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

近日

北京人艺院长任鸣透露

多年没有在人艺导戏的英达导演

今年将回归剧院

为北京人艺执导一部

由美国剧作家洛伦·汉斯贝瑞编剧的世界名剧

《阳光下的葡萄干》

而吸引英达

三十年来首次回人艺排戏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

该剧作是英达的母亲吴世良

50多年前翻译的作品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1)

吴世良翻译《阳光下的葡萄干》剧本手稿

这部译作手稿曾经遗失多年

能够失而复得的过程颇为传奇

如同冥冥中自有天意安排

因此让英达决心

为圆母亲心愿

而重返话剧舞台

英氏家族和戏剧舞台的不解之缘

也让我们值得对这个声名显赫的家族

所传承的人文底蕴和家风精神

给予关注

难解之缘一家三口都是北京人艺艺术家

众所周知

英达和其父英若诚

在中国演艺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2)

英若诚、英达父子

曾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

英若诚

既是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

也是中国最卓越的翻译家之一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3)

英若诚

英达也一直供职于北京人艺

多年来活跃在影视剧领域

能导能演

并被称为“中国情景喜剧之父”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4)

英达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英达的母亲吴世良

也是北京人艺的演员

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

因其出色的英语水平

曾担任过曹禺先生的秘书

并为周恩来总理做过翻译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5)

吴世良

“我妈妈生于江南名门,

天赋高,开蒙早,

背书描红,填词作赋,

同窗男孩子没有一个比得上她。

学罢国学,

母亲又入圣约翰攻读电机,

继而转投沪江,

直到进入清华园,

遇到我的父亲。

毕业后他们双双考入了

新建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母亲显示出比父亲更耀眼的艺术才华。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6)

吴世良和英若诚夫妇

在父亲被发去档案室整理资料的时候,

母亲则领衔主演了

北京人艺的建院开锣戏《夫妻之间》

并广获好评。

之后她又陆续出演

《布谷鸟又叫了》等经典之作,

星途一时大亮。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7)

吴世良主演北京人艺早期话剧《夫妻之间》,1952年

同时,

外语专业出身的她,

也没有停止在译林中开垦耕耘。

从毕业后和我父亲联手初译

涅克拉索夫的《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

到结集成册1959年

世界文化名人、挪威剧作家的

《比昂逊戏剧集》。

并且在那样的年代里,

有眼光和魄力选择这样一部世界名剧

《阳光下的葡萄干》。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8)

曹禺、英若诚夫妇和阿瑟.米勒夫妇以及《推销员之死》的演员们,1983年

但可惜译作送交出版,

未及付梓,

漫天的政治风暴已至,

将母亲湮没沙尘,

直至埋入大狱!

一千多个潮湿阴冷的铁窗日夜,

我难以想象,

我那曾是上海娇小姐的妈妈

是怎样熬过来的!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9)

英若诚吴世良夫妇

但沧海横流,

方显出大家风范。

我妈妈洗尽铅华,荆钗布裙,

厅上厨下,相夫课子。

从古文、英语,到绘画、表演,

我和姐姐的每一门课,

都有母亲参与其中,

指引点拨,切磋启发,

无异最佳导师。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10)

英若诚吴世良夫妇和孩子们

母亲古今中西通透,

文武昆乱不挡,

自幼习就的十八般技艺

皆派上了用场。

我相信,

我的妈妈正是在陋室灶间卑微琐碎之中,

完成了她从一个聪慧才女,

到一位伟大母亲的升华。

相夫教子的同时,

母亲从未放下过手中之笔,

又翻译过多种外文名作……”

一说起已故的母亲

英达导演言语神情中

满溢着崇拜和深情

“我妈妈她人格高贵,

秉性坚强。

《春月》作者包柏漪

曾这样形容我母亲:

‘她从不诉苦,

从不怨天尤人。

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尊严,

一种博大的历史感,

使她坚定自若,

不被生活的播弄所左右,

赋予她一种独特的高尚气质。’”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11)

