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北宋爱国诗人(豪放派爱国词人)

辛弃疾北宋爱国诗人(豪放派爱国词人)(1)

停课不停学,《学生周报》和你一起来学习,勤阅读,勤累积。

【走进诗人】

豪放派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将领,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一生屡遭挫折,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他的词作多豪放,抒写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他现存的词作有600多首,代表作有《水调歌头·盟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暮春》《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1岁那年,面对金人的残暴统治,辛弃疾聚集了2 000多人,举起了反抗的大旗,加入了起义军队伍。次年,他作为起义军代表渡江南下,与南宋政府洽谈合作,结果起义军里出现了叛徒,还把统帅耿京给杀了。辛弃疾在返程途中得到消息,怒发冲冠,率领50多人,马不停蹄回到山东,直奔有五万之众的敌营,将叛将张安国五花大绑,奔袭千里押解至临安正法。他的词《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就描述了这一次英勇果敢的行动。这年,辛弃疾仅22岁,凭着一身智勇,传奇般地完成了一件轰动整个南宋朝野、连南宋天子都一见三叹的英雄壮举。这一壮举,使辛弃疾在南宋朝野名声大震,同时更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一首小令,词的上阙气势恢宏、慷慨激昂,似是对当年那一幕传奇经历仍激情澎湃地无限神往,下阙却写得悲凉如水,心伤透骨,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遭遇。

是的,他不会想到自己此生居然再也没有机会回到长江以北,再也没能踏上山东老家的大地。而在北方的这一段峥嵘岁月,成为他一生最灿烂、最难忘的记忆。

之后,始终想着打回去的辛弃疾不顾主和派当政,热情洋溢地写了军事论文《美芹十论》上交朝廷,然而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他没有气馁,又写了有关恢复大计的《九议》继续上书朝廷,却依然激不起任何水花。

没有一刻不期望能够驰骋疆场、挥师北伐的他,从南归以来却一直被委派各种地方行政官职。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压,18年里调动了16次。辛弃疾既无法实现其“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又苦于官场的险恶,于是带着十分抑郁的心情,写下了《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心情本已十分郁闷的辛弃疾,送别友人后更觉难以为怀,故写下“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之句,感情真实,造语质朴。下阙先描绘春光明媚、翠色扑人,然而无奈离别在即,乐景又反使人增加离愁别绪。全词篇幅虽短,但作者将身世之感和离别之情置于一处抒写,以景物为衬托,直中藏曲,吐露出对于被频繁调动的不满和报国无门的感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可能是因为经常上书朝廷,一次次得罪朝廷权贵,辛弃疾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闲居江西上饶,热血英雄空蹉跎,却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平乐·村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的。然而,正是在这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作者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领略到辛弃疾的词在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虽然这首词描写的是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但不能说这是辛弃疾对现实的粉饰。从辛弃疾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正因为他向往词中描绘的农村生活,所以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

(钟喜平 供稿)

责编:林 熙

排版:林 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