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词语的拼音你都读对了吗(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
(观察者网讯)
近日,关于拼音字词的修改再度引发热议。
网传许多曾经的“错误读音”因为“读错的人多”,如今成为了“正确读音”。不少网友感叹到“书都白读了”、“怕自己上了个假学”。
不过,《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表示这可能是条“假新闻”。首先,诗词中部分读音的修改是古音和今音的不同造成的;其次,网传词语读音修改内容中,大部分来自2016年的《征求意见稿》,但这个《征求意见稿》至今尚未正式发布。
“注意!这些字词的读音被改了!”
观察者网注意到,昨天晚上,由微信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发布的一篇名为《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刷屏社交网络。
随后,“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登上热搜榜。今天早上9时许,微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整理发布了部分被修改了读音的字词。
例如,语文老师曾经千叮咛万嘱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网传文章中称“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现在新教科书上的注音都变成了衰(shuāi)、斜(xié)。”
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荨(qián)麻疹改为荨(xún)麻疹。
“呆板”本来读 ái bǎn,但是为尊重大众习惯,从 1987 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 dāi bǎn。
铁骑(tiě jì)是古代发音,在类似动词词义时读作qí(例如,骑兵),其他类似名词词义的均读jì(例如,骠骑)。但现在全部都读qí,已取消jì 这个读音。文章称,据《新华字典》第 11 版,2005 年起,“骑”统一废除“j씓jí”,读“qí”。
诸如此类的还有,说服(shuì fú)改成(shuō fú),唯(wěi)唯(wěi)诺诺改为唯(wéi)唯(wéi)诺诺,靡靡(mǐmǐ)之音改为靡靡之音(mímí),箪食(sì)壶浆为 箪食(shí)壶浆……
对于所谓“多数人读错就改变读音”的做法,网友大多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不应该为了方便而放弃原本正确的读音。
有人认为修改诗词中部分字的读音,不仅破坏了作者的韵脚,也改变了诗词的意境。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改得好”,部分发音统一之后,就不用浪费太多时间纠结某个字该念什么,“本来语言就是为了方便而生的”。
诗词中古音、今音不同引争议
目前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两部分内容,即诗词中读音的修改和词(成)语中读音的修改。
对于前面一部分,《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这种差异实际上是由古音和今音的不同造成的,而所谓古音与今音之差并非只发生在当代。
黄安靖提到,古诗词讲究平仄押韵,从先秦到汉、唐、宋存在读音变化,最早宋人就已经发现某些字的读音在一首诗中不合韵脚了。于是,宋人通过临时修改字的读音来押韵,这在语音学中称“叶(xié)音” 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明清以后,“叶音”之法逐渐被淘汰。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孟蓬生曾在《光明日报》刊文称,“叶韵”起源很早,周代人编的《诗经》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语音的变化,一些原本押韵的诗词读起来不再押韵,所以就有人发明“叶韵”。
他表示,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明清以来许多学者已经对“叶韵”说进行过批判,现代人当然不应重蹈覆辙,在面向中小学生的工具书或教材中标注此类读音。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作“xiá”,以与“家”押韵,在特定场合中使用,是应该得到允许的。
词语读音的更改尚未正式发布
至于“确凿(záo)”,“荨(xún)麻疹”等读音的修改,黄安靖表示,网传文章中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而这个《征求意见稿》至今尚未正式发布。今后正式发布的《审音表》应该不完全和《征求意见稿》一样。
教育部网站截图
据观察者网查询,教育部今年1月10日发布的《关于印发的通知》中显示,今年将会推进重要规范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就包括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等重要普通话语音标准。
黄安靖补充到:“也许网友担心的‘读音改动’根本就不会出现在正式发布的《审音表》中,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他认为,从网友对读音改变的热议看来,正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社会各界对《征求意见稿》的态度。“其中某些字的读音是否改变是有争议的,有关方面应该听取这些意见,或者不公布《征求意见稿》也要做出说明。”
他还提到,例如“纪”作姓用时本应读“jǐ”,而在《征求意见稿》中将这个字统读为“jì”,如果真的如此审定,那姓“纪”人岂不是改姓了。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截图
不过,他还表示语言也是约定俗成的,对于部分字的语音变化还是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说服”的“说”,“原先shuì这个读音的含义‘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和shuō这个读音中‘解释,解说’的含义是有联系的,因而这个字统读为shuō,是符合语音发展规律的。”
是否应该修改部分读音?
观察者网注意到,对部分汉字读音的修改曾在去年引发一大波讨论。
据《北京晚报》报道,在去年5月举办的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专家也表示既要尊重、适应拼音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变化,也不能盲目随波逐流,丢失汉字拼音原有的表意语言魅力。
当时,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马庆株表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发展,语言发音也会出现变化,“进行普通话审音也是为了适应大众的需要”。但他同时认为,汉字语音的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应该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
对于汉字统读发音,也不少专家提出了异议。北大中文系图秀教授王理嘉和苏培成都明确表示,绝对不能弱化、丢弃拼音,减少汉语拼音的教学时间,否则汉语学习就会是“夹生饭”。
就此问题,上海某高中语文老师跟观察者网分享了她的看法。
她认为如果只是因为有人会读错就修改读音,那这个理由本身就有问题。“不能因为人们的错误,就改变‘真相’。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把错误固化的过程。多音字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有些是历史典故,有些是约定俗成,有些是古音的延续,轻易的改变,可能会抛弃一些本身所蕴含的文化。”
在她看来,这样的一种修改也许是一种妥协,是对真与假,对与错的混淆。
另外,对于说(shuì)服因语义重复而改成说(shuō)服,她也觉得不是很合理,“如果只是因为这两个解释有一些关联,就改变读音,理由并不充分。因为这种关联的紧密与否,又是很难评价的。既然放在两个义项中解释,那两者间一定是有区别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