吴世良的肖像画

失而复得母亲手稿遗失多年后完璧归赵

让英达特别感慨的是

母亲当年翻译的剧本

《阳光下的葡萄干》手稿

流失民间

不知下落

但去年某日

英达突然接到朋友发来的微信

说在一家拍卖公司的拍卖名录中

发现一部珍贵的剧本手稿

名剧

品相好

又是名家所译

疑是“英达母亲的手笔”

因此询问英达要不要看看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12)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13)

英达母亲吴世良翻译的剧本手稿

英达一见手稿照片

熟悉的母亲笔迹

父亲的美术字和图案

让他立刻断定

这确实是母亲手稿无疑

惊喜万分的英达

第一个念头就是立刻把手稿拿下来

但朋友拦住他:

“别冲动!

卖家如果知道是您要买,

肯定漫天要价!

完璧归赵之期更加杳然。”

最终

英达通过另一位

远在湖南、素未谋面的山姓朋友

大力帮助

匿名出手

终于抢在最后一刻

成功截下了手稿

让这部已经遗失半个多世纪的珍贵手稿

辗转漂泊之后

终于到达英达手中

“那一刻,

我真是百感交集!

相信母亲当年灯下笔耕的动力,

无疑是希望看到此剧付梓成书,

于是我将手稿

交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手中。

当然,

我知道作为一个戏剧人,

母亲的更大心愿,

是把这部由她精心挑选、逐字推敲的名剧,

最终搬上舞台,

奉献给广大观众。

替她老人家实现这一愿望,

是我无可推卸的责任。”

正是因为这份厚重的情感和使命

让英达带着母亲的译作手稿

回到了父亲母亲工作过

同时也是他自己就职的北京人艺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14)

英达

《阳光下的葡萄干》建组会

英达对大家说道:

“这是我母亲上世纪六十年代翻译的剧本,

那个时候我才三岁。

当年她翻译这个剧本的时候,

这样一部戏

在当时的中国是不适合上演的。

就像1983年

阿瑟·米勒给人艺排《推销员之死》一样,

中国观众对里面很多内容不是特别理解。

但今天的中国观众看这样的戏,

不仅能理解,

而且会有很多共鸣,

心灵的撞击。

所以我们现在排这个戏,

是特别好的时机。”

而且一向擅长排演喜剧的英达表示:

“这个剧本严格来说不是喜剧,

但我们要把它排成喜剧,

要有很好的剧场效果,

要让观众爱看。”

好戏多磨疫情之后期待重返剧场

然而

好戏多磨

就在全剧组都充满期待

跃跃欲试准备迎接排练的时候

突如其来的疫情

让一切只能暂停了

排练取消了

原定演出时间延期了

大家都回家隔离了

原本满怀踌躇之情的英达导演

面对此情此景

不由得心生伤感:

“怎么回事?

我作为人艺的孩子,

从小打食堂的饭,

看侧幕条的戏,

吃穿用度,心身成长,

这剧院把我养大,

当我终于准备好要为她奉献时

——上天不让我完成这个心愿吗?”

但当他再次打开母亲的手稿

剧本扉页上的一行字

也再次如同天意一样唤醒了他:

“献给妈妈:为了这个梦而感谢您。”

英达想到

母亲当年在饥寒困难的年代

仍旧笔耕不辍的动力

不仅是为了给襁褓中的孩子加个鸡蛋

更是为了能够让此剧登上舞台

“她没有看到那一刻。

但我还有机会。

疫情终将过去,

大家终将会回到排练厅,

我还有机会让妈妈的梦想成为现实。”

如今

随着疫情局势的好转

社会各界都在逐渐复产复工

恢复正常状态

剧院剧场也在逐渐开放

《阳光下的葡萄干》剧组

也从4月份开始

在线上进行研读剧本等前期排练工作

大家都在时刻准备着

一旦疫情防控允许

马上就会回到排练厅里

开始正常排练

手捧母亲译作的英达

比任何人都期待着那一天:

“感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让母亲60年前的心血

终于没有付诸东流。

等到剧目上演的那一天,

我和所有演职员,

都将在首都剧场恭候着观众的到来。”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15)

