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

疫苗的发明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现后便被彻底消灭了,迎来了人类用疫苗迎战病毒的第一个胜利,也更加坚定了用疫苗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的信心。此后200余年间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发展,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50多种。

公元2020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在全球肆虐蔓延,目前已累计6100多万人感染确诊,143万人离世。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大流感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其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前所未有。此次疫情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生物制品行业的科研工作者,他们责无旁贷、义无反顾;作为全球疫苗多条研发线中的一支中国“国家队”,他们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作为这支科研团队中的每一员,他们凝心聚力、全力出击!

1、 暗夜

2019年12月底,湖北省武汉市疾控中心监测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020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病毒所”)确定2019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1月5日凌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从武汉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标本中检测出类SARS冠状病毒,根据测序数据绘制的进化树证实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疾控”)分离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1月9日,武汉出现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次日,2020年“春运”拉开大幕。

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2019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nCoV”。

疫情这个魔鬼,在2020年初始蒙着面纱悄悄地出没于江城冬日暗夜,踩着庚子鼠年新春的脚步让武汉三镇、荆楚大地笼罩在深深恐惧的迷雾之中。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出现后,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生物”)董事长、科技部“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高度敏感,迅速指示中国生物上海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小凯即刻行动起来,2019年的最后一天,中生捷诺技术小分队出征武汉。下了高铁,队员们拍了张新年前夜武汉站的照片,转发给了杨晓明。“发微信既是向我报告,又算新年问候吧。”杨晓明笑着说,“他们星夜兼程携带捷诺生产的全套核酸检测试剂盒及检测仪器,到一线进行检测,凭借的是长期以来对多重病原体核酸检测技术的专业经验,更是中生人的坚守,这也是中生科研人的常态。”技术小分队深入武汉重点医院排除了大量已知病原感染,将病原研究聚焦到了罕见或未知的新病原上,为后续发现新冠病毒提供了重要参考。在随后得到新型冠状病毒全部基因序列后,夏小凯带领公司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投入研究开发,首家成功研制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1月23日,腊月廿九,武汉市江夏区黄金桥。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生物所”)研发楼三层的病毒性疫苗研究一室,上午10时武汉封城的消息让室主任王泽鋆心头一紧,三天前他们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看到的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和推车上离世病人的场景此时又在闪现。春节对于他而言不过是工作日的延续,手头手足口疫苗的研发工作让他今年本就没有回安徽寿县老家过年的计划,“除夕是注定要在实验室加班的,封不封城对我影响不大,但还是感到哪儿有点不对劲儿”,他说,猛然觉得有大事儿要来了。

其实,命令在两天前已经下达——“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杨晓明看到1月20日新华社播发的这条消息,抄起手机拨通了武汉生物所党委书记、总经理段凯的电话,“你们开干吧……”段凯太了解自己的这位导师了,当年在他手下读硕士研究生,现在是自己的直接领导,但未离开话筒的头还是生生沉淀了几百秒,段凯明白这一突如其来尚未可知的新型病毒的疫苗研发生产重任落在了肩上。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1)

阿布扎比卫生部长艾哈迈德作为志愿者接受疫苗接种

在王泽鋆的召唤下,研发团队成员孟胜利、卢佳、万鑫、郭靖、王文辉等一个个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逆行返汉投入研发工作,这个平均年龄34岁的12人团队,他们有的在大年初一从老家自驾返汉;有的将家中幼儿留给老人独自返汉;有的经过多番波折、乘坐临停武汉的动车抵汉;春节留在武汉的成员也均在第一时间返回实验室……他们是跟列车长恳求在武汉站下车的孤单身影;他们手握十几张通行证、路条穿行过交警、防控人员们投射来复杂的眼神;他们还曾月高之时从自家因疫情防控封闭的小区翻墙而出……只为,整个研发团队迅速集结!然而,在艰巨而充满未知的科研攻关面前,每个人都有着些许的茫然,每一步走的是否正确,结果能否达到预期,工艺还能否更加优化……这些都是压在每个人身上的巨石。团队技术总负责人、武汉生物所首席科学家申硕博士说:“我的团队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尺,充分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我们一起并肩作战多年,我相信他们。”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2)

