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筏子游于江面(给我一艘木筏它将驶向大洋彼岸)
冒险的故事有很多,遗迹、深林、荒漠戈壁……其中深海荒岛也是一大热门题材,从广为人知的海岛求生“鲁宾逊漂流记”到近些年的奇幻海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至今日仍是经典佳作。
此外也不乏一些据真实事件而来的海洋冒险电影,“孤帆重洋”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那个写出“月亮与六便士”的英国作家毛姆评价《孤筏重洋》是“一部难以置信的冒险故事!”我国的知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时身上携带了四本书籍,其中有一本便是《孤筏重洋》。
在人们探索未知、探索广阔的大海时一定有很多励志的事迹发生,它们只是被语言轻描淡写的一笔划过,或者被岁月抹去痕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残酷的人类内斗,使坚硬的钢铁弯曲、家园遍布沧桑与污秽、土地里埋葬人们伤痛的躯体,更多人则远离家乡在一片陌生的天地寻求新的人生。
此时的历史学家、探险家“海尔达尔”与妻子早已生活在太平洋深处的波利尼西亚岛屿,远离喧嚣吵闹的文明社会,过着伊甸园般的生活。
或许是为了逃避欧洲越加频繁的战争,又或许是对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心之向往。
随着生活的持续冒险家出身的“海尔达尔”对当地文化与环境的了解逐渐深入,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当地的凤梨是一种原产于美洲大陆的水果、丛林里的石刻雕像遗迹有着明显的美洲古文明痕迹、当地原生居民的信仰与美洲大陆的秘鲁古文化相似.........
各种迹象都在表明当地的文化极有可能来自美洲大陆,可当时的主流观点是波利尼西亚岛屿上的文明来自亚洲;丰富的南亚群岛给当时亚洲人的远洋航行提供重要据点;美洲到波利尼西亚岛屿面临着数千公里的海洋,中途毫无岛屿充当停留点;如果从美洲而来则面临自亚洲而来的逆向洋流。
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少数个体的力量能否穿越数千公里的茫茫大海?许多人对此保持怀疑乃至不相信,海上的状况恶劣多变加上方向不明足以让许多人为之退步。
为了追求被岁月掩盖的真理,也为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这一发现,二战结束后的那几年,海尔达尔来到美洲大陆,一番辗转后组建起一支木帆小队,内心满怀斗志准备远渡重洋。
至于为什么不是一艘像样的小船,大家一致认为当时的人还不具备造船的能力,只能是简单构造的木筏。木帆出海的那天在秘鲁人的欢送下缓缓驶离岸边,仿佛是回到了千年前,在古代美洲人的注目下木帆船驶往波利尼西亚岛屿。
当然与千年前的美洲人相比海尔达尔木筏小队的条件无疑是要好出不少,虽说不能完全的模拟出当时的条件,但这次远行的意义仍就非凡。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场展现人类征服自然、自我证明的舞台,此外还具有播撒人类火种的意义。
在海尔达尔他们的航行记录里,真实的还原太平洋的多变与浩瀚,早晨的太阳热烈肆意小船随着海洋在摇晃,银白的飞鱼零星散落在船板上、海中的螃蟹爬上小船、奇特的海洋生物游经……
一时间海洋冒险倒也新鲜独特。
而到了夜晚海洋却突然变了个样,狂风、大雨、海浪..........海水在不停的翻涌拍打着小木船如那一叶扁舟,让人心生惧意丝毫没有办法。
在海尔达尔的同名小说中真实且细致的描述此次越海航行的经历,把周遭的环境与众人内心情感完整的记录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小船的木头开始腐烂与松动,鲨鱼也发现了这条漂浮着的物体,大家不得面对来自海洋凶猛鱼类的威胁。
种种的海洋遭遇让船员早已没了先前的轻松状态,狭小压抑的小船也难免让船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枯燥与冲动,艰险的处境又让彼此的关系更为紧密。
当天空出现海鸟时海尔达尔他们知道,跨越半个太平洋抵达波利尼西亚的历史实践成功了。他们验证了小岛的文明源自美洲大陆,一时之间此次远赴重洋的经历在国际社会名动一时。
横渡蓝海的壮举也给海尔达尔带来一些新的思想启发,或许古代海洋与陆地的的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频繁许多,海洋不是阻碍人们的交流障碍而是一条坦荡、四通八达的汪洋大道。
此次航线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整个航海过程通过影像完整的记录了下来,为后来的电影化提供重要依据。
总体来说这部新世纪后出品的电影,本身给人的印象并不出奇,在占据大半篇幅的海洋写实场景下,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镜头表现给人的感觉并不出奇,像电影里一望无际,波荡的深蓝大海一般。
影视画面带来的触动远不如真实之下的身临其境,或许也只有当我们亲自登上那艘小船,才能体验出那种远赴千里重洋的感受吧。
“孤帆重洋”是人类勇于发起对未知自然的探索与拼搏,正是在这种冒险精神的驱使下人类才取得如今的璀璨文明。这便是海尔达尔等人横渡大洋想要向我们表达的其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