借这个机会

也刚好向大家再介绍一下

这个特别值得一提的

英氏家族

因为英氏家族几代人都非比寻常

无论显赫的身世

还是卓越的成就

都堪称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不仅男性建功立业、学贯中西

而且女性也一个个

见识超群、风采卓越

内外兼修,令人赞叹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16)

英氏家族表

英氏家族

是满洲正红旗人

姓满族八大姓之一赫舍里

英敛之

英若诚的祖父、英达的曾祖父

1866年出生在一个目不识丁的满洲武士家族

后来却成了一位有名望的天主教知识分子

他原名赫舍里·英华

后来参加改良派

改名英华

字敛之

取意“光华内敛”

有谦虚、低调之意

他还给自己起了个号“万松野人”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17)

英敛之(1867—1926)

英达的曾祖母爱新觉罗·淑仲

更是出身皇族

是雍正皇帝的十四弟允祯后裔

她爱上了教书先生的助手英敛之

并反叛当时的社会伦理和门户之见与之成婚

不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竟然是自由恋爱结婚

也是相当大胆和离经叛道了

英氏家族也因此联姻了皇族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18)

英敛之与爱新觉罗·淑仲

这位皇族小姐也确实很有眼光

英敛之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人

一生办了几件大事:

包括参与戊戌变法

创办《大公报》

创办北京第一所女子学校

创办辅仁大学

创办香山孤儿院

英敛之在政治上一直很活跃

早年参加戊戌变法

呼吁清室实行宪政民主

一九○二年慈禧太后回銮

下诏赦免戊戌变法人士

其中就包括他

英敛之被特赦后

1902年6月在天津创办了《大公报》

任总经理兼第一任总编

每天写社论评点时事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19)

1902年创刊的大公报

在当时不安定的形势下提倡“新文化”

包括通过说方言白话

让不懂文言文的普通大众接触文化

利用文学艺术来探讨当时的社会问题

1911年清帝退位

英敛之回到北京

负责清室善后事宜

主管皇家园林香山

为落魄的满人发展现代行业

收容了很多旗人

还为遭受水灾的孤儿们

创建了香山慈幼园孤儿院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20)

在颐和园西北10公里左右的一块大石上

刻有英敛之的书法“水流云在”

取自杜甫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后来英若诚的自传中文版也取名为《水流云在》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21)

英敛之还创办了静宜女中

和辅仁大学的前身辅仁社

1925年辅仁大学成立时

英敛之任辅仁大学第一任校长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22)

辅仁大学旧址

台湾辅仁大学1960年复校

英敛之的儿子英千里也参与协助

因此现在台湾辅仁纪念馆里还有

英敛之、英千里的展品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2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千里和于斌大主教在台湾辅仁大学

英敛之和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严复、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也都是好朋友

英千里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24)

英千里(1900-1969)

英敛之的儿子、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

出生于一九〇〇年

十几岁就到国外留学

二十多岁才因为婚事而回到中国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25)

英敛之和淑仲夫妻及儿子英千里的合影

英千里曾去过

英国、法国、比利时、爱尔兰等多个国家

精通英、法、西班牙、拉丁四种语言

尤其是英语

被当时公认为

外国人心目中英语最好的中国人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26)

英千里在英国时上的是伦敦经济学院

英国注册考试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27)

他回国后曾任

北京辅仁大学秘书长兼西语系教授

是与钱钟书比肩的语言学家

蒋介石请两位翻译

一位是钱钟书

一位就是英千里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28)

英千里

日本侵华时期

英千里因宣传抗日思想

曾被日伪特务机构两次抓捕

宁死不屈

抗日战争胜利后

国民政府把他作为抗日英雄嘉奖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29)

英千里历任北京教育局长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

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厂长

他1949年到台湾后

担任台湾大学外文系主任

和台湾辅仁大学副校长

马英九和余光中都是他的学生

蔡儒楷

英若诚的外祖父蔡儒楷

也是著名的知识分子和官员

是天津大学(当时叫北洋大学)的创办者

曾任山东省省长

民国初年袁世凯组阁时被指定做教育部部长

蔡葆真

由于英敛之和英千里的思想都很开明前卫

非常支持女性有自己的职业和工作

因此蔡儒楷的女儿蔡葆真

和英敛之的儿子英千里结婚以后

便担任北京第一所女子学校静宜女中的校长

当时她才19岁

婚姻最初六年

英千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留学

因此蔡葆真要单独照看几个孩子

同时还一直服侍公公英敛之

直到他1926年去世

可谓主外又主内

非常不容易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30)