工作照

1062公里外的北京亦庄,新凤河边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生物所”),副总经理王辉也正焦急地等待杨晓明的指示——“48小时后决定”“再等24小时”“砸吧……”杨晓明终于下了决心。“砸下10几个亿,万一像2003年非典那样疫情几个月后就消失了,感染规模也并不大,咋办?”王辉说,“风险、压力都在杨晓明身上,我不管,反正第二天我们就上马了,不给他留后悔的机会。”1月29日,北京生物所按照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整体部署承担了新冠灭活疫苗产业化车间建设重任,立下了“60天确保项目完工”的军令状。

中国生物决定,由北京、武汉两个生物制品研究所并行分头展开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究,这意味着要加倍增加投入成本。“但‘背对背’研发,结果能相互比照印证,确保疫苗安全可靠;同时也能开展内部竞争,提高研发速度和效率。”杨晓明说。

此时的武汉,天空一片灰暗,医院人满为患,恐惧让遥夜难明。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3)

工作照

二、静寞

物来顺应,未来可迎。

在武汉生物所正北40公里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人民英雄”张定宇等白衣战士们正同病人一起与病魔进行着殊死抗争,不舍昼夜。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阻击战在举国同心、八方驰援下层层铺开。而在大多数人们还没明白病毒、疫情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时,武汉生物所在中国生物的统一指挥下正式启动了2019-nCoV疫苗的研发。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段凯博士结合2003年参与抗击非典时的工作经验,带领科研攻关团队争分夺秒彻夜进行着各项实验检测。新冠疫苗研发攻关需要做到24小时无缝接力——晚上10点,样品到达实验室,所有人员都在等待,核对、分装、灭活、稀释,各司其职。深夜12点,一位成员负责的结合抗体检测试验正式开始,另一位同事将中和抗体检测样品送达一墙之隔的武汉病毒所P4实验室(亚洲等级和安全性最高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凌晨3点,所有样品才能完成结合抗体检测,下一个人则要马不停蹄,完成所有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凌晨4点,团队成员做完检测,才从实验室离开。这是武汉生物所疫苗研发98天里的一个夜晚——寂静。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4)

工作照

卢佳和她的组员穿上层层防护服——她们口中的“泡泡服”,进入武汉病毒所P4实验室,与病毒近距离接触,在全负压空间下不吃不喝,经常一个人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睡觉都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里”,卢佳得意地说,意思是那可比住在五星级酒店高级多了。但想到放在安徽父母老家两岁的女儿和正同城奋战在医院一线的夫君——寂寞——却也是一天中最温暖的时刻,她说,“每天凌晨结束工作才能拿到手机,只有那个时候才能听到女儿给自己的留言:‘妈妈,我好想你,你什么时候回家呀?’‘妈妈,我好想你,今天是你第78天离开家了,我都快忘了你的样子了’……”

新一天的开始,只是前一天实验的结束。三天后,中和抗体检测结果判定,为了能在早上8点之前提交最终检测报告,同事们再次呈现速递接力——傍晚时刻前往实验室观察结果,确定凌晨判定结果;凌晨3点,两位同事进入实验室进行固定、染色等实验步骤,最终将所有细胞培养板拍照,通过数据传输系统给实验室外的另一名同事;凌晨5点,收到结果后,第一时间分发几位同事,分工判定结果,再进行汇总、分析处理数据和填写报告;凌晨6点,最终版的抗体检测报告如期而至,提交CDE(国家食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

