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40年的变化史(年货之变从票证时代)
说到春节,最紧要的事情除了回家就是买年货了。集市上各种肉类产品、干鲜果品、新鲜蔬菜、春联、灯笼等应有尽有,人们在浓浓的年味中也感受着生活的巨大变化。从过去年货紧俏,到现在品种齐全,40年间,年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票证”的时代。家里抽屉里那些带着“计划经济”痕迹的各式票证,给无数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虽说那时得排上半天的长队才能买回年货,但大人小孩最期盼的依然是过年。
曾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王晓春告诉记者,“那时候过年不用去大街上采购什么年货,买东西都要靠票,粮票、油票、布票……去定点供应的地方买。”王晓春和丈夫都是国有企业的职工,结婚分房后,孩子也出生在这里,吃饭有食堂,打开水有水房,洗澡有澡房……总之吃喝拉撒都在厂里。过年时几乎没有多余的“票”去外面购置年货,就连年夜饭也都是在食堂“打”。
从“票证时代”到“买遍全球”
到了八十年代,“票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面对网络、超市、饭店里堆积如山的各种美味是想象不出从前物资匮乏时过年购买年货的情形的。
近日微信朋友圈有人晒出一张1982年春节定量供应主副食品20种通知,比如,鱼:每人1斤;鸡蛋:每户3斤(包括1月份一斤);鸡:每户1只;粉丝每人2两;块豆腐:每人28块;大葱:每户2斤;白糖:每户2斤,单身1斤;优质酒:每户1瓶;食油:每人1斤(其中花生油4两、香油1两、菜籽油6两);麻酱:每人1两;富强粉:每人调剂供应3斤;黄豆:每人调剂供应1斤;花生:每人6两;葵花籽:每人6两等等,引来许多网友好奇围观,有人评价说,平时家里随便去超市采购一趟可能都不止上面这些东西。
到了九十年代,大年三十阖家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是当时人们过年最流行的娱乐活动之一,这也让“彩电”成为当时过年的畅销年货。春联、倒贴“福”字、贺年卡、挂历的流行让当时年味的文化气息愈加浓厚。80后杨萧说,那时过年同学间都流行互送贺卡,那天在家里收拾屋子还翻出来一张同学送的贺卡。
当时物质生活逐渐精彩多样,年货的种类也有了变化。街道旁、小菜场里人头攒动,供销商场里更是热闹,每个柜台都是人气旺盛,腌肉摊上斩火腿、咸肉的“咔嚓”声中一股黑毛猪肉内散发出的特殊肉香与水果柜台的生梨苹果香蕉的果香味、奶油蛋糕的奶香混合在一起,渗透飘浮在空气里,新年气氛浓浓的。过年前,小菜场里冻鸡、冻鸭、冰蛋、冰冻带鱼大受家庭“煮妇”的青睐,往往排了很久的队还不一定买得到。
进入千禧年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对年货的需求更是丰富多样,“超市”在全国遍地开花,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各种土特产、干货、小吃、水果在超市里都一应俱全。那时有3种保健品特别流行:太阳神、青春宝、花旗西洋参。今年40多岁的郭女士说:“2005年过年时,我就带着家里孩子提着3大件保健品去走亲访友。”如今这3种保健品已不闻踪迹,不过,这也说明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已经从满足基本需要转变为要更年轻、更健康。
进入21世纪以后,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年货品种可谓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人们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广。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中的各种可能和选择都有,年轻人不再进商场排队买年货,而是选择轻点鼠标的方式,在家坐等世界各地的年货上门。随着网购越来越发达,国民采购年货的触手已经延伸到国外。北美的服装饰品、欧洲的奶粉水果、澳大利亚的保健品、日韩的小家电都成了不少“80后”“90后”年货清单里的新宠,“全球购”俨然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从六七十年代的“票证时代”到如今的“买遍全球”,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类的多样性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从吃饱穿暖到说走就走
今年50多岁的杨桂珍自进入腊月后就是商洛各大超市的常客,从进入小年几乎每天都在扫货,她的购买以绿色健康食品为主。对于今年50多岁的杨桂珍来说,年货的记忆大都停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每年春节前,父亲将养了一年的鸡杀掉给他们解馋,但还有点心疼。兄弟姐妹们围在家里的火灶台上偷偷烤肉吃,过年就算没有新衣服穿大家也十分开心。现在买年货,想买什么集中到一家超市,一站式购齐,人们更注意合理膳食和营养均衡。比起物资匮乏的年代,现在的年货选择是超级丰富,过年的方式也更多样、新鲜了。”
70后方菁每年春节前都特别忙碌,为家里人去准备一场美食盛宴就是她春节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炸豆腐、灌香肠、卤猪蹄、蒸包子,“做了这些,在家里吃顿自己做的团圆饭,才算真的把年过好了。”平时在外打工的方菁,除了做饭之外,能在家里多陪陪老人和孩子也是她最大的新年愿望。
