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的工艺参数 淬火工艺与淬火介质

一、淬火工艺

淬火工艺在现代机械制造工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机械中重要零件,尤其在汽车、飞机、火箭中应用的钢件几乎都经过淬火处理。为满足各种零件千差万别的技术要求,发展了各种淬火工艺。如,按接受处理的部位,有整体、局部淬火和表面淬火;按加热时相变是否完全,有完全淬火和不完全淬火(对于亚共析钢,该法又称亚临界淬火);按冷却时相变的内容,有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和欠速淬火等。

工艺过程 包括加热、保温、冷却3个阶段。

淬火的工艺参数 淬火工艺与淬火介质(1)

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淬火分类是以冷却方式的不同划分的。主要有单液淬火、双液淬火、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等。

● 单液淬火

是将奥氏体化工件浸入某一种淬火介质中,一直冷却到室温的淬火操作方法。单液淬火介质有水、盐水、碱水、油及专门配制的淬火剂等。一般情况下碳素钢淬火,合金钢淬油。 单液淬火操作简单,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其缺点是冷速受介质冷却特性的限制而影响淬火质量。单液淬火对碳素钢而言只适用于形状较简单的工件。

● 双液淬火

是将奥氏体化工件先浸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介质,在钢件还未达到该淬火介质温度之间即取出,马上浸入另一种冷却能力弱的介质中冷却,如先水后油、先水后空气等。双液淬火减少变形和开裂倾向,操作不好掌握,在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 马氏体分级淬火(分级淬火)

是将奥氏体化工件先浸入温度稍高或稍低于钢的马氏体点的液态介质(盐浴或碱浴)中,保持适当的时间,待钢件的内、外层都达到介质温度后取出空冷,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淬火工艺。 分级淬火由于在分级温度停留到工件内外温度一致后空冷,所以能有效的减少相变应力和热应力,减少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分级淬火适用于对于变形要求高的合金钢和高合金钢工件,也可用于截面尺寸不大、形状复杂的碳素钢工件。 这种冷却方法的特点是先将工件浸入温度略高于Ms的浴槽,在浴槽中保温至工件表面与中心均冷至浴槽的温度,然后取出空冷。浴槽温度一般为Ms (10~20)℃。浴槽中介质的成分采用硝盐浴、碱浴、中性盐浴

● 贝氏体等温淬火

是将钢件奥氏体化,使之快冷到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260~400℃)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的淬火工艺,有时也叫等温淬火。一般保温时间为30~60min。

● 复合淬火

将工件急冷至Ms以下获得10%~20%马氏体,然后在下贝氏体温度区等温。这种冷却方法可使较大截面的工件获得组织M B组织。预淬时形成的马氏体可促进贝氏体转变,在等温时又使马氏体回火。复合淬火用于合金工具钢工件,可避免第一类回火脆性,减少残余奥氏体量即变形开裂倾向。 特殊工件也采用压缩空气淬火、喷雾淬火、喷流淬火。

●预冷淬

淬火加热后,工件并不立即浸入冷却介质中,而是在空气中先进行短时间的冷却,待工件降至一定温度时,再浸入冷却介质,这种淬火方法称为预冷淬火或延迟淬火。

预冷淬火的关键是控制好预冷时间,预冷时间短则差;时间长则有可能使工件淬火硬度降低(发生非马氏体转变)。由于工件的材料各异,形状尺寸千差万别,同时还受出炉温度和环境温度的影响,故很难对预冷时间进行准确的计算,主要靠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来掌握。

●局部淬火

有的工件只要某个局部硬度较高,其他部位无硬度要求或要求硬度较低。这一种情况一般可采用局部淬火法,即只对工件上某个局部进行淬火的方法。局部淬火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局部加热局部冷却法和整体加热局部冷却法。前者主要适用于盐浴炉加热时的工件,后者箱式炉、盐浴炉均可采用。

●冷处理

冷处理就是将淬火钢继续冷却到室温以下某一温度,使在室温尚未转变的残余奥氏体继续转变为马氏体的一种淬火后操作。

对于一些尺寸稳定性要求很高的零件,必须把淬火组织的残余奥氏体减少到最低温度,使用过程中不致因形状和尺寸变化超出精度要求而失效。冷处理的目的就在于此。冷处理温度主要根据钢的Ms点,同时结合零件的技术要求及工艺设备条件等因素确定。冷处理操作必须在淬火工件冷到室温后立即进行,否则会影响其效果。中小件冷处理一般保温1~3h,处理后应在空气中缓慢升温。当工件升到室温后立即回火,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工件开裂。