新冠疫情发生后,王辉担起北京生物所新冠疫苗项目总负责人的重任,她第一时间抽调最精干的力量组织科研团队进行疫苗研发工作,又同时成立了新冠疫苗车间建设组。为加快疫苗研发进度,不断协调内外部资源,往返于中疾控病毒研究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公司……没有下班概念、没有休息和吃饭时间,索性就住在了办公室。在公司OA系统中,有她深夜2点处理的事项;员工微信中,有她凌晨4点布置的工作……

为了确保新冠灭活疫苗注册申报顺利进行,武汉生物所质量检定团队时刻坚守岗位,24小时昼夜奋战,做到样品随到随检,2月至5月共检定样品上千件,质检团队个个都成了“钢铁战士”。新冠灭活疫苗无现行法规标准,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咨询相关专家,建立新的检定方法。为了及时解决检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是时间紧,越不能放松要求,就越要与时间赛跑,与病毒竞速,更要做到质控严格有效,为保障新冠灭活疫苗新药证书申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5)

科研团队合影

三、史册

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注射可溯源至种痘技术,这项技术可能起源自中国文明。清代医书认为,11世纪起,中国人于北宋时期即开始种天花痘;而另一本医书则记载,更早于唐代即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且“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显示该技术对天花的预防颇有成效,而据推测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试者接触患者的脓状囊疱,但此做法无法确保有效,且风险仍高,死亡率达1-2%。随后这项技术沿丝绸之路传播开来,18世纪初种痘技术由君士坦丁堡引入欧洲。

英国医师爱德华•詹纳听闻民间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预防人类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于1796年5月14日对一名儿童接种由感染牛痘的农妇手中抽取的脓汁作为疫苗,三个月后,他将天花接种至儿童身上,并证实该名儿童对天花免疫,此方法即传遍整个欧洲。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为疫苗字源,以纪念詹纳使用牛痘作为疫苗实验的里程碑。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6)

科研人员在阿联酋与外方人员交流三期临床试验

疫苗根据工艺特点可分为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减毒活疫苗、类毒素、亚单位疫苗(含多肽疫苗)、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灭活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杀死病毒、细菌等,但是不损害它们体内有用抗原的方法。与减毒活疫苗相比,灭活疫苗采用的是非复制性抗原(死疫苗),因此其安全性好,但免疫原性也变弱,往往必须加强免疫。

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打破了一般研发时间8-10年的长周期惯例,在疫情之初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计是,12-18个月之后将有疫苗可用。然而,2020年4月12日,即新冠病毒被检测出后的98天,武汉生物所就率先研制出疫情防控决战决胜的“杀手锏”——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该疫苗获得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临床试验批件。6月16日,Ⅰ/Ⅱ期临床试验盲态审核暨阶段性揭盲会结果显示: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0,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8月13日,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了武汉生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制的新冠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这是全球新冠灭活疫苗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临床试验数据文章。

——4月15日,按照生物安全三级防护国际标准进行建造,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北京生物所完成了新冠灭活疫苗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创造了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建设的“火神山”速度,建成了国内首个通过生物安全认证和药品生产许可的新冠疫苗车间。填补了国内硬件基础设施的空白,也填补了我国人用疫苗高等级生物安全车间硬件标准和管理体系的空白。6月13日,获得国家药监局生产许可;7月13日通过了卫健委、科技部、国家药监局等多部委联合生物安全认证,具备了大规模生产供应新冠灭活疫苗的能力,年产能1.2亿剂。

——4月27日,北京生物所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并同步启动Ⅰ/Ⅱ期临床试验,为新冠灭活疫苗研发加上“国家队”双保险。6月28日,Ⅰ/Ⅱ期临床试验揭盲结果显示:接种后疫苗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

——7月1日,武汉生物所新冠疫苗研发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综合体(P3)落成,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兵工厂”。9月29日通过国家卫健委等六部委安全验证,标志着中国生物捍卫国家公共卫生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实现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科学研究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硬件保障。

