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学教学名师(江苏省教学名师袁爱华)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2023年1月底获悉“江苏省教学名师”正式下文时,榜上有名的江苏科技大学袁爱华教授正在忙碌中迎接日升月落。“每个寒假会安排1件重要的工作,今年是准备第三届江苏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常年坚持“白加黑”“5 2”无休工作模式,她自言“道阻且长,但乐在其中。”
始终如一,不忘初心践使命
“从一个农村姑娘一路走来,得到了许多老师、同事和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至今袁爱华一直感念“亦师亦友、如父如兄”的中学老师缪硕、大学老师沈明、硕士生导师曹阳、博士生导师陆路德等,“以他们为榜样,立志当一名好老师。”
毕业离校14年,唐丽回忆校园时光倍觉温暖:“老师教导我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要脚踏实地。”2006年袁爱华在国外学习期间,得知唐丽家庭困难,主动借款5000元让其还清本科期间贷款,并顺利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毕业找工作,唐丽又在袁老师推荐下顺利入职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其后遵循恩师指点一路提升自我,如今已成长为集团技术骨干。
“硕士期间,发现八氰合钼酸钾在培养单晶过程中经常会被还原,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导师和我一起做实验,细心的她发现是光引起的,并指导我成功解决了光还原的问题。”2006级硕士研究生刘文艳自2003年本科期间就参与袁老师主持的《物理化学网络多媒体课件》开发,获教育部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袁老师遇到难题,从不轻言放弃,钻研文献,不断试错,直至成功。”
“最让我佩服的是她似乎永远精力充沛,一直能保持高效率工作,做每件事都能全力以赴。”孟春凤记得2020年读博期间,学院让其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面对这项早就知道结果的任务,我就依葫芦画瓢草草写了一个初稿。没想到袁老师看后提了很多意见,从框架到细节一一指导,电话打了1个多小时。我感觉几率是零,可是老师对几率是零的事情还能这么认真。”事后袁爱华告诉孟春凤,每个写基金的都必须经历这个过程,哪怕没有成功,也会从中得到收获。从这件事孟春凤感悟到,“袁老师成果丰硕绝不仅仅是抓住了每一次机会,而是每件事都用这样的态度去完成,热爱并执着!”
30年耕耘不辍,袁爱华培养输送上千名莘莘学子,影响带动数十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曾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和校教学名师等荣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孙文是2000届应用化学专业校友,坦言心中的恩师“严而有爱,平易近人,是大家的良师益友。”
潜心教学,一生情怀笃定行
从教30载,袁爱华最难忘2008年国庆期间校友返校时:“记不得是哪一位学生,一来就要找袁老师。看到我激动地说,您还记得我吗,当年上您的物理化学课,我每次都是抢第一排座位,好喜欢您的物理化学课。那一刻我真的好满足!”三尺讲台、一生情怀,她笃行坚毅担当教育、管理双职责,近10年平均理论教学工作量达128学时,近6年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中均为优秀等第。
一生执教,终身学习。自2000年以来,她带领物理化学教学团队,针对“课程思政融入难、内容抽象理解难、高阶思维建立难”的教学痛点,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和BOPPPS、PBL、TBL等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模块化重构教学内容,立体化建设课程资源,情境化创设教学环境,多元化完善考核评价,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获江苏省精品课程,2021年获江苏省首批线上一流课程。
面向海洋强国和绿色船舶需求,袁爱华将学科前沿、工程案例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带领团队开发金属腐蚀与防护、船舶绿色涂装、船舶涂装VOCs 治理、海水淡化等行业特色鲜明的思政案例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深入挖掘物理化学课程蕴含的思政素材和哲学思维,结合学科发展史、科学家风采、“卡脖子”技术等,加强学生绿色理念、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学术道德等培养,传承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江科大“船魂精神”。
2008届应用化学专业校友、江苏省特聘教授程明回忆当年听袁老师讲课,“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物理化学原理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身正为范,孜孜以求勤耕耘
在校园偶遇袁爱华,永远是行色匆匆,似乎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着。
“作为她的第一位硕士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始终保持对学术研究的高度敏锐。”2005年周虎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9年开始申报基金,袁老师建议他以新型储氢材料为切入点进行申报,经过两年不断积累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年,鉴于动力电池面临的发展瓶颈,袁爱华转而开始关注新能源领域中的储能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洞察到该方向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这一独具慧眼的预判成功抢占研究先机,并指导周虎再次获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7-2018年,袁爱华在参加多个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后,基于对前沿文献的深入研究和精准把控,又将目光转向全固态储能电池,并认为该方向在未来将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这一基于对科研工作的高度敏锐和不断自我突破的再次转向,使她成功申请到第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如今,深耕科研30载的袁爱华已成为无机纳米材料领域的“行家里手”。
“有了家庭和事业之后,重新回归学业其实很艰辛。”李秋霞博士坦言,“读博期间和工作之后,袁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使我毕业之后很快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科研之外,我从导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更加注重修养德行,心存感恩,学会平和。”
汪萍博士选题阶段,自信满满地选择了一个热点方向,跟导师谈了想法,“袁老师没有直接否定我,而是问,你觉得做科研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袁爱华告诉她,科研的魅力和乐趣是基于问题导向,在不断试错碰壁之后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每一次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都可以跟袁老师讨论,她会不遗余力地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
治学严谨、甘为人梯的袁爱华,主持省级重点教研教改课题2项、一般课题1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江苏省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3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课题等,入选材料化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等。
从“校教学名师”到“江苏省教学名师”,她感觉压力更大了:“未来的教学改革将以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秉承学校船舶与海洋办学特色,以一流专业(课程)建设为落脚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力争成功申报物理化学国家级一流课程。”
(谢凌燕)
编辑: 艾培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