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封了哪五王(泌阳称王第一人----洪秀全御封)

泌阳称王第一人———洪秀全御封“淮西王”:陈太安

1857年初,太平天国钦差赵雨村手捧天王洪秀全“圣旨”,到角子山御封陈太安为淮西王

洪秀全封了哪五王(泌阳称王第一人----洪秀全御封)(1)

洪秀全

一,角子山

角子山地处泌阳县下碑寺乡境内,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北与舞阳,西与泌阳象河关,东与遂平、驿城区相连,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进可攻,退易守,历来为兵家战略要地。角子山为伏牛山余脉,方圆几十里峻山与丘陵相连,沟壑与河流交错。茂密的野山林和灌木丛,形成的天然植被,跌宕起伏。角子山这片土地,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印记:山顶现有一碗口粗细、二尺见深的旗杆窑,传为唐朝黄巢起义从山东转战于此,在角子山安营扎寨时专为插旗而凿,鬼斧神工至今清晰可见。 环山腰有二里多长用石头砌的寨墙,宛如巨龙盘绕,极为壮观,据《中国历史记事》、《清史稿》、《清末大事记(豫州1840—1880)》、《泌阳县志》等史料记载,该寨墙是1851—1866年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角子山起义时修筑的。据《陕县志》记载,“贼多南阳人,自名其党曰捻子,以角子山为巢穴”。咸丰元年(1851年)时,南阳捻党乔建德就曾聚众两千余人,在南阳、泌阳附近角子山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1856年7月河南浴州、泌阳、确山、遂平、西平、舞阳等县交界地区的角子山,发生抗清起义,其领袖人物有李太春、萧况、陈太安、管绍堂、王三辫子等,他们自动‘结捻’,进行包送私盐,打家劫舍活动。”

洪秀全封了哪五王(泌阳称王第一人----洪秀全御封)(2)

角子山旗杆窑

二,太安出世

单表这角子山东边板桥镇林庄村委林庄村,青年农民陈太安即出生于此。陈太安(? ——1858),河南泌阳板桥镇林庄村委林庄村人,佃户出身,在陈太安的家乡,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明初大移民时,陈氏先祖由山西省洪桐县迁至泌阳县板桥镇林庄村。其父陈有福,在弟兄八人中居长,娶邻村白果树许氏为妻,许氏生有一女三男,陈太安最小,村民们叫他“小三”。陈太安出生后,长相古怪,说话口吃结巴。却很受父母兄长溺爱。他从小就顽劣不训,整日游手好闲,不读书,却常舞枪弄棒,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十七八岁时,就身似罗汉,臂力超人。

陈太安整日四处游荡、打架斗殴,惹得众乡邻不满。相传,一次在与村人纠纷中,打伤多人,村里人扬言要除掉这个“败家仔”。于是乎他背着家里人偷偷跑到几十里外的嵖岈山,投奔在那里造反的捻军小首领萧况,并与萧况结为拜把弟兄。家人恐这事被官府追究,株灭九族,就设法将陈太安从嵖岈山捆绑回来,严施家法。陈太安得卧床不起,在家养治半年之后,方可倚仗而行。但他仍不死心,伤未痊愈就拄杖再上嵖岈山。途中又被族人追回。族人决定用高粱杆将陈太安卷起来挖坑活埋。因陈的七叔当时不在家,族人未敢付诸实施。数日后,他七叔从外地回来,了解到事情的原委,也怕承担故意杀人之罪,就对众人说:“活埋他伤天害理,不如惩罚他,让他挖坑蓄水浇地。”于是,陈太安每天挖坑不止,历经一载有余,终在本村北边和南边各挖了一个长约30米、宽20米、深4米的大坑。这两个水坑至今仍在,村民们颇得其利。两坑挖好后,陈太安也安分守己多了。在家人放松警惕后一天,他又和几个捻军兄弟一起上山入了伙。

三,太安入捻

陈太安入捻后,引领捻军攻打泌阳县春水镇的王家寨。寨主内通官府,内有百余名家丁人人有火枪、鸟铳、大刀、长矛。寨里还有多门土炮,凭借坚固的寨墙,固若金汤。开始,捻军久攻不下,头领一筹莫展,陈太安因是个结巴舌子,乃献 计曰: “若是都都听我的,打打打下确山坐汴京! ”众将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他把部队退冋 到二十里以南的牛蹄街沙河里操练,因其是个不识字的大老粗,乃对部队发号令曰:“都都 都往东,都都都往西——”如此这般的训练几日说:“可以,中了”,众士兵经过数日的严格训练,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士气倍增。陈太安便择日奔袭王家寨。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指挥若定,带领捻军勇猛冲杀。他乘士兵士气高涨时,大声喊到“谁能第一个冲进寨墙,赏大洋一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顿时勇士们摔掉上衣,赤背上阵,杀声震天,王家寨被一举攻破,众兵欢呼,将陈太安抬起,拥立他为这支捻军的大首领,时年仅20岁。