——7月22日,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和国家药监局等机构的严格评审,中国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正式纳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紧急使用(试用)范围。我国《疫苗管理法》规定,当出现特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紧急使用疫苗的申请,由国家药监局组织专家论证并同意,由国家卫健委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限内紧急使用疫苗。启动紧急使用,将有力保障我国出境人员、医务人员、防疫人员、边检人员以及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说,为了保障新冠疫苗的规模化使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布局武汉、北京两地,以战时速度在新冠疫苗研制和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设施建设两条战线上全面出击,取得了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新冠灭活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设施为标志的领跑全球的重大创新性成果,疫苗的研发、生产两条战线得以胜利会师。目前为止,近百万人紧急接种了中生新冠疫苗,没有一例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注射疫苗后的离境人员,有5.6万人,目前无一例感染。

京汉两个新冠疫苗上市投产后,产能在全球首屈一指,人类战胜新冠病毒的光明前景指日可待。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7)

启程赴阿联酋进行三期临床试验

四、情怀

1997年深秋,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35岁的杨晓明来到这个当时已有110年历史的美国最高水平的医学与行为学研究机构,从事分子微生物和疫苗学的研究工作。对比他已工作了12年的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无论从硬件、软件,还是科研水平、人才机制上的巨大差距让他震撼,当时他就想如何能把兰州所也建成这个样子。NIH作为世界上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在美国联邦政府研发经费中的份额仅次于国防部(2020年NIH的联邦预算为417亿美元)。

秋去春来,一晃五载,杨晓明学成回国,然而回到的不再是黄河之滨的金城兰州,而是被任命为武汉生物所常务副所长,去到了江城。“那时的武汉所工资都快发不出了,杨晓明来后大刀阔斧、敢破敢立、外引内联、先行先试,一举扭亏为盈”,1982年即入所的老徐师傅说。脱胎换骨、浴火重生还得用科研立足、产品说话,杨晓明在武汉生物所的近8年时间,先后主持了轮状病毒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多糖疫苗和以百白破联合疫苗为基础的多价联合疫苗等研发工作,主要上市产品12种,销售收入增长近8倍。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8)

工作照

10月10日,北京双桥,在中国生物由旧址改造刚刚落成的总部新办公区,杨晓明谈起当年放弃美国优渥的工作生活条件,18年来在中生忘我前行,最大的感受就是使命在肩——“放不下”。一如今年国庆档电影《夺冠》中郎平的一句台词“我们为什么打排球?——放不下”。在武汉生物所新冠疫苗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前20天,杨晓明就带头打了第一针疫苗。为保证临床安全,三批共138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先锋队,率先做了这个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实验。他说:“在中国,疫苗研制与国外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的每一种疫苗在进入临床研究之前,首先要在研制者甚至家人的身上试用,证明安全之后再上别的人。正如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一样,以身试药,充分体现了中国生物制品工作者为人民的献身精神。”

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衣原体之父”——汤飞凡,1955年8月分离出了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衣原体),为证实它确实是沙眼病毒,“我们的老所长(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把病毒种到自己眼中,果然患上了沙眼,一直坚持到典型症状出来,他才于1957年正式宣布找到了沙眼病毒”。“这是我们中生人的光荣传统。我是新冠疫苗主研人员,又是党员,关键时刻以身试药责无旁贷!”9月8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杨晓明在表彰大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精神上站得住,在关键时刻顶得上”,映现了这个甘南草原藏族人40多年前在青藏、黄土高原交界的草甸上策马扬鞭蕴养出的舍我其谁的特有气质。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9)