英若诚和母亲蔡葆真,1982年

抗日战争时期

英千里被捕

蔡葆真不仅动用所有关系

保护狱中的几位著名学者

能够得到一些好的待遇

而且

她还赶在日本鬼子到家中搜查之前

机警地在英千里的藏书中

找到了抗日积极分子的名单并将其销毁

保护了很多抗日志士

后来英千里被国民党安排去了台湾

再没能和家人团聚

蔡葆真一个人带着九个孩子

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

受到了不少牵连和折磨

英千里和蔡葆真培养出来的孩子

各个都很优秀

儿子英若聪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知名建筑学家

主要以研究和教授建筑史为业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

曾经是梁思成的助教

女儿英若采

是知名女子篮球运动员

儿子英若

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后被分配到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

出任过版画教研室主任、教授

儿子英若智

是河北省水利学术带头人

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高工

是享受国家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

女儿英若娴

上世纪八十年代去往美国

为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31)

英若诚与兄弟姐妹

从左至右:英若勤、英若诚、英若识、英若智、英若采、英若聪,一九八二年

英若诚

英千里和蔡葆真的孩子们当中

最有名的当然还是英若诚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32)

英若诚(1929—2003)

英若诚虽然在19岁时之后

就再也没有见到远去台湾的父亲了

但是在英若诚童年时期

父亲英千里经常带孩子们一起去看戏

不仅培养了英若诚对中国戏曲的兴趣

还让他了解到西方戏剧

以及拳击等西方体育

英千里还请老师

来对英若诚进行形体训练

英千里写剧本

英若诚也经常演给父亲看

由于英千里信教

有着清澈嘹亮童声高音的英若诚

从小就在教区唱圣诗

让他对拉丁文的祈祷和赞美诗背得滚瓜烂熟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33)

年轻时的英若诚

虽然日后英若诚成了大知识分子大艺术家

但他小时候其实很顽皮捣蛋 不守规矩

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动荡

教育情况复杂

英若诚曾经被三所学校开除过

这让他的父母很头疼

但这些经历也大大丰富了他的教育背景

并让他很有独立的个性和见解

尤其是英若诚12岁时

在传教士管理的圣路易学校就读

由于老师和学生全都说外语

各科课程也都是英语授课

寄宿管理又非常严格

因此让他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外语基础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英若诚

由于外文极好

曾负责为当时的北京市领导收集外文资料

文革中受迫害入狱三年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34)

英若诚在狱中自制的毛主席语录

英若诚是一位卓越的

表演艺术家、话剧导演、翻译家

是北京人艺里程碑级别的艺术家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35)

老舍、焦菊隐、于是之、英若诚在读《茶馆》剧本,1957年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36)

英若诚在《茶馆》中饰演刘麻子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37)

英若诚和朱琳主演《推销员之死》

他曾主演过

《茶馆》《推销员之死》《龙须沟》《骆驼祥子》等

多部经典话剧

还参加了

《末代皇帝》《马可波罗》《小活佛》《白求恩大夫》

等经典电影的拍摄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38)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39)

英若诚翻译了很多外国名著

还把老舍作品翻译成英文

一生致力于发展中国的现代戏剧

并以戏剧来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和理解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40)

英若诚与阿瑟·米勒,一九八三年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41)

英若诚与戴安娜王妃、著名演员彼得.奥图尔在电影《末代皇帝》英国首映式上,1988年

他曾被选为东城区人大代表

还担任过中国文化部副部长

和中国艺术节基金会会长

曾多次出国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通过他作为“文化大使”的活动

对中外关系产生了影响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42)

