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历史发展史(古都京韵北京故宫的)

“朱门金殿乱人眼, 千回百转终有尽; 万世江山家天下, 只做今人嫁衣裳。”

一座宫殿的兴衰成了一个王国的缩影,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更替。金戈铁马、万国来朝的兴衰荣辱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

放眼世界,那些辉煌一时的琼楼玉宇也已经成为昔日的一缕青烟而渐渐远去。如今目之所及,只见残垣断壁。

即使地方尽最大的努力抢救保留,也只剩下物是人非,我们只能从它残破的身躯中,窥探那一段浮沉的过往。

北京故宫历史发展史(古都京韵北京故宫的)(1)

一、天子守国门

在中国,被誉为“天下第一宫”的是秦帝国的阿旁宫,面积最大的宫殿是咸阳宫。

北京故宫在这些恢宏的历代宫殿中怎么也够不上前几名,但却是历代宫殿中保存最完整,最精巧雅致的。

它是中国历代宫殿的集大成者,熔铸了几千年来工匠们的智慧结晶,是世界建筑之林最独树一帜的存在。

如今故宫博物院每日客流量达5万人次,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人们都能一睹王朝昔日的辉煌。

而在过去,象征着统治阶级权力的皇宫只是百姓口中威严而神秘的存在,只有权力的中心能够享受这顶尖的宫宇。

北京故宫历史发展史(古都京韵北京故宫的)(2)

时间回溯到600年前,大明朝不再有建文皇帝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公元1403年大年初一,正式以永乐为年号开启他的统治生涯。

自明代开国以来,皇权的中心集中在六朝古都南京。

偏安一隅的政治中心令朱棣非常不安,北方游牧民族不时的骚扰令这位马背上的天子十分愤怒,而且助自己谋权篡位的大本营也在北平。

南京毕竟是建文皇帝的老巢,反对势力众多,甚至受到了御史大夫景清的刺杀,这一切都令朱棣坐立难安。

在充分的考虑下,朱棣动了迁都燕京的心思,但是立马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从此朱棣知道迁都之事不能操之过急需徐徐图之,于是他采取了更为迂回谨慎的方式慢慢蚕食反对的声音。

首先他施以政策提高北平的地位为北京,又给予移民到北京的商贾百姓便利与倾斜政策。

公元1906年8月,朱棣又接受了大臣的提议在北京修建新的宫殿,并任命自己的心腹们筹备这项巨大的工程。

在徐皇后去世后又秘密命人到北京寻找吉壤建陵区,大臣们很快就懂得这背后暗含的迁都信号,纷纷上书反对,却遭到朱棣的贬谪,明哲保身的臣子们只好选择了沉默。

在公元1416年,当朱棣再一次提到北京时,大臣们竟然纷纷表示希望迁都,朱棣的迁都之意终于成功实现,从此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

北京故宫历史发展史(古都京韵北京故宫的)(3)

二、争论争论几时休

宝相庄严的紫禁城见证了两个王朝的兴衰荣辱,然而这座精致的宫殿的建筑时间却存在诸多疑点。

在古代,天子九五至尊,象征皇权的事物多以9为基数,小到绣有9条龙的黄袍,各地进贡的贡品也都以9为倍数。

而民间也有玉皇大帝楼宇一万间的说法,所以人们一般认为皇宫的房间共有9999间,在1972年有学者亲自丈量,发现北京故宫的房间数虽然没有9999间,也有8707间。

曾有人误以为蒯祥是紫禁城设计者,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皇宫的设计者是刘基以南京皇宫为对照设计的。在今日的北京故宫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南京明故宫相似的布局与建筑造型,如午门、内金水河、东华门等。

除了刘基还有明皇宫的总负责人与总规划师陈珪、木工蔡信、石工陆祥等等优秀的工匠。其实,如此浩大的工程能够实现并非一人之功,在这背后是千千万万人的共同努力,没有他们的付出,如此精妙的艺术品根本不可能存在于世。

从《明实录》的记载来判断,紫禁城的建成竟然只用了3年半的时间,如此庞大的工程,即使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不可能在3年半内实现。

据《明史》记载,明皇宫共有10万全国最优秀的工匠100万普通劳工耗时15年建成,今日学者们一般认为明皇宫耗时14年建成。

但无论明皇宫耗时长时间,其背后蕴含的先贤们的智慧与精巧的工艺是无可否认的。

北京故宫历史发展史(古都京韵北京故宫的)(4)

三、一群可爱的人,一种可敬的精神

时间拉回1912年,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但直到1924年这位满清帝国的末日皇帝才离开紫禁城。

当时的紫禁城不仅遭受了国内军阀、政界首领、甚至是百姓的偷窃,更是遭受了西方列强的洗劫,在战火的烧灼下,昔日辉煌耀眼的皇城,变成破庙一般,楼阁倒塌,荒草丛生,垃圾遍地。

192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在严修、卢永祥、蔡元培、等21人组成的“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建立,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故宫博物院得以保存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北京故宫天安门广场主席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那一幕,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当时的中国,百废俱兴,但是国家依然拨出转款用于故宫的修缮,四处追踪流失在外的国宝。

截止到2020年,北京故宫内的文物总数达到1,863,404件/套,数字文物52,558件/套。在这背后承载着中国人民的血汗付出,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

北京故宫历史发展史(古都京韵北京故宫的)(5)

2004年,北京故宫开启全面大修,总投入20亿元,将历时19年。

这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四方城,自建造以来,有几人完整的走过每一间楼阁呢?

2012年1月,单霁翔受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用5个月的时间走过北京故宫的每一件房屋。在他看来,故宫虽大,但是70%的区域都不开放;藏品虽多,但是90%都沉睡在库房里。

人们不辞万里来到故宫,却只能感受到人挤人的黏腻,走马观花地看看古代皇帝妃子们生活上朝的地方,把背后的韵味给忽略了,对于文物背后的故事也是无从得知。

于是,在他的改革下,故宫开始限流,每日8万人次进入,落地的垃圾2分钟内必须清理。

故宫大型纪录片《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每一件文物开口说话,让每一件文物从阳春白雪走进大众的心中,让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背后的人文精神激励着万千国人。

除此以外,他还巧妙利用文物精美的花纹、雅致的配色结合人们的生活开发出一系列带有故宫元素的周边,开启了故宫的“追星”时代。

北京故宫历史发展史(古都京韵北京故宫的)(6)

北国情壮,南国轻柔

森严的红墙下已没了封建王朝的身影,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宫廷玉器也在数字信息技术的记录下走进大众的身边。

这座600年的四方古城,记录着的不仅仅是封建王朝的兴衰荣辱,这一砖一瓦,都是能工巧匠们留下的时光密码,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沧桑兴替。

我们保留它,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重要的是继承这份厚重的深情,庄严的意蕴,诗意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