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授对话诺奖(深圳中学生对话诺奖得主)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共性循环宇宙理论的……”
“如果用量子理论来解释宇宙变化过程中熵的变化……”
“我想可以用量子理论中的度规过程和相干过程来解释熵的增大,但如何解释熵为什么变小?”
很难想象,这些拗口的名词出自一位深圳中学生之口。
更难以想象的是,在他的面前,此刻帮他解惑的是诺贝尔奖得主彭罗斯,2021年腾讯科学WE大会的演讲嘉宾之一。
彭罗斯是数学家,但他因为用3页纸计算出了黑洞的存在,拿到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另外,他研究“彭罗斯地砖”,顺手助舍特曼拿到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尽管他们聊的东西,绝大多数人毫无感觉,但仅仅是中学生与学术泰斗平视这一幕就令人感慨万千。
,时长14:23
这兼具趣味及历史意义的一幕,正是由腾讯科学WE大会促成的。
在现实中,别说平视了,想获得一个被点拨的机会都极为难得。
障碍可能来自于智识,比如同样是研究数学的韦神,最近被一位大学英语老师质疑讲课形式呆板,不够生动,不是一位好“教”师。
坦率地说,韦神的课题“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被列为七大千禧难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全中国可以和韦神平视的人不多,这位英语教师显然不如那些听课的学生。
障碍也可能是经济困难导致的,这种事太多,就不展开了。
还有可能是国际环境。比如,就在深圳中学生与彭罗斯对话的时候,美国正在关上向中国留学生敞开的科学研究大门。
现实中,想要得到被平视、被尊重的资格,总是会有各种阻碍。
在中国积弱积贫的过往两百年中,在当代中国奋力融入世界的过往四十年中,在美国对华实施“新遏制”的过去三年中,类似的阻碍,对个人的、对企业的、对国家的,无处不在。
唯一幸运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百年前的中国,而且国人始终没有放弃努力进取。
去国外学习、研究,今天的留学生眼下经受的磨难,远不能和先辈相提并论。
事实上,开眼看世界并采取行动,近代中国并不比日本晚。
中国和日本向美国官派留学生差不多是同时,日本是1869年,中国是1872年。
只不过,当时的中国虽然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但依然对“天朝上国”有迷之自信,没有哪家父母愿意把孩子送到一个远得他们根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国家,更主要的是,那个国家据说住的是一些未开化的野蛮人。
所以,尽管清政府给予了极为优厚的待遇,并设定了较高门槛,但最终却没有一个八旗和汉人高官子弟,多为平民子弟。
最终,好不容易凑足了30人,连续四年也不过派出120人。
他们属于清帝国的边缘人,70%来自广东,还不是省城,而是香山、番禺、南海、顺德等地,家庭多从事洋务采办,却最终在异国成就了自己璀璨的人生。
他们是美国赶超英国的见证者,亲眼目睹了一个神话时代,看到贝尔发明的电话机,看到留声机在爱迪生手中诞生……
他们是第一批学会如何平视世界的中国平民子弟。他们不像帝国官僚体系,视泰西诸国为番邦蛮夷;也不妄自菲薄,视现代文明为洪水猛兽。
这一批寄宿在普通美国人家庭中的中国孩子,在最好的年纪得到关于平等、独立、尊重以及科学方面最好的启蒙,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待世界的看法。
他们的努力和上进被美国主流社会关注和承认,至少有50人被耶鲁、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录取。
但由于不受当时主流正统教化,他们的求学路被清政府勒令中止。
但就是这一批“中人之资”、且大多数未完成学业的学生,后来出了中华民国的第1位总理,出了好几位清政府、北洋政府的大臣、部长,出了中国铁路、电报、采矿业的创始人(其中就有詹天佑),出了2位大学校长,14位将军……
50年后,又有一批中国人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让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世界科技史上中国科学家群星闪烁的一个年代。
提起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于敏、杨振宁、华罗庚……这些科学家,很多人以为他们的杰出只是和中国的过去相比,殊不知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都是世界级的。
简单说几个大众都不太知道的——
于敏,一个学术成果迄今无法公开的中国科学家。最为公众所熟知的就是,全世界氢弹只有两个构型,一个T-U构型,一个于敏构型,而且,后者还是美国命名的。
1950年,华罗庚从美国回到祖国
华罗庚,凭借其学术成果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大家都知道原子弹、氢弹,但不知道的是如果没有华罗庚牵头搞的计算机,中国的两弹可能要晚不少时间。
他们求学访问之时,中国正面临亡国之危,将士在战场上奋战,为国家保留着最后的尊严,至于科学家们,则是在科学前沿耕耘,努力为后来提升国家发展打造更高的起点,奠定更雄厚的基础。
他们是被国际同行广泛赞誉的一批科学家。
