陈叔测量生命体征,呼吸脉搏微弱,处于高度脱水状态

测量血压偏高,测量血糖35mmol/L,血钠浓度严重升高,初步确诊陈叔发生了高血糖高渗状态,紧急为陈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纠正脱水现象,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随后为陈叔注射小剂量胰岛素,监测血糖变化,补充电解质,纠正电解质紊乱现象。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2)

通过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现象,陈叔的生命体征仍然较为微弱,血糖仍然居高不下,决定陈叔进行血液透析,目的是快速降低血糖,通过血液透析血糖呈下降趋势,但心跳仍然较为微弱,监测心肌酶发现心肌严重损伤,陈叔发生了急性心衰竭,通过尿常规和血液检查等发现陈叔发生了急性肾衰竭;通过监测生命体征仍然较为微弱,决定下达病危通知书,经过多次抢救无效,宣布陈叔死亡。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3)

陈叔的死亡原因是糖尿病急症并发症发作以及多个器官急性衰竭,导致成熟糖尿病急症发作的主要原因与药物治疗中断,饮食控制不佳密切相关,陈叔长期吃淀粉类食物和腌菜,这是导致陈叔糖尿病急症发作的重要原因,因此糖友应该远离三种素菜,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4)

一、糖友应少吃这3种素菜

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健康的饮食习惯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糖友要坚持糖尿病饮食原则,除了少吃高糖食物,还有三种素菜也要少吃。

1.淀粉类食物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5)

淀粉类食物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种素菜,许多人都认为素菜不会导致血糖升高,但淀粉类食物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快速升糖,因此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吃过多的淀粉类食物。

淀粉的本质是碳水化合物,而且淀粉是一种高分子的碳水化合物,由多个单糖共同组成的多糖,因此淀粉是极易在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的一种物质,正是这一物理特性导致淀粉类食物极易转化为葡萄糖,糖尿病患者经常食用这类食物,容易导致葡萄糖含量升高。

另外,淀粉的可溶性较高,淀粉溶解后会发生膨胀,膨胀后的淀粉更容易溶解,更易转化为能量,多余的碳水化合物会转化为葡萄糖储存在机体内。淀粉的主要营养价值是碳水化合物,为保证营养均衡,糖尿病患者每天需摄入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但淀粉类食物不建议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主食,淀粉类食物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较快,我们可以选择五谷类,五谷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且转化葡萄糖的速度较慢,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主食。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6)

上面提到的陈叔患有多年糖尿病,陈叔自己也明白淀粉类食物会导致血糖升高,由于前几年通过药物控糖效果较好,陈叔潜意识认为只要服用降糖药就能有效控制血糖,不需要严格控制饮食,于是陈叔就肆无忌惮地吃淀粉类的食物,最终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致使高血糖高渗状态发生,最终导致器官衰竭,出现休克现象,由于多个器官同时出现急性衰竭,最终陈叔因抢救失败死亡。这件事警醒糖尿病患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碳水化合物,少吃淀粉类食物。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7)

2.腌制类食物

蔬菜属于素菜,腌制的蔬菜也是素菜的一种,但是经过腌制的蔬菜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很大,不建议朋友吃过多腌制类食物,尤其是腌菜。

部分人群早饭会吃咸菜配粥,陈叔就是其中之一,陈叔在没有确诊糖尿病前,每天早饭就喜欢吃点咸菜喝点粥,确诊为糖尿病后医生建议少吃高盐食物,起初陈叔听取医生的建议并没有吃腌菜,后来血糖控制稳定后陈叔开始吃少量腌菜,慢慢地食用量增加,几乎每天都会食用大量腌菜

经过腌制的蔬菜会丧失水分,目的是方便长时间保存,经过腌制,蔬菜当中的营养物质也会流失,不能帮助糖尿病患者补充营养。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8)

食用大量的盐分会导致机体出现脱水现象,机体细胞内的水分会转移到细胞外,机体细胞缺水会导致器官功能下降,胰岛素功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另外脱水会导致机体出现水肿现象,心脏负荷因此增大,高血压,肾病等发生概率增加,这些疾病合并糖尿病极易导致急症发作,因此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食用过多腌制食品。