英若诚在菲律宾领取麦格塞塞奖时发言,1988年

英若诚在中国二十世纪的

政治、文化、艺术、外交舞台上

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立了自己极高的声誉

英若诚2003年12月27日离开人世

享年74岁

在他去世后举办的追思会上

北京人艺的很多人都充满感情地追忆他

称他是极有天赋的叙述者

也是位很有理智的绅士

学识渊博,学贯中西

具有创意、多才多艺

能与不同年龄的人沟通

为人热诚善良,不摆架子

宽宏大量,积极向上

富有魅力和幽默感

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和折磨人的疾病

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是真正高贵的知识分子

是不可替代的非凡人物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43)

英若诚追思会

国外也评价英若诚:

“一位世界性的高级知识分子,

极有才能的演员,导演。

是中国最后一位

二十世纪前期培养出来的

对文化发展极有影响的人物。”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44)

英若诚

英茵

然而

英氏家族中

最早从事表演艺术的并不是英若诚

而是英敛之的女儿、英若诚的姑姑英洁卿

她小名凤贞

后改名英茵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45)

英茵(1916-1942)

英茵出生于北京

早年就读于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她从小就对文艺非常感兴趣

毕业后前往上海发展

曾在明月歌舞团

上海联华影业公司歌舞训练班学习

1936年

英茵签约明星影片公司

相继在多部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

成为当时的知名影星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46)

抗日战争时期

年仅25岁的英茵

在上海国际饭店吞药自杀

当时报纸大肆渲染

说她是“为情自杀”

但直到多年后才有人公开

原来她当时是地下人员

因为担心自己成为敌人的线索曝光战友

而选择了自杀

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烈女子

吴世良

英若诚的妻子吴世良

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吴保丰教授的女儿

考入清华大学后

和英若诚是同学

毕业后

夫妻双双考入

新建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47)

曹禺、李玉茹夫妇和吴世良、英若诚夫妇在曹禺家中,1980年

英若诚曾评价道:

“吴世良是个了不起的女人。

不仅仅是我作为她的丈夫

认为她是理想的女性,

她也是我家人心中理想的女性。“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48)

英若诚吴世良夫妇在意大利

英达

英若诚和吴世良的儿子英达

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及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表演系

既是著名演员也是演导演

曾出演过电视剧《围城》

电影《霸王别姬》《甲方乙方》《大腕》

等众多影视剧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49)

他导演的《我爱我家》

《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

《候车室的故事》《中国餐馆》《心理诊所》

等一系列经典情景喜剧

更是被老百姓喜闻乐见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50)

英达导演的中国的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英达也因此被称为

“中国情景喜剧之父”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51)

英达在执导《我爱我家》

英达的两位堂兄弟

英壮和英宁

也都参与了这些情景喜剧的创作和拍摄

英壮是英若聪的儿子

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曾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候车室的故事》中担任编剧

拍摄过《新女婿时代》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52)

英宁是英若识的儿子

曾参与《我爱我家》《新七十二家房客》

《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

多部情景喜剧的创作

编剧兼执导的《东北一家人》

曾获得飞天奖系列剧一等奖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53)

如今

英氏家族已经到了

新一代引人瞩目的时期

英达和前妻宋丹丹之子巴图

已经是优秀的青年演员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54)

英如镔(巴图)

而英达和妻子梁欢也有一子一女

儿子英如镝

已经是中国最优秀的冰球运动员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55)

英达梁欢和儿子英如镝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56)

英如镝(巴颜)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57)

英达、英如镝父子

英氏家族有这样一条祖训:

“无论事业多成功,

如果没有培育出成功的后代,

都不能以成功者自居。”

因此英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员

都以这样的标准培养这后代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58)

英氏家族四代名人:

前排左一为英敛之(教育家)

右一为英千里(教育家)

后排左一为英若诚(表演艺术家、翻译家)

右一为英达(导演、演员)

英达说:

“英氏家族的每一代人,

都把家族的命运

和中国的命运结合在了一起,

各自在属于自己的时代和舞台上

演出了自己的华彩段落。

如今火炬传到了我这一代手中,

我不仅有责任把它高高举起,

还有义务将它朝下一代传下去。”

北京人艺八大剧目(北京人艺新剧幕后揭秘)(59)

文中图片由英家提供或授权使用

—— END ——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艺绽

本期作者、编辑:王润

本期监制:李红艳

流程编辑:吴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