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写于1845年,虽然在其生前从未进行过发表,但已经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一座里程碑那么这篇短短千余字的文章,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具有如此大的能量,来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00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写于1845年,虽然在其生前从未进行过发表,但已经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一座里程碑。那么这篇短短千余字的文章,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具有如此大的能量,来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呢?

首先,顾名思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的是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讨论。而《提纲》本身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以提纲的形式罗列了十条简练的思想内容。

其中,第一条,开宗明义,直接批判了从前一切的唯物主义,指明了他们的缺点,即只采用直观的方式去理解世界,而不是当作实践。当旧唯物主义采用了这样的方式的时候,它们就不得不陷入了这样的误区,无法理解人的真正的活动,从而沦落于向唯心主义能动的然而是抽象的发展。旧唯物主义的这样的观点,是与马克思的实践观背道而驰的,也是和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背道而驰的,所以马克思提出了一针见血的犀利批判。

第二条,陈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应当通过实践证明人思维的客观真理性,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一条中,马克思最主要阐述的是厘清旧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思维的问题。而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把人的思维与此岸联系起来的就是实践,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够证明思维的真理性。也因此,脱离了实践来谈思维,也就把思维和此岸割裂,变成了经院哲学问题。

第三条,探讨了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或者说,人与社会的关系。其中,马克思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而两者的一致改变就是革命的实践。在这样的探讨中,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指出了人通过实践同样可以改造社会的观点。从这样辨证的观点可以看出,片面强调环境、教育的旧唯物主义显得苍白无力。

第四条,马克思探讨了关于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的问题。首先,从费尔巴哈的角度出发,马克思同意其宗教世界是在世俗基础上的观点,然而马克思认为仅仅指出这一事实是不够的,我们应当去理解矛盾和问题本身,并让世俗世界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强调的能动的革命性。

第五条,承接了第一条,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诉诸直观、忽视实践的的观点。

第六条,马克思探讨了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首先,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即假定出抽象的个人,以及把人类看作自然意义上的“类”。费尔巴哈的观点反映了其诉诸感性的直观,忽视了人类实践活动。而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七条,承接上一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个人的观点。马克思认为,抽象的个人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所有人都是在一定社会形式下具有一定的本质。

第八条,表达了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观点。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实践的发展,社会生活也会相应发展,那么其中神秘主义的东西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被和理解的解决。此处同样与第四条中马克思认为应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观点互文。

第九条,表达了马克思进一步对旧唯物主义直观的批判。直观唯物主义不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也就只能抽象出“市民社会”的个人,也就无可避免的落入唯心主义。

第十条,承接第九条,当旧唯物主义只能立脚于孤立的“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立脚于全面的“人类社会”,即由全面的、完善的人类社会形式来推导出人类的本质。

第十一条,马克思强调了自己的思想中的革命性,即不同于其他哲学安于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改造世界。

在通篇文章之后,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虽然以一种零散的文体写作,其中内容也似乎非常散乱,然而,其中始终有一条坚实的线索在收拢着整篇文章。也就是马克思的实践观。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扬弃,围绕着实践观的线索,其观点的血肉被一一充实,而上下互文、逻辑严密则人更让整个观点熠熠生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在这一篇文章中得到了最初的确立,也因此可以被称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座里程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