在中科院武汉病毒所P4实验室

“也有遗憾……”北京生物所原党委书记杨小兵谈起自己的同事老弟时说,“这个西北汉子其实有柔情的一面,就是与他夫人黄晓媛的伉俪情深。当年他们在武汉的住所特意选的是别人不喜欢的顶层,没有电梯,所里的同事从来看到的是他们手牵手上楼下楼,楼梯上遇人侧身让路,但手仍是握着的。”黄晓媛2014年不幸患上肺癌,但作为流感课题负责人的她仍在为武汉生物所“四价流感疫苗和人用大流感疫苗(H5N1)”的研制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段凯回忆说,“杨老师利用其专业技术尝试针对性的治疗,几次把师母从死亡线上挽回,但就在去年清明因肺部感染未能抢救过来,黄师母还是走了。”今年4月23日,武汉生物所研发的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药品注册批件,该所成为国内第四家获批生产四价流感疫苗的企业;9月杨晓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都是对其夫人最大的告慰,杨小兵说。

7月初,刘敬桢到武汉生物所看望慰问一线科研人员,他说:“谢谢你们把新冠灭活疫苗研发出来了,这是国药的骄傲,是央企的骄傲,我们感谢你们,你们还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们全力支持。”科研人员们回答:“我们没什么要求,就希望能再坚持一会、再努力一会,助推疫苗尽快上市。如果非要提的话,就希望着哪天能放个假,可以好好睡一觉。”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说:“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北京生物所的赵玉秀和张颖是第一批进入中疾控病毒所P3实验室接触新冠病毒的人,在封闭近两个月的研发工作中,她们克服身穿多层防护服、全负压空间的艰苦条件,开展疫苗生产用毒株的传代适应、建库、病毒灭活条件等研究,常常一干就是一天,身心饱受考验;李娜负责新冠检定及质量研究,她带领检定团队24小时待命;新冠车间为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但项目建设前期国内尚无此类车间的建设及管理标准,朱秀娟为了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生物安全双符合性车间的建立,大量查阅资料,开展设计攻关,终于建立完成了生物安全文件体系;还有中生捷诺技术总监程天龄,她和技术团队满心满脑都是实验数据,眼前飘着的全是一张张实验图谱……最长的一次连续实验,他们竟然60个小时不眠不休!还有……,她们的名单很长。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10)

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

在采访中,中生的巾帼女将们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她们的话语大多很少,经常欲言又止,但随即鼻头红了,眼含泪光。她们说,“科研不是一个人一朝一夕的单打独斗,目标一致的团体作战、共同成长才能凝结成合力走的更远!”“相信我们能乘风破浪,能直击沧海,很骄傲我是其中浪花一朵。”她们打开手机相册,展示自己身穿防护服、泡泡服的英姿,分外妖娆,这是真正破浪乘风的“无价之姐!”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那一句句“我可以”“我要来”“我能上”……这是百年中生传承的使命与担当;从冬夜暮岁到秋日桑落,“指南针”“探照灯”“压舱石”“金钥匙”“杀手锏”“弹药库”“兵工厂”——那一场场战役,这是1.2万“中国生物人”站得住、站得稳的精神,更是号召大力弘扬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写照。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11)

中国生物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阿布扎比现场

五、起航——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5月18日晚,国家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中强调,中国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郑重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7月9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国药集团生物制品事业部总裁、中国生物党委书记朱京津率北京生物所、武汉生物所、中疾控、河南疾控中心等29人的“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长城项目(Ⅲ期临床)组”,携带中国生物的两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正准备飞往阿布扎比。半个月前,中国生物获得了阿联酋关于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Ⅲ期)试验批准文件,他们此行标志着重点考察疫苗保护效力的国际临床研究(Ⅲ期)正式起航。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12)

中国生物长城项目(Ⅲ期临床)组在阿联酋

药物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Ⅲ期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传统Ⅲ期临床试验的操作是,给试验组注射疫苗,而给对照组注射安慰剂,在双盲试验中,受试者不知道自己注射的是否疫苗,然后开始正常生活,最后需要试验组的低感染率和对照组的高感染率,才能验证疫苗的有效性。而要证明有效性,试验必须在病毒存量较多、疫情未受控制的区域进行,保证受试者有机会接触病毒,由于参与者中只有一小部分可能感染病毒,试验需要大量的受试者。