洪秀全封了哪五王(泌阳称王第一人----洪秀全御封)(3)

1856年(咸丰六年)6月,陈太安率各路捻军头目萧况、王二党(板桥镇湾里村人)、王三辫子(沙河店镇刘河村委肖庄人)、张五秃、梁道茱、管绍棠等242人,在角子山安营扎寨,竖起反清大旗。部队分为五旗:红、白、黑、黄、蓝,陈自领红旗主。陈太安封为总“趟主”,也叫“大当家的”。至今,山上尚 有插"王旗”的石臼、寨墙遗迹。

四 角子山封王

陈太安的义军在角子山迅速发展壮大,半年内人数发展到万人以上。他们以角子山为根据地,将南边白云山、北边五峰山、东边嵖岈山连成一片,名扬豫南、鄂北。

1857年初的一天,太平天国钦差大臣赵雨村手捧天王“圣旨”,来到角子山,御封陈太安为淮西王。在陈太安受封仪式上,角子山上各色旗帜迎风飘扬,淮西王大旗为黄旗,其余为白、蓝、黑、红四旗,仪仗队布列在聚义厅前,一排排马队在山下巡逻。现在,角子山中还留有插“王旗”使用的石臼,当年修造“聚义厅”的砖头、瓦片以及垒砌“围寨”的石块等。

洪秀全封了哪五王(泌阳称王第一人----洪秀全御封)(4)

太平天国金殿

陈太安封王后,角子山四周有这样的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角子山出了个淮西王”,“小三封王角子山,穷人百姓愁眉展,地主老财都完蛋!”由此可见,当地老百姓对陈太安组织的农民义军是相当拥护的。

相传,一次陈太安荣归故里,最前面是枣红骡子开道,紧跟着是人抬檀香炉子,香雾袅袅,再后是 八抬大轿,陈太安端坐里面,头戴48斤大帽子,众将官前呼后拥,如众星捧月,时人尊称 其为“太安佬”,好不气派!他又在村南打谷场上晒从外地缴获的金银,摊满了整个谷场

五,血战中原

洪秀全封了哪五王(泌阳称王第一人----洪秀全御封)(5)

陈太安及捻军在同清军作战时采用灵活流动战术,使清军疲于奔命,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时任河南巡抚的英桂曾感叹道:“该匪自滋事以来,虽经官兵、乡团截杀,总因众寡不敌,未能得手。该匪愈聚愈多,裹胁至一万余众。僭称伪号,遍张伪示,仿照颍、亳逆匪,亦分五色旗帜。每遇官兵接仗,诡计多端,极为凶悍。”

淮西王陈太安以角子山为大本营,配合太平天国主力军,东击汝蔡,北攻舞阳、禹州。据汝州,克登封,连战连捷,屡战屡胜。惹怒清廷,随派重兵,对陈太安进行围追堵截,布网围剿。陈太安沉着应战,时而声东击西,时而夜袭清军兵营。率军展开游击战,给清廷官军以沉重打击。据《泌阳县志》记载,先后与清军激战61次,打死打伤清军5600余人。仅举几例:

1857年5月24日,陈太安率部与捻军李大春合军,大破清军。由叶县、舞阳、禹州、临颍杀入许昌,连破五个城池。击垮官府围寨20多处,缴获大洋千余箱,歼敌愈千人。

1857年6月25日,陈太安在汝州与登封交界的白沙沟,击毙嵩山知县王万令,攻占了禹州大红山。然后,又返攻舞阳县城,击退清廷总兵龙泽厚。

1857年10月25日,陈太安率领6000余人攻克赊店重镇,焚烧豪绅占据的“山陕会馆”内的春秋楼,继又进兵豫陕边界,攻入陕西商南县城,杀满清知县施作霖。同年11月上旬,陈太安率军攻打嵩县、伊川、汝州等地,与清军鳌战月余。清兵损兵折将,大伤锐气,但角子山捻军长时间连续作战,兵将损失颇大,陈太安决定撤回角子山休整。“占据确山,进兵汴梁”的目标未能实现。

洪秀全封了哪五王(泌阳称王第一人----洪秀全御封)(6)

