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从古至今的称呼(有一个地方称父亲为爷)

大别山区的特色不只是将军故里,还有盛开的红杜鹃。就连对父亲和祖父的称呼也与其他地方不尽相同,大别山地区管父亲喊爷,称祖父为爹,而全国其他地方,尤其是长江以北却刚好与之相反。

《晏子春秋》上记载过:南橘北枳,不曾想连称呼也有如此大的悬殊。

父母从古至今的称呼(有一个地方称父亲为爷)(1)

相关称呼

很多年前,若是遇到大别山区以外的人,只要谈到我们这里这样的称呼, 大多都十分惊讶。他们经常会说:“你们大别山地区,这样的称呼一定是搞错了。”

读者朋友,不信吗?有字典为证。

好在大别山人犹如绽放的红杜鹃,开放、包容、接纳性和适应性强。对这种称谓的争议不想去争论,也不认为北方大部分地方称父亲为爹,喊祖父为爷有什么不对。只是回到家乡,依然习惯古已有之的称谓,进门看到父亲还是说:“爷,我回来了。”对祖父则说:“爹,我回家来看您。”

这种由来已久的差异,料想不会无缘无故。

父母从古至今的称呼(有一个地方称父亲为爷)(2)

我去翻阅《说文解字》,查《尔雅》,自然少不了《新华字典》。

注释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相同,还好有例外的解释,这句小小例外打消了山外人的疑问和猜想,大别山人的称呼没有错,也给了我一丝去探究这种称呼的底气和执着。

不妨先搁置一下疑问,看看汉字的组成,《说文解字》里,东汉的许慎将汉字分为六类: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

爷和爹这两个字和明天的“明”字一样,应该是个会意字。

明字由日和月构成,沐浴了阳光,欣赏了月色,明天也就来了。这就是会意字,让人一看到字就能知道意思和奥妙。这既是显示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也是会意字的简洁和恰如其分。

父母从古至今的称呼(有一个地方称父亲为爷)(3)

九族图

爷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父字,下面是一个耳朵的耳字,与儿同音,也与儿假借,父亲下面是儿子,这个会意字的意思不用多做解释。(注繁体爷为:“爺”

再看下“ ”字,也是上下结构 ,父字在上,下面是个多字(古人称3个以为多,此处可以理解为多个子女),头上多一个父亲,父亲的父亲自然是指爹。这样看来,从汉字的组成上说,大别山地区对人的称呼找到了支撑的理由。

如果说这只是字面上的解释,不妨再找点实例,或许说服力更强。

父母从古至今的称呼(有一个地方称父亲为爷)(4)

传为佳话的《木兰诗》,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故事据说是真事。

父母从古至今的称呼(有一个地方称父亲为爷)(5)

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旦辞爷娘去,爷娘闻女来”、“军中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有多处,称爷的句子,另外花木兰据传是湖北黄陂人,而黄陂在宋明之际隶属黄州府。距麻城、红安较近。

附:木兰诗 部分

乐府诗集 〔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唯 一作:惟)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这些诗句是木兰替父从军的记载,诗中的爷是指木兰的父亲。

话虽这么说,爷和爹都不过是一个称谓,相同之处父字在上头,表明父亲大人在上,对于晚辈来说,要尽好孝道,这个比称呼重要!(原文作者:罗志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