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铁画技(铁画历史上寄技于铁)

如果说汤天池是铁画的创始人,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大师,他“寄技于铁、以文锻画”, 其文人画风格的铁画一直影响着后人的创作,他就是铁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人物——梁在邦。

方铁画技(铁画历史上寄技于铁)(1)

图为清代梁在邦铁画作品《竹石图 》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梁在邦

梁应达,字在邦,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建德县人(今池州地区)。

《建德县志•人物•艺术》(卷十六)记载:梁在邦,性聪颖,多才能,能善诗画,艰于进取,乃弃旧业,居于铁工邻,因寄技于铁以自娱,凡画工之所不能传者,皆能以铁传之。年八十余卒,技遂失传。……金濬奇之,为作《像生志》。

方铁画技(铁画历史上寄技于铁)(2)

图为宣统《建德县志》

金濬《像生志》

《像生志》中记述:“建德人梁应达,少尝习读书,肄弓矢,以干进,卒不售,含愠弃去,冶铁为生,为刀锯钱镈以利用。因其所业,出余巧为花鸟虫鱼,无不肖,久乃益工,遂擅绝技名。仕宦豪族舟车致之,其工值常倍。“

方铁画技(铁画历史上寄技于铁)(3)

图为清代梁在邦铁画作品《山水图 》,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梁在邦“以铁为采,以锤为管”制作铁画的艺术特色,“作绘植物若松竹,木之华者若梅、若海棠,卉之英若兰、若菊、若牡丹、若菡萏、点缀位置,掩映恰合,为水、为石、为蒹葭、为细草附丽之物,甲若蟹,羽若燕雀,虫之属小者若蜻蜓、若蝶、若蝉、若螳螂、若蚱蜢,凡其枯荣舒敛,行止飞跃之情态,无不各得其物之本末,栩栩然生动于烟浮膏灼之外,虽使攻木者雕琢而为之,不能如其工且肖也。”

方铁画技(铁画历史上寄技于铁)(4)

图为清代梁在邦铁画作品《山水图 》,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梁在邦因能诗会画,通晓丹青意境、章法及笔墨的趣味,所以他所作的铁画作品题材广泛、构图巧妙、造型别致、富于诗意、艺韵深厚。

“以文锻画”第一人

梁在邦的最大特点是“以文锻画”。他所走的铁画艺术之路,正好和铁画创始人汤天池相反。

汤天池是名铁工,因“与画室邻”,即姑孰画派创始人萧云从,因常观其作画,受到艺术熏陶而走上锻铁作画之路。而梁在邦却是个诗画俱佳的文人,因“居于铁工邻”,而“寄技于铁以自娱”,创作起铁画来。

现在芜湖铁画的精品画仍然多以文人画风格见长,只是在其基础上给予了不断的创新并赋予了时代特色,而由他首创或加以改良的剪、叠、锉、焊等技术至今仍在延用。

梁在邦《芦蟹图》赏析

方铁画技(铁画历史上寄技于铁)(5)

图为清代梁在邦铁画作品《芦蟹图 》,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芦蟹图》纵58厘米,横71厘米。

画面中锻制有芦苇一丛、螃蟹三只。画面最下方偏左处有两只螃蟹正在对仗,其中一只试图用大螯去夹住另一只的腿,另一只见势不妙,正准备撒腿逃跑了事。距这两只螃蟹的不远处,还有一只螃蟹则悠然自得,正趴在一串芦苇籽上,大饱口福。在画面的左侧,有“在”“邦”二印。

此图中,作者精湛的锤炉技艺令人拍案叫绝。铁画虽多用线条,但此图中有多处涉及到用点的地方,如:芦苇籽、螃蟹眼睛等等。作者熔铁为墨,用极其精微的手法成功地锻制出了粒粒滚圆的芦苇籽和凸起有神的螃蟹眼睛。另外,画笔无法表达的芦叶经霜打折枝的残痕也经作者之手表现得淋漓尽致。图中所制景物虽极为简单,但作者通过精妙的构图,将画面空间分割得疏密得当,恰到好处,勾勒出了一片蟹肥水美的金秋景色,是一幅不可多得的铁画艺术精品。

梁在邦与汤天池大致生活在同一年代、同一地区,又都专攻铁画,他们之间是否有联系,尚不可考。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两位铁画大师留存至今的作品中,看出铁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正如《铁画艺术》一书中说:“汤天池创造了铁画,梁在邦使铁画走向成熟,从此,铁画艺术可以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而自立于艺术之林了。”

注:本文根据宣统《建德县志》,芜湖市档案馆馆藏资料《铁画艺术》(作者:杨光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以及芜湖铁画口述历史档案(芜湖市铁画艺术研究会秘书长沈涛口述)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