上面提到的陈叔发生高血压高渗状态后,同时发生多个器官衰竭,主要因为机体严重脱水,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肾脏代谢压力增加,出现心脏和肾脏急性衰竭,最终导致休克发生,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少吃腌制的蔬菜。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9)

3.坚果

坚果的营养价值很高,糖尿病患者每天适当吃一些坚果能够有效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但是食用过多很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坚果是一种高脂肪类食物,糖尿病患者应该少吃高脂肪食物,脂肪含量过高会导致血液当中的粘稠度增加,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发生,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发作。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吃的花生瓜子也属于坚果类,这些坚果通过榨取提取大量植物油,脂肪含量非常高,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食用量。糖尿病患者应该远离这三种素菜,严格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作。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10)

二、怎样预防糖尿病急症发作?

1)定期自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精准控糖需要定期自测血糖,自测血糖能够帮助患者了解血糖变化,也可以作为主治医师实时更新治疗方案的依据,大幅度提高治疗效率。定期自测血糖也能有效督促糖尿病患者控糖,建议高风险糖尿病患者每周自测三次血糖,空腹血糖过高的糖尿病患者就属于高风险人群,血糖变化不稳定的人群也属于高风险人群。

糖尿病患者家中自测血糖需要自行记录测量结果,我们也可以自行制作血糖变化图,有效帮助我们观察血糖波动变化,血糖变化较大时应及时联系主治医师,及时复查。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11)

2)定期监测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长年患糖尿病容易导致并发症发生,一些糖尿病并发症能够轻易夺走我们的生命,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监测糖尿病并发症,通过药物及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常见糖尿病并发症有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这些都是需要重点监测的并发症,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胰岛素功能,胰岛素功能下降容易导致高血糖高渗状态。具体定期监测哪些糖尿病并发症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糖尿病患者复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监测方案。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12)

3)遵医嘱用药

治疗糖尿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饮食习惯改变,上面提到的陈叔之所以会发生糖尿病急症与药物治疗中断密切相关,遵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能够有效控制血糖,防止血糖波动较大,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一般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糖尿病患者可以定期去医院监测药物副作用或不良反应,部分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一种降糖药还可能出现耐药性,导致降糖效果下降,出现这种情况时,应及时去医院调整降糖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物或中途停药。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13)

4)坚持糖尿病饮食习惯

糖尿病饮食习惯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控制血糖,还能有效防止糖尿病急症发作。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升糖的重要原因,许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控制饮食,也知道糖尿病饮食原则,但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的自制力较差,无法长时间忌口,上面提到的陈叔就是因为食用过多淀粉类食物导致血糖升高,出现高血糖高渗状态。

糖尿病饮食要求我们以低盐低脂的清淡饮食为主,少吃高淀粉食物,高糖食物以及高盐高脂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选择低糖高维C水果,坚持糖尿病饮食习惯,要保证患者膳食结构平衡,营养均衡。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14)

糖尿病患者急症发作前都会有许多征兆,例如糖尿病多饮多尿等症状加重,体重下降明显,血糖变化较大,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留心观察,出现身体变化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糖尿病虽是慢性病,但血糖控制不及时也会导致急症发作,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慢性病的致死风险很低,认为自己已经患糖尿病多年了,对抗糖尿病的方法多种多样,能够轻轻松松地控制血糖,对血糖变化不重视,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这是导致糖尿病致死风险高的重要原因。

血糖居高不下的十大根源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15)

56岁陈叔因血糖过高死亡,提醒大家淀粉类食物,腌菜,坚果这3种素食,糖友需尽量少吃。陈叔患有多年糖尿病,刚确诊糖尿病时陈叔坚持控糖,控糖效果非常好,于是陈叔开始懈怠,治疗过程中出现中断服药现象,而且没有严格控制饮食,经常吃淀粉类食物和腌菜,最终导致糖尿病急症发作,处于高血糖高渗状态,同时并发多种器官衰竭,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

通过陈叔的事警醒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格控糖,坚持糖尿病饮食,定期监测糖尿病并发症,降低糖尿病急症风险,避免陈叔的事再次发生。

文献参考:[1]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14-46[2]国家基层糖尿病管理指南(2018).中华内科杂志.2018.57(12):885-89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