面对陈太安的捻军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清军疲于奔命,剿围不力。清廷政府一怒之下,摘掉陕西绥镇总兵龙泽厚、南阳知府何怀珍的顶戴花翎。并严令陕西巡抚曾望颜、河南巡抚英桂,会剿淮西王陈太安。英桂令河陕汝道夏云岫直赴鲁山,督豫西各县扼守西路。令汝宁知府祁之栓,速赴遂平,防守东路。令候补知府叶法,率兵北屯舞阳,断义军北路。驻南阳知府何怀珍、总兵邱联恩,分别统帅骑兵、步兵约13000人,赶赴泌阳。以其主力,从西向角子山发起进攻。淮西王陈太安,随令各部迎战。萧况、管绍棠兵出东路;李太春兵出北路;王二党死守角子山。陈太安率捻军主力,迎战西路清军主力。他先出击泌阳双庙街,然后西进唐河县大河屯。扰乱清军部署,诱导清军分兵出击,分散兵力。最后,他掉头攻打兵力已经空虚的泌阳县城。击溃知县邓国梁守军,击毙泌阳团守郝恒太和把守总兵张士位。三战三捷,消灭清军2600余人,后返回角子山根据地。

随着清军兵力不断增加,对角子山义军,形成四面围攻。陈太安部属,损失过大。在勇将梁道荣牺牲后,王三辫子又兵败汝南,被清军擒捉后惨遭杀害。萧况出师不利,兵败后逃匿。不久,在方城县铜山被俘,壮烈牺牲。爱将管绍棠,弃武隐居,上了武当山做了道士。

六, 亡命天涯

1858年1月2日,陈太安率残部潜入桐柏。与桐柏捻军会合,坚持与清军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连战连败,追随他的人,死伤太多。一时,军心动摇,兵卒私下脱逃,队伍越来愈少。其妻白娘娘,在战乱中下落不明,陈太安成了光杆司令。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潜回了他的老家林庄村。乡亲们把他藏匿在北山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家里人每天轮流,暗地里送去吃喝。

清廷巡抚英桂为缉拿淮西王陈太安,发誓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出重金悬赏,并令确山、泌阳、遂平三个县令,派员明察暗访,限期缉拿陈太安归案受刑。陈太安的老家林庄村南头,有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着陈太安的父母。陈太安起兵后,乡里乡亲就有不少传说,认为占了地气。使得泌阳县令曾带着一个“风水先生”,到陈太安父母坟墓前“破风水”。清军在搜山时,发现了陈太安藏匿的山洞,随即包围了岩洞。这时,陈太安身处逆境,临危不惧。面对山洞下的清兵,攀过十几米的悬崖峭壁,像一只矫健的猿猴,跃上山顶,很快消失在丛林里。清兵没有抓着陈太安,县令恼羞成怒,就对林庄陈姓父老乡亲,疯狂报复。把村里陈姓男人一律抓起来,严刑拷打。特别是凡是“太”字辈的青壮年,更是罪加一等,被押进官府大牢。有不少与陈太安同辈的青年,受尽了折磨,有的还断送了性命。此后,村里陈姓人,担心再受株连。有的改了姓,迁徙到外地。留在林庄的大部分陈姓族人,也将“太”字辈,改为“清”字辈,一直传承至今。

咸丰八年(公元4858年)1月,陈太安死里逃生后,潜藏到泌阳县象河上曹村,他老干娘家里避难。陈太安的原贴身护卫为金钱所动,去官府告发了陈太安的藏匿之处。知县带领官兵连夜赶到,将陈太安老干娘住宅包围,陈太安于1月6日被捕获,在 河南巡抚英桂严督之下,用铁制囚车押解进京斩刑。

七,魂归异乡

陈太安在北京身首异处,不曾归葬,所以故乡也未尝造坟茔,更无后代。现只存其 祖父、祖村的坟茔仍存在于村南地。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虽然做了一些出格的事, 那是时代局限所致,后人也都原谅了他。150余年来陈太安的轶事在家乡广为传颂,代 代之间口耳相传,村民都耳熟能详,能述其二三事来。颇也因此人而自豪。

八,后话

直到同治七年(1868年)8月,河南巡抚李鹤年令崔廷桂仍“以所部归德镇兵移屯南汝等境”,督率地方文武随时缉拿角子山捻军余部,“角子山一路素称捻薮,至是肃清”。

泌阳角子山捻军是河南捻军中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支。咸丰元年(1851年)初起时只有两千人,到咸丰七年(1857年)10月起义军已发展到万人以上,直至同治七年(1868年)才最后被肃清。

-----资料收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异议请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