继阿联酋后,中国生物在巴林、埃及、约旦、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也严谨有序地推进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8月又分别与秘鲁、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签订有关Ⅲ期临床试验的合作协议,更多的样本量及不同地区的临床试验数据将大大提升新冠灭活疫苗的上市进程。目前已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种超过5万人、样本人群已覆盖125个国籍人员,各方面进展均全球领先,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9月15日,阿联酋《海湾新闻》报道,阿联酋卫生和预防部部长阿卜杜拉赫曼•奥维斯宣布,由于中国研发的新冠疫苗在第三期临床试验中被证明安全有效,该国已经紧急批准使用这批新冠疫苗。随即,奥维斯等多名阿联酋内阁成员,以及阿一线医护人员、教师、警察和海关人员等先后接种了中生新冠疫苗。11月3日,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阿勒马克图姆在社交媒体分享其正接种中生新冠病毒疫苗的照片,他写道:“在我今天接种新冠疫苗时我们希望所有人安全、健康,我们为我们的团队而骄傲,正是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使得阿联酋得以接种疫苗。”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同庆,在阿布扎比,阿联酋少年唱响《义勇军进行曲》,祝福新中国71周年华诞;在迪拜,哈利法塔通体五星红旗中国红,闪耀整个波斯湾的夜空。海生明月,天涯此时。因为抗疫,阿联酋与中国紧紧地连在一起。为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已在中东地区严重疫情下连续奋战80多个日日夜夜的朱京津和他的队友们向中生家人发来视频问候: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祝祖国万岁,繁荣昌盛!国际临床(Ⅲ期)试验至今已持续超百日,长城项目组成员和各国志愿者一样共同企盼试验早日成功,为世界人民带来真正的喜乐安康。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13)

中国生物总部

10月8日,中国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签署协议,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这是中国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履行自身承诺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中国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迈出的重要一步。该计划是由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世界卫生组织和流行病预防创新联盟(CEPI)共同提出并牵头进行的项目,拟于2021年底前向全球提供20亿剂新冠病毒疫苗,供应给“自费经济体”和“受资助经济体”。该计划旨在加快新冠疫苗的开发和生产,并确保每个国家都能公平地获得新冠疫苗。

“在临床(Ⅲ期)试验取得安全性和保护力数据后,中生新冠灭活疫苗就可以进入审批环节,预计12月能够上市。但从当前的进度看,可能还要更快,离最后成功只剩‘一公里’!”杨晓明说,目前北京生物所和武汉生物所的新冠灭活疫苗年产量可达2.2亿剂,明年产能将超10亿剂,能够保证国人安全充足的疫苗供应。此外,中生生物技术研究院另一支攻关团队同步开展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10月也已进入临床研究,一旦研发成功后就能快速大规模量产。

主席今年6月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说,“中方承诺,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愿率先惠及非洲国家。”10月中旬,51位非洲驻华使节和高级外交官来到北京生物所,深入了解中国新冠疫苗科技研发、临床试验和生产情况,并与科研人员座谈交流。非洲使团代表尼日尔驻华大使伊奴萨•穆斯塔法在致辞中说,中国在全力抗击本土疫情的同时,并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积极投身全球抗疫合作,有一句谚语叫“幸福只有在分享时才是真实的”。我们向承担着疫苗研发重任的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表示祝贺,并希望进一步取得重要进展,全世界都在翘首以盼!

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要发挥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国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14)

中生科研人员工作照

“的讲话给我们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希望,也给中国生物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更要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集中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补齐技术创新短板,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我们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在药物、疫苗、检测等领域勇攀科学高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多中生智慧与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应有贡献!”杨晓明说。

疫苗之战必胜,全球抗疫必胜!

(光明日报 刘欣伟)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15)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16)

用病毒攻击病毒(向病毒发出挑战)(17)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