辛苦一年了,拿什么来犒劳自己?喂好自己的胃,恐怕已经是过去时。如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环境的改变,年货也呈现出了动态的变化色彩,“80后”年轻人更热衷于网购。“80后”的赵迪是网购“铁粉”。在网上,不论吃喝,“一站式”购齐。赵迪选购了一大箱三只松鼠的零食和一款首饰奖励辛苦工作了一年的自己,除了买给自己的礼物外,她还给家人添置了智能电热水壶、年夜饭半成品,全都送货上楼,也省下父母再忙活着做年夜饭了。
“旅游过节的方式很时尚,我认为将旅游作为春节礼物赠送父母长辈们是一种健康的选择。”90后姚女士为全家人购置了的“新春年货”是一款旅游产品,全家计划在春节长假期间一起旅游,以这种方式欢度佳节。同为90后的王婷,今年春节打算和朋友一起去外面度假,她认为年轻人更注重自由和个性,不希望将难得的春节假期浪费。她说,出去旅游,也并不是为了躲避亲戚们的“问话”,只是想简单地奖励自己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随着旅游热的升级,旅游行业的人们也看中了热闹繁荣的“年货”市场,纷纷玩起了“年货”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最先推出旅游“年货”的是各大在线旅游网站,打出“年货清仓”专场,提供特惠的国内外机票、酒店、周边游等产品,让国民像添置新衣一样将旅游作为“年货”购置。随后,我市的传统实体旅行社也纷纷推出“年货专柜”,更多接地气的春节相关线路上架,不但有“淘年货”专线、年夜饭专线,还有各种春节期间出发线路供顾客挑选。
商洛一家旅行俱乐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将旅游产品作为“年货”送给家人、女朋友的不在少数,俱乐部也为此早早地进行了准备。例如针对春节期间以“家庭装”游客为主,有旅行社打出“买二送一”或“三人同行立减千元”等优惠;针对春节不远游的市民,省内的几家温泉专线几乎是天天出发。旅行社预计,够买“年货”旅游产品高峰期将持续到本月底,短线出境游、省内周边产品最为火热。
从吃饱穿暖的春节到说走就走的旅行,人们过春节的方式也在不断走向多元化,年货的购置也从丰富多样的山珍海味变成了各式各样的旅游线路。
从进城购物到下乡采购
今年30多岁的丹凤县铁峪铺镇徐富民小时候家住在山沟的半山坡上,年关要和父亲去镇上赶集买到好的年货,就要起个大早。他至今还记得儿时赶集的场景,“腊月间遇集镇上街道就会被围得水泄不通。当时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家住偏远山区的人去镇里买年货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是能进一趟城买年货,那简直太稀奇了。”
徐富民告诉记者,15年前,他刚结婚搬到镇上住,家里给买了辆摩托车,一到过年间,他就骑着摩托车去县城买年货,原本只有腊月间镇上赶集的时候才能买到的年货,现在过年也不用等着赶集了,去县城什么都能买到。
这两年,徐富民的县城亲戚每到过年时就向他打听谁家有自己饲养的猪肉卖,哪家有纯手工打造的粉条卖,还有村里谁家的挂面吊的好。到了周末,徐富民的亲戚就带着自己的朋友到镇上找徐富民买“土味”年货。
当物质商品足够充裕后,不少市民把目光投到农村,农家养的猪、鸡,农家肥种的菜……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但人们更加注重绿色和保健,健康成了大家新的追求。
1月28日,家住商州区中心广场附近的张先生和两个朋友,专程驱车到乡下,在当地农户家一起合杀了一头黑山羊。“放养的羊,肉质鲜嫩,我们三家一分,每家花了几百元钱。”张先生说,这是第二年回老家杀年羊了,随车还带回来一些挂面、粉条、香肠、腊肉等年货。
他告诉记者,吃着在老家办的年货,过年才有滋味。“粉条是纯手工做的,挂面是自己亲眼看着乡亲们吊的,就是原来小时候的味道。”“上山下乡”打年货,成为很多城市居民的选择。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进入腊月后,不少市民趁着周末去农村休闲游,顺便在当地采购土特产,置办年货。
1月29日,家住商州区州城路的宋女士就随朋友一起,前往商州区北宽坪镇,看当地人捉年猪,并和朋友各买了腊肉和粉条。她说,“就是冲着土味去的。”只要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土特产,贵一点也没有关系。
张先生算账说,下乡打年货并不便宜,算上油费、高速通行费,像现杀的山羊肉,估计每公斤比城里的集贸市场还要贵10元左右。
有需求就有市场。从去年12月起,各地不少地方的乡村游加入了杀年猪、买年货等项目,满足被传统“年味”吸引到乡村的游客。
从传统的赶集进城买年货到上山下乡买年货,人们的购买途径也发生着反转,生活理念也发生着转变,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追求更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唯一不变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年味的追寻。
40年经济巨变,催生了新的过年方式,也提供了更多年货选择。从“票证时代”到“买遍全球”,从吃饱穿暖到说走就走的旅行,从赶集进城到上山下乡买年货,年货的变迁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回忆。其实,买什么并不重要,在置办年货过程中,那份忙碌一年盼着过年的喜庆心态,那份对于家的思念,才是最值得回味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