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曲小调100首老歌(斗门粤曲源远流长)

珠海斗门,中国曲艺之乡。独具岭南特色的传统艺术——粤曲,便是当地影响最大的曲艺品种,从一百多年前,就盛行于斗门地区,见证斗门的精彩蝶变。斗门粤曲源远流长,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2011年,被列入斗门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爱好者众多且活跃

据了解,粤曲主要起源于清朝八音班,以乐器演奏外省传入的西秦戏,以不同乐器代表戏中不同人物,故称“西秦班”。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粤曲逐渐用一两人自弹自唱的形式代替八音班,并以唱功的优势以及形式方便进行演唱,迅速赢得听众喜爱。自此,粤曲开始成熟以及并普及开来。

粤曲原是清唱的表演,曲目源自粤剧。现今的粤曲,结合了岭南音乐的调性与曲式,形成了一种用音乐伴奏来说唱戏文的曲艺。斗门的粤曲社始兴于清光绪年间,最早的“龙雅堂”(现名“荔山业余粤剧团”)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现今,斗门全区的曲艺社约五十多家,爱好者众多,又以乾务镇的曲艺社最为活跃。

除了歌者传唱,还有大批乐手,以中国传统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进行伴奏。据悉,斗门粤曲除二胡、扬琴、锣钹、琵琶、箫笛、木鱼外,也将西洋常见的管弦乐器纳入其中。斗门当地不少人爱好粤曲,在闲暇时刻,或于“乐坛”高歌一曲,或弹奏乐器享受其中。

广东粤曲小调100首老歌(斗门粤曲源远流长)(1)

呈现浓厚岭南特色

相较于其他传统曲艺,粤曲的活力十足,这与曲目结合时事,、不断推陈出新大有关系。据传承人黄荣亮介绍,粤曲由社会自发创作剧本,如今创作的曲目通常以歌颂“新农村、新风貌”的内容为主,体现符合现代的特色,使得具有悠久传统的粤曲文化得以传承。

由于粤曲的丰富多变,“乐坛”之下通常都会座无虚席,在留住老观众之余,也能吸引新一代的年轻人,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品味。为了让曲艺事业被更多人所了解,目前,斗门共有曲艺传承基地、传习所和展览厅近百个。在斗门,更涌现出一批屡拿大奖的年轻人。

悠扬的粤曲歌声,飘荡在黄杨河畔,仿佛见证了斗门从古至今的精彩蝶变。粤曲不止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和文艺样式的演绎,而是一种更为重要的符合区域文化认同,关于审美活动与民族记忆的延续,蕴含着岭南文化的精神品格。斗门粤曲的形成、发展与传承过程,还清晰地呈现出开放融通、包容并蓄、择善而从的岭南文化属性。

出品:珠海市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羊城晚报珠海全媒体传播中心

策划:吴国颂

统筹:杨雪薇

拍摄及制作:杨雪薇 郑达 钱瑜

杨楚滢 朱嘉乐 文艺

文案:杨雪薇

翻译:赵友斌 杨楚滢 朱嘉乐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铁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