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养成讨好型的人(被孩子讨好)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作者:钱志亮

我们都知道,“讨好型人格”的人会活得非常累和不快乐。

他们总是以别人的需求为先,压抑自己,不断地去满足、迎合别人;

他们常常过度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对方能看重并认同自己,因此惧怕冲突,害怕自己让别人不高兴。

可是,你知道吗?孩子也会讨好父母,有些甚至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01

在一档亲子观察类节目《敞开心扉的少年》中,11岁的男孩蹦蹦就是一个习惯讨好父母的孩子。

他从不跟妹妹争宠,总是把最好的都让给妹妹,哪怕平日爸爸妈妈只专注于给妹妹玩游戏、拍视频,忽略了他,他也从不抱怨。

妈妈对蹦蹦说带妹妹去上海玩,而他成绩下滑只能在家学习。蹦蹦也会故作轻松:“没关系,是我自己不努力学习,这次你们就带妹妹去吧。”

但其实,他内心很渴望去。

有一次,当一家人准备吃饭时,妈妈让蹦蹦关一下煤气,结果他不小心碰到了煤气的报警装置,吓得不知所措。

爸爸立刻飞奔过来关了煤气,转身打了蹦蹦一巴掌,并质问:

“干啥呢你?之前不是教过你怎么关煤气的吗?怎么又忘了?一点小事你都干不好!”

把孩子养成讨好型的人(被孩子讨好)(1)

这时妈妈过来阻止了爸爸对孩子的指责,结果蹦蹦一边擦眼泪一边安慰妈妈:

“不疼,妈妈,都是我的错。”

然后蹦蹦又去跟爸爸道歉:“爸爸,对不起,我下次再也不犯了。”

把孩子养成讨好型的人(被孩子讨好)(2)

在场的嘉宾们,都十分心疼这个看上去乖巧懂事的孩子。其中一位嘉宾问他,如果妈妈不来安慰他会怎么办?

蹦蹦平静地说:“我就憋着呗!”“憋着憋着就过去了。”

把孩子养成讨好型的人(被孩子讨好)(3)

节目后来,蹦蹦终于袒露心声:“我一想起这事就特别委屈,不想的话就没事。”

蹦蹦说,他特别希望爸爸可以像对妹妹一样,跟他玩耍、聊天;希望跟爸爸妈妈拍视频,做一次视频中的主角;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像喜欢妹妹一样,多喜欢他一些。

原来,他不是真的不在乎、不难过,只是把这些情绪都藏在了内心深处,想要做一个懂事、暖心的小孩,换取父母的爱和关注。

02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就是这样,在父母面前不敢表露情绪,即便受了委屈,也不哭不闹,永远是一副乖巧听话的样子;他们努力学习,变得优秀,做父母希望他做的事。

如果孩子习惯了“讨好”的行为模式,会影响他一生的人际关系,在关系中倾向于委屈自己、不断付出、满足别人,到头来却不被珍惜,也会大大降低孩子人生的幸福感。

有些家长会说,难道孩子天性使然,共情能力强,体谅父母,表现得乖巧懂事,就是不好的吗?比如,看到妈妈累了、不开心,就主动帮妈妈做事。

当然不是。二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孩子在满足父母需求,让父母开心的同时,是否也关注并尊重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总是优先满足父母的需求,但自己是不舒服、不乐意的、不敢表达自己情绪和需要,就是一种不健康的“讨好”状态。

孩子的表现,同他的内心感受是不一致的,这样的“懂事”就需要引起家长的警惕,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把孩子养成讨好型的人(被孩子讨好)(4)

讨好父母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主要有两点:

(1)家长控制欲太强

控制欲强的家长,通常对孩子严厉而挑剔,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一切,并替孩子做决定,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或意见。

他们对孩子要求很高,想要把他们打造成自己期望中那个“完美的小孩”。

当孩子不听话,或者没达到自己的期望时,他们就会批评、打压孩子,甚至用“情感绑架”的方式,操控着孩子。

这样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感受到一种“有条件的爱”:我只有达到父母的要求,让父母满意,才能得到爱。

于是,孩子会选择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从不反抗,尽力迎合父母,做父母希望自己做的事。

然而,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自我价值感低,未被满足的真实需求导致他们内心空虚迷茫,即便自己再优秀,也常常产生无意义感,没法活出生命的活力。

他们平时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害怕自己做得不好,让父母失望,常常自我攻击和惩罚。

这些负面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抑郁,或者彻底的爆发、反抗。

电视剧《小舍得》中,田雨岚就是这样的妈妈,儿子子悠上五年级,她剥夺了孩子的爱好,给孩子报了许多补习班,逼迫孩子一刻不停地学习、提高成绩,从来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在田雨岚的不断逼迫下,子悠变得焦虑、内向,完全没有他那个年纪该有的朝气。

长期的高压下,子悠患上了抑郁症。他在班会上哭着说:

“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把孩子养成讨好型的人(被孩子讨好)(5)

(2)家庭关系不和谐

家庭氛围纷乱、不和谐,很容易养出一个爱讨好父母的孩子,比如父母经常吵架、冷战。

我们常常忽略了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感受能力。当看到父母情绪不佳,孩子心里会很难受、压力大,害怕是自己做错事,想要做些什么讨父母开心。

不安定的家庭氛围,也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害怕父母关系破裂,自己被抛弃。

于是,孩子会不自觉地承担起家庭矛盾的重担,努力变得懂事、优秀,迎合父母的想法,维护家庭的和谐,以为自己只要足够优秀、听话,父母就会开心起来。

曾看到一个网友说:

“童年时期经常目睹父母吵架,一直生活在恐惧不安中,所以我从小就特别听话,是所有人眼中的乖孩子,不敢让父母为我操心,努力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可是我自己的感受,内心的真实想法,却从来没人过问。我觉得好累······”

如果父母不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孩子就会被迫成为一个“拯救者”的角色,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忽视了自己。

这样一来,孩子不能把全部精力和能量用于自我成长,过早地背负了不属于他的责任,成长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03

在一个健康、开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应该是能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生气了、难过了、想要什么,都能坦然地对父母说。

当孩子收敛起自己的这份真实、天真无邪,做事都是为了让父母开心时,是做父母的失败,也会成为孩子一生的遗憾。

为人父母,不应该让孩子为了我们满意和开心,而去勉强自己,而应当为他们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可以忠于自己的感受,安心做自己,把精力都放在自我建设上来。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所说:

“每一个孩子都拿着自己的杯子,希望爸妈蓄满安全感和爱。”

从根本上来说,讨好父母的孩子,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关注和认可。因此,家长需要在日常养育中,给足孩子这些养分,以免孩子通过这种不恰当的方式索取。

具体来说,要做好这些:

“爱其所是”,不要只顾着让孩子满足自己的期望和需求,接纳孩子最真实的模样,欣赏眼前这个孩子的特点和闪光点,少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

允许孩子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不要强硬地制止和打压他,给予倾听和理解;

当孩子犯错了、表现不好的时候,“对事不对人”,针对事情本身来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否定孩子整个人。

这样,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内心充满安全感,可以在父母面前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把孩子养成讨好型的人(被孩子讨好)(6)

此外,家长要克制自己的控制欲,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话、无条件服从自己。随着孩子的成长,允许他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给他做选择做决定的机会。

这样,孩子才能够突破父母的限制和束缚,充分发挥成长潜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最后,父母还应当为自己的情绪和生活负责,尽力为孩子创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不要让孩子背负不属于他的责任。

总而言之,家长永远不必去羡慕那些看上去乖巧懂事、会哄父母开心的孩子,反而需要引起警惕,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探究这份“懂事”的来源。

如果你的孩子在你面前常常随心所欲,胡闹发脾气,也不用太忧虑,至少,孩子足够信任你、愿意把真实的一面向你敞开,好好拥抱眼前这个孩子吧。

点个【在看】,愿所有孩子都不用过早地长大,可以无忧无虑地做自己!

宠粉福利来啦!!!

为感谢粉丝互动,小e妹特定制了一批“湖北e家庭限量笔记本”,作为奖品送出。获取方式:每个自然月内精选留言数不低于30条的粉丝,将获得限量笔记本噢;每人限领一本,数量有限,赶紧参与哦~

把孩子养成讨好型的人(被孩子讨好)(7)

THE END

把孩子养成讨好型的人(被孩子讨好)(8)

本文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本文属于政务公益宣传,对于文字或者图片有异议的,请联系删除!

把孩子养成讨好型的人(被孩子讨好)(9)

把孩子养成讨好型的人(被孩子讨好)(10)

投稿邮箱:

hubeiejiating@163.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