其中很多人的导师、朋友都是当时各自领域的学术巨匠,比如钱学森的导师“火箭之父”冯·卡门,施士元的导师居里夫人,杨振宁的导师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还有华罗庚与冯·诺伊曼的友谊等等。
这些来自正遭受荼毒的弱国、很多往往是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和学者,与物理、数学等领域的宗师级教授,是什么让他们之间惺惺相惜?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人,超人的智识和潜力让他们赢得被大师平视的机会,也同时为国家争得了颜面。
如果说上世纪的留美幼童更多的是天上掉馅饼机会属于大多数人,只看你是否敢选择,那么三四十年代的科学家则是天之骄子,毕竟,他们在任何国家都是可遇而不可求。
但是,国家竞争到最后比拼的还是整体的力量与体制的效率。
靠自己培养其属于自己的顶级科学家,靠自己的实力和研究氛围吸引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给予更多的普通人平视世界、成就梦想的机会和舞台。
这就是腾讯科学WE大会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有志于此的青年,都可以获得与科学家、与最前沿的学术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今年的大会,领衔的是包括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6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他们的研究从黑洞探寻到意念打字,再到畅游万米深海的软体机器人,这其中包含天体物理、脑机接口、深海探索等多个科学领域的最新突破。
找到黑洞的不是物理学家,而是数学家,它会极大刷新中国人对数学的认知;
如何让‘冷冰冰’的电子设备,变得如人体组织一般与人类身体兼容?
如何10分钟充好一部电动汽车?
怎样凭意念就能写字?
还有让机器人遨游在万米深海……
9届大会,中国人追赶国际科学前沿的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中国人越来越具有去平视世界的自信。
90岁的美国数学家彭罗斯与中国85后李铁风,出现在同一场合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喻。
来源:李铁风
李铁风是深海仿生软体机器鱼的研发者,它的作品已经可以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0米的深处游动,未来它还可能游进木卫二的液态海洋,游进老人可穿戴辅助运动装备中。
李铁风代表的中国年轻科学家正在成为中国挺进诸多前沿领域的中坚。
事实上,除了每年类似腾讯科学WE大会营造的科学家交流的环境,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愿意来中国进行长期研究和交流。
美国媒体曾经报道,近3年来,到中国工作的顶尖科学家人数就多达1074位。
日本科学家福田敏男2012年成为了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他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了直径最小的人工血管,同时带领团队创造了首个纳米机器人,还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据日本统计,来中国的日本顶尖人才,同比上涨了25%。
为什么?
当然首先是因为随着中国综合实力提高,中国科研投入有了质的提升;其次就是中国建立起了一个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可以和国外同行平视;第三,就是中国正在快速提升的科学氛围。
比如今年的大会,会有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甘肃等地的14所高校同步线上参会,最终参与人数会很可能超过2020年那一次的2500万人。
从2013年开始,腾讯每年都会举办科学WE大会。近两年更是扩大了科技投入版图,从支持基础研究的科学探索奖和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到提供高质量科普的青少年科学小会和X-talk等活动,重奖基础科突破,让有志于科研的中国人更早地从优秀科学家那里受到激励与启迪,让走进科学、爱上科学成为社会新时尚。
科学的种子,越早种下,发芽的时间就会越早,发芽的几率也会更大。
2011年美国经济学家泰勒·科文在《大停滞》中所说的,人们已经摘完“所有低垂的果实”,这可能也包括在科技领域。
今天没有前人的积累,想要做出突破性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更早地平视科技最前沿,与人类最有智慧地大脑交流,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新的起飞和突破。
近些年,每当中国遭遇卡脖子,我们就会反思:中国真正要面对的短板不是芯片,甚至也不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光刻机,而是从理论到实操的整个链条,是科学家,是本应普遍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探索精神。
或许,我们有理由说,探索的种子已经种下,就等发芽、开花、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