二、淬火介质

工件进行淬火冷却所使用的介质称为淬火冷却介质(或淬火介质)。理想的淬火介质应具备的条件是使工件既能淬成马氏体,又不致引起太大的淬火应力。这就要求在C曲线的“鼻子”以上温度缓冷,以减小急冷所产生的热应力;在“鼻子”处冷却速度要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以保证过冷奥氏体不发生非马氏体转变;在“鼻子”下方,特别是Ms点一下温度时,冷却速度应尽量小,以减小组织转变的应力。 常用的淬火介质有水、水溶液、矿物油、熔盐、熔碱等。

淬火的工艺参数 淬火工艺与淬火介质(2)

● 水

水是冷却能力较强的淬火介质。来源广、价格低、成分稳定不易变质。缺点是在C曲线的“鼻子”区(500~600℃左右),水处于蒸汽膜阶段,冷却不够快,会形成“软点”;而在马氏体转变温度区(300~100℃),水处于沸腾阶段,冷却太快,易使马氏体转变速度过快而产生很大的内应力,致使工件变形甚至开裂。当水温升高,水中含有较多气体或水中混入不溶杂质(如油、肥皂、泥浆等),均会显著降低其冷却能力。因此水适用于截面尺寸不大、形状简单的碳素钢工件的淬火冷却。

淬火的工艺参数 淬火工艺与淬火介质(3)

● 盐水和碱水

在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和碱,使高温工件浸入该冷却介质后,在蒸汽膜阶段析出盐和碱的晶体并立即爆裂,将蒸汽膜破坏,工件表面的氧化皮也被炸碎,这样可以提高介质在高温区的冷却能力。其缺点是介质的腐蚀性大。 一般情况下,盐水的浓度为10%,苛性钠水溶液的浓度为10%~15%。可用作碳钢及低合金结构钢工件的淬火介质,使用温度不应超过60℃,淬火后应及时清洗并进行防锈处理。

● 油

冷却介质一般采用矿物质油(矿物油)。如机油、变压器油和柴油等。机油一般采用10号、20号、30号机油,油的号越大,黏度越大,闪点越高,冷却能力越低,使用温度相应提高。 目前使用的新型淬火油主要有高速淬火油、光亮淬火油和真空淬火油三种。

高速淬火油是在高温区冷却速度得到提高的淬火油。获得高速淬火油的基本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选取不同类型和不同黏度的矿物油,以适当的配比相互混合,通过提高特性温度来提高高温区冷却能力;另一种是在普通淬火油中加入添加剂,在油中形成粉灰状浮油物。添加剂有磺酸的钡盐、钠盐、钙盐以及磷酸盐、硬脂酸盐等。生产实践表明,高速淬火油在过冷奥氏体不稳定区冷却速度明显高于普通淬火油,而在低温马氏体转变区冷速与普通淬火油相接近。这样既可得到较高的淬透性和淬硬性,又大大减少了变形,适用于形状复杂的合金钢工件的淬火。

光亮淬火油能使工件在淬火后保持光亮表面。在矿物油中加入不同性质的高分子添加物,可获得不同冷却速度的光亮淬火油。这些添加物的主要成分是光亮剂,其作用是将不溶解于油的老化产物悬浮起来,防止在工件上积聚和沉淀。另外,光亮淬火油添加剂中还含有抗氧化剂、表面活性剂和催冷剂等。

真空淬火油是用于真空热处理淬火的冷却介质。真空淬火油必须具备低的饱和蒸汽压,较高而稳定的冷却能力以及良好的光亮性和热稳定性,否则会影响真空热处理的效果。 盐浴和碱浴淬火介质一般用在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中。

淬火的工艺参数 淬火工艺与淬火介质(4)

● 新型淬火剂

有聚乙烯醇水溶液和三硝水溶液等。 聚乙烯醇常用质量分数为0.1%~0.3%之间的水溶液,共冷却能力介于水和油之间。当工件淬入该溶液时,工件表面形成一层蒸汽膜和一层凝胶薄膜,两层膜使加热工件冷却。进入沸腾阶段后,薄膜破裂,工件冷却加快,当达到低温时,聚乙烯醇凝胶膜复又形成,工件冷却速度又下降,所以这种溶液在高、低温区冷却能力低,在中温区冷却能力高,有良好的冷却特性。 三硝水溶液由25%硝酸钠 20%亚硝酸钠 20%硝酸钾 35%水组成。在高温(650~500℃)时由于盐晶体析出,破坏蒸汽膜形成,冷却能力接近于水。在低温(300~200℃)时由于浓度极高,流动性差,冷却能力接近于油,故其可代替